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投稿 >

小松鼠找花生苏教版_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后记_《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06-06 02:01

  本文关键词:小松鼠找花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三
作者:何娟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第三小学

  
  设计理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识字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告诉我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使学生有这样的愿望,我觉得识字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这样几种形式,首先是小组交流识字情况,然后小组把好的识字方法推广到全班。在巩固识字阶段,我设计了摘苹果游戏,最后围绕课文内容自编了一首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激情,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学习中也加入了合作学习,让识字在游戏中完成,让知识在合作中渗透。
  (二)注重在合作学习中朗读与感悟
  人们都知道“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文章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教师应把握住的。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起来发表意见,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在刚入学不久,就把学生的独到意见扼杀在摇篮里。在教案中,我只设计了教师的导语,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读中悟,让学生参与评价。同时为加强小组的合作性,我设计了每组辅导一名学生参加朗读比赛,组织记者招待会让优胜学生谈体会,这样的设计不仅练习了朗读,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新教材注重了图文并茂,所以学生爱读。教师应充分发挥图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透过文章内容想象文章以外的内容。教案中,我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引出“格外”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第二幅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四)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教案中,我还设计了续编故事和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地里。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一、学习目标
   1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认识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生、里、果”,能自我审视间架结构,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2 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
   3 在读文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以此明白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
   4 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乐于与同学、老师分享续编的故事,培养专注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
    认识本课中的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三个字,练习朗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的这一特点。
  三、学习辅助手段
    生字卡片,两盆盛开的鲜花,课前让学生观察树上、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课件一:秋景;课件二:小松鼠蹦蹦跳跳来到园中;课件三:隐现花生埋在地里的情景。
  四、学时安排:两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出示课件:秋天的景色,树上挂着一些果实)问:小朋友们,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年中的哪个季节,你知道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 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果实都成熟了。(演示课件:小松鼠蹦蹦跳跳来到园中)小松鼠也来到了园中,它想干什么呢?(出示课题:16 小松鼠找花生
   3 (指向“找”、“生”)谁来认一认这两个字?(先指名读,再齐读)
   4 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出示课文插图,听故事,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说一说故事内容。(不需要说得很完整。)
  三、识字读文
   1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你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
   2 大家一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请教一下,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3 把小组里好的识字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
   4 在小组里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5 谁勇敢地来试一下,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来当评委。
   6 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对个别长句子老师作示范。
  四、看图读文
   1 出示两幅插图,自己读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幅图的内容。
   2 学生读课文并找出图的对应段落。
  五、朗读感悟
   1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些什么?
   2 让学生明确图中花生花的位置,问;课文中是怎样写花生花的?找出句子读一读。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3 出示“鲜艳”一词,指名读。课文里指什么鲜艳,鲜艳是什么意思?(颜色明亮而好看)
    平常我们还可以说鲜艳的什么?(学生举例,如:鲜艳的红领巾,鲜艳的花朵,鲜艳的衣服等。)
   4(拿出两盆盛开的鲜花,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远离灯光的地方)放在灯光下的鲜花怎样?出示格外一词,是什么意思?(更加、特别)
    多美的花生花呀,出示句子: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突出金黄色、格外)
   6 花生地旁边的小松鼠和鼹鼠在说什么呢,谁来扮演小松鼠,谁来扮演鼹鼠。
   7 老师引读:小松鼠很高兴,他想:
   8 看着鲜艳的花生花,听着鼹鼠的介绍,小松鼠多么想吃到好吃的花生。我们来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你可以读给同桌的同学,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还可以读给老师听。
   9 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好吗?学习小组开始行动吧!
   10 学生上台表演。
  六、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生、里、果”,这三个字里,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 看老师写“生”字,提醒学生竖在竖中线上。
   3 让学生比较“里”与“果”,同时介绍识字方法。
   4 老师范写“里”,同时介绍:在写这两个字时,老师提醒大家注意“里”字先写“日”,写扁一些,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5(出示三个写在田字格里的“果”字,其中两个字的撇、捺不够伸展和均衡。)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美,说出理由。
   6 老师范写“果”。学生评价。
   7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每个写两遍,你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
   8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9 展示学生的字,为写得美的字贴上小红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 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2 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一些写有生字的苹果。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一组一个果篮,找出你认识的生字正确认读后放在果篮里,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看图、读文、感悟
   1 出示第二幅图,请你仔细看花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小松鼠的表情怎样?出示“奇怪”一词,齐读。
    “奇怪”是什么意思?(不明白、不理解)小松鼠为什么奇怪?
   3(出示句子: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谁来读一读。
   4 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5 再继续指名读。
   6 这时候小松鼠说了一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7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旁边有其他人吗?那他是对谁说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出示“自言自语”,学生认读。
   8 怎样表现自言自语呢,谁再来试着读一读小松鼠的话。
   9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10 再继续指名读。
   11 小松鼠不知道花生到哪儿去了,你能告诉他吗?(学生可能会说真的被人摘走了,也可能说花生没有结果,还可能说花生的果实在地里等,要让学生充分的说。)
   12 那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让电脑来揭密。(演示课件:花生果实在地里)
   13 故事有趣吧,把这个有趣的故事朗读出来吧!学生自由朗读。
   14 小朋友们新星擂台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请每一组辅导一名选手参加比赛,每名选手只选其中一段进行朗读,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始行动吧!
   15 学习小组练习朗读。
   16 朗读擂台赛开始。
   17 召开记者招待会让擂主谈体会。
  三、发挥想象续编
   1 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试一试吧!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2 能把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3 指名上台讲。
  四、复习巩固新字
   1 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
    大树旁边种花生,小小松鼠每天等,松鼠自言自语说,
    花生开花格外艳。许多天呀过去了,花生被谁摘走了?
    花落却不见结果。松鼠我来告诉你,
    花生的果在地里。
   2 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
    聪明的孩子,你还会读这些词吗?开火车认读,如遇学生卡住时请其他学生当修理工来修理,再认读一次,然后又继续。
  五、自由练写生字
    学生自己选择写哪一个,自己决定写几遍。把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字贴在学习园地的“我会写一手好字”里。
  六、课外拓展天地
   1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可以把自己续编部分加进去。
   2 问问家长或看看其他书,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地里?
 
   [2004-08-09]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二  摘自《枫叶教育网》网站。

下一篇  →


  本文关键词:小松鼠找花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3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xinhan/53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