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 >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10年覆盖城乡(2)

发布时间:2017-12-08 08:08

记者:“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路沿线”也被列入了气象灾害防御布局的重点。我们将如何提高这方面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到目标实现时,是否意味着,当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不会再出现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交通中断和大面积停电的问题?

【陈振林】重要铁路公路沿线和输变电线路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是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电力气象观测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铁路公路沿线和输变电沿线精细化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设计标准;建立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路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合理规划和布局,科学防灾避灾。应该说,到目标实现时,如果再发生重大气象灾害,不会出现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交通中断和大面积停电的问题。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邦中

社会全面参与形成防御合力

记者:防御气象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规划》中有没有对社会参与方面做出规定?

【王邦中】忘掉灾害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非常重要。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不同的社会角色应该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规划》中有多处提到了社会参与的问题。比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是专业部门要做的事情,但是信息却要让社会方方面面都知道;比如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是专家在做,但是百姓要理解风险评估的结果,了解哪些地区是灾害的多发地、易发地,哪些地区容易出现什么灾害;比如在应急处置中,除了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之外,百姓也要在第一时间采取防范措施。《规划》在八大防御工程中也专门提出,要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只有社会公众意识到位,知识到位,能力到位,减灾的效果才会更好。

【陈振林】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在防灾减灾救灾各个环节,如果缺少社会的广泛参与,就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发达国家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很多志愿者自发参与救灾防灾。我国要加强非政府组织、公众志愿者行动等参与防灾减灾的工作。部门联动的有效性与公众的自觉性相结合,防御体系就会更加完善。

总体来看,我国的防灾体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根本上是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09年因台风死亡人数已降至40多人。比如美国“卡特琳娜”飓风发生之后,他们都来学习我们的经验,但由于制度不同,一些方法无法落实。

土洋结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八大工程助推体系建设

记者:规划提出,到2020年,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到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一般临近预警信息要在多少时间内送达,如何保证在没有电和各种通讯手段的危急时刻把预警信息提前送到民众手中?

【陈振林】临近预警时间范畴为0到3小时。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送达公众时间受突发气象灾害临近准确预报提前时间、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手段时效和受影响区域范围、人口数量等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灾害、不同情况,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送达公众时间也不尽相同。理想情况下,可能提前2个小时送达。最坏情况是,我们提前1~2小时作出准确临近预警,但由于灾害预警发布手段的发布速率限制(如手机发送速率),以及发送地域范围广、人口多,可能导致灾害发生后还未将预警信息完全送达。

实现15至20分钟的提前量对整个现代气象业务系统都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这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前提。第二,我们要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业务系统,加快建设土洋结合、有效畅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联合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等部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并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发布资源,着力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记者:规划中提出,我们将与各部门合作,组织实施八大气象防御工程,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些防御工程及其作用?

【王邦中】一是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完善城市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城市自动化探测系统,发展城市区域精细化数值模式与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国家级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二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补充完善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和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体系。健全完善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发展乡镇气象服务站,依靠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到农村的瓶颈问题。

三是台风灾害预警工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设完善由岸基气象站、海洋站、地波雷达站、海上观测平台、船舶、卫星遥感、飞机和火箭探测等组成的海洋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以及资料传输共享、灾害预警、灾害应急服务等系统。发展海-气耦合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建立海洋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台风灾害影响预评估业务系统。

四是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多部门联合建设完善重点战略经济区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黄金水道、重大水利水电设施、架空输电线、重大通信设施、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矿山聚集区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集中区等气象灾害防御综合监测系统;发展交通气象、航空气象、农业气象、地质灾害气象、林业气象、水文气象、环境气象、电力气象等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

五是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整合现有区域性地闪定位网探测子站,形成覆盖全国的地闪监测网,实现全国雷电实时监测信息共享。完善雷电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对雷电发生发展演变趋势、雷电发生概率、雷击危害等级等开展综合预报预警。建立国家级和省级雷电研究实验室、雷电防护设备检测中心以及外场实验基地,开发新型雷电防护产品。完善雷电灾害防御工程体系。



本文编号:1265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kzz/1265647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