提高投稿命中率的几点心得
[Abstract]:1.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publications, 1.1. Understand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ublications. This will help the rapid recruit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according to the publication cycle: weekly, ten-day, semi-monthly, monthly, bimonthly, quarterly, semi-monthly, annual and so on.
【作者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洁净煤技术》编辑部
【分类号】:G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德惠;投稿命中率低的原因浅探[J];新闻知识;1986年07期
2 谭建平;;《新闻记者》帮助我提高投稿命中率[J];新闻记者;1987年08期
3 张志平;;我摸到了门路[J];新闻与写作;1988年12期
4 吴文平;;我投稿命中率较高的窍门[J];新闻爱好者;1990年11期
5 董耿,黄达晶;科技期刊用稿与退稿要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1991年05期
6 肖可;文章合为谁人著?[J];新闻爱好者;1991年02期
7 邵华泽;;努力创造和保持报纸的特色[J];新闻战线;1991年09期
8 董耿;;《实用医学论文写作手册》[J];浙江农业学报;1991年03期
9 池纹;学术期刊作者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10 李明星;怎样提高投稿命中率——兼谈如何为《统计与决策》写稿[J];统计与决策;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德馨;孙俊民;;煤中潜在伴生矿产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肖文德;方云进;李伟;;一种火电厂SO_2的资源化技术[A];中国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国际会议大会发言汇编[C];1999年
3 杜铭华;俞珠峰;李荫重;;SO_2减排技术选择及技术经济分析[A];中国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国际会议大会发言汇编[C];1999年
4 范维唐;;可持续发展与煤炭科技新趋势[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吴春来;;21世纪煤炭的综合利用大有可为[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冯尚贤;蔡海田;陈政国;;煤炭工业21世纪的发展方向[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范维唐;成玉琪;潘惠正;;中国未来能源与洁净煤技术[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岑可法;;洁净煤技术在中国动力工程中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杨勇翔;;西南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赵跃民;骆振福;;中国西部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优选方案——高效干法选煤技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申同贺;江苏研制出高浓度水煤浆添加剂[N];中国化工报;2000年
2 记者 刘敬智;中美清洁能源技术合作见实效[N];光明日报;2000年
3 胡炜 李合水;洁净蓝天[N];河南日报;2000年
4 刘军;我国洁净煤技术获突破[N];中国物资报;2000年
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教授 吴永宽;洁净煤技术亟待大力推广(上)[N];科技日报;2000年
6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教授 吴永宽;洁净煤技术亟待大力推广(下)[N];科技日报;2000年
7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傅冰骏;法国核电开发中的误区[N];科学时报;2000年
8 太原理工大学原热能系主任副教授 潘荫棠;燃煤锅炉改进需得法[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9 何谐 冯亚静;让煤炭发电远离污染[N];西南电力报;2000年
10 黄中;迅速发展的洁净煤技术[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戴财胜;动力配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年
2 范中启;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国;褐煤温和气化试验及预测焦油产率的数学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2 何方;生物质复合型煤的研制及其燃烧、污染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3 李斌;TEXACO水煤浆气化炉的建模及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刘俊仙;高产高效矿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5 李文刚;IGCC气化炉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高振宝;600MW超临界机组技术与参数选择[D];山东大学;2005年
7 胡文斌;高温煤气化动力学及两段式气化炉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赵玉兰;神华煤制烯烃项目聚乙烯产品开发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6年
9 张智民;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铁基氧载体的选择和(火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会颖;煤气发生器测控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88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xinhan/218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