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投稿 >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致大海,普希金 资料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2015-10-28 19:48

 

《致大海》原文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象风暴之间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 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致大海》诠释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下面对此稍加剖析。

海之恋
        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的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诗人的心同大海一起跳动,诗歌所传达的自由之情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为争取自由的人们。

海之思
        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三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寒冷的睡梦”,“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他长眠在苦难之中”,这些诗句流露出一种无情解剖、冷峻批评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拿破仑野心勃勃,权欲膨胀,侵略扩张,残暴至极,他的兵败滑铁卢流放圣赫勒拿岛,最终病死,似乎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谁践踏了自由,谁就只能与“寒冷”和“苦难”作伴。对于拜伦,诗人极尽讴歌之能事,说他是“天才”,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用大海精神塑造成长起来,“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的英雄。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一生追求自由,他说过:“要为自由而生,否则就在斗争中死去。”1824年,他渡海远征,到达希腊,倾其全部财产支持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在对土耳其占领军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曾获勋章。4月份病死于希腊。他的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了让大海“喧腾起来”“激荡起来”的呼声,诗人鼓动大海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否定拿破仑,褒扬拜伦,否定之中对于拿破仑为自由而战的思想又给予强烈的肯定,褒扬之中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悲观联想。“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拿破仑囚禁汪洋孤岛,自由斗士拜伦客死他乡,这种悲哀惨淡的结局让诗人倍感失望,隐隐作痛的诗句中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前途渺茫,英雄无路,知音不再的惆怅伤感。读完这几节诗句,我感觉到普希金表达的是一种凝重复合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暴虐的冷峻批评,还有对穷途末路的惆怅哀歌,感情、形象的复合当中显示出理性思考的犀利和睿智。

海之念
        最后两节(第14至第15节)为第三层,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期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深情缠绵的告别,永记在心的承诺,长久长久的倾听,足见诗人对大海的知心知音,一往情深,特别是大海那“黄昏时分的轰响”犹如黑夜的一炬光明,照亮了诗人的自由天空;好似一阵幽谷长风,涤荡着诗人满怀憧憬的心灵;仿佛暴雨前的炸雷,久久轰响在诗人的心间。大海轰响,自由长鸣,诗人心灵的列车正奔驰在无边的思想原野上。“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雨果说,大地是宽阔的,比大地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诗人意溢于海,包容万象,要拥抱大海,奔向自由,带走蔚蓝娇美的闪光,带走冷峻孤寂的峭岩,带走温驯可人的海湾,带走惨淡阴暗的黑影,带走絮絮叨叨的波浪,更带走惊天动地的轰响。让自由之声传遍天涯海角,让自由之光照亮夜空,让自由之花开遍森林,让自由之树绿遍荒原,让自由之波滋润万物。自由,在诗人的心目中,正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升起,光芒万丈!

《致大海》作者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教养。他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他向往自由、民主,反对沙皇专制,因此几次被流放,1837年,在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受重伤而死。主要作品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悲剧《鲍利斯·戈东诺夫》、长诗《茨冈》《青铜骑士》等。他还写了800多首抒情诗,歌颂爱情和友谊,抒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向往自由的理想。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晓畅,风格优雅,洋溢着明朗、健康的情绪,具有真正的俄罗斯民族风格。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他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果戈理曾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民族诗人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无论在诗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现力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过的一位诗人”,他是“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之家。1811年,他被送人一所刚刚创办的,旨在培养国家高级文官的贵族子弟寄宿制学校——皇村学校。学习期间,爆发了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使他深刻体验到人民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学校里,普希金接受了两方面思想的影响,其一是具有民主主义激进思想的青年教师反专制农奴制思想的影响,其二是驻扎在皇村学校附近的近卫军军官恰达耶夫的崇尚自由的思想的影响,这促进了普希金对专制制度的反抗精神的形成。在皇村学校学习期间,普希金就表现了他诗人的超人才华。1817年,他从皇村学校毕业,在外交部供职,进人彼得堡社交界。当时,一批先进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十二月党人正积极开展反对沙皇专制暴政的政治斗争。普希金与他们关系密切,并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直接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绿灯社。这期间,他的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创作了一批具有革命激情的政治抒情诗,其中很多诗作曾在十二月党人中广泛流传,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的歌手。普希金公开揭露沙皇政府暴行的诗触怒了沙皇本人,1920年被放逐南俄。放逐期间,他不改初衷,创作了鼓吹反暴政行动和向往自由的诗篇,1824年被押解到普希金父母在北方的领地米海洛夫斯科耶村,被软禁。普希金的行动虽然受到限制,但他并没有消沉,满怀激情地关注和思考着祖国的命运。由于更广泛地接近现实和人民,他更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这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826年9月8日,新登基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笼络人心,在莫斯科召见普希金,宣布赦免诗人。普希金虽然恢复了人身自由,但沙皇对他的监视并没有放松,他的创作仍然没有自由,他的旅行均遭拒绝。再加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诗人的朋友被绞杀,被流放,加剧了普希金的忧伤和寂寞。但他并没有放弃通过诗歌对沙皇专制暴政的批判。直到30年代,沙皇都没有放松对普希金的监视,上流社会的一些小人还卑鄙地利用普希金的私人生活造谣中伤,在这些人的精心策划之下, 1837年1月29日,普希金在决斗中受重伤身亡。   
        普希金一生创作,硕果累累,但他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诗歌。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诗歌创作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他独创的诗体小说。普希金的抒情诗,一般篇幅比较短,诗人在诗中袒露出自己强烈浓郁的主观情思,并塑造了感人至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普希金的抒情诗共有880首,而生前仅发表了305首。这些抒情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政治抒情诗、咏叹爱情和友谊的诗,赞美大自然的诗和有关诗及诗人题材的诗。其中政治抒情诗都以反对专制暴政、汇歌自由解放为基调,洋溢着饱满的革命激情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俄罗斯祖国和人民深厚的爱,对国家的贫困、落后和愚昧深重的忧虑和痛苦,以及对沙皇专制制度强烈的愤怒和对自由美好新生活的无限憧憬。《致大海》便是其中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到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八节到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最后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湛蓝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映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合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哭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本文编号:22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xinhan/22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