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10年覆盖城乡(3)
六是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加强沙尘暴预警、预报综合能力建设,提高沙尘暴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加强沙尘暴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沙尘暴灾害监测、信息传输、灾情评估、应急指挥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建设,建成由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信息平台和信息员等组成、覆盖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加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建成沙尘暴防灾减灾综合体系。
七是气象卫星工程。加快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卫星体系,构建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监测与预测、生态环境与大范围自然灾害监测、灾害防御以及军事应用等业务服务需要的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完成风云二号03批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2试验星、风云三号02批业务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综合探测卫星和降水测量雷达卫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接收利用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小卫星以及海洋卫星等国内外有关卫星资料,为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
八是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制作气象减灾公益广告。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在国家级和省级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培训。
这八大工程实际是支撑四大任务,也是支撑整体战略布局的。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八大工程,能够使预期目标总体得到实现,在防御能力、机制和体系建设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完善。
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推动规划落实
记者:防灾减灾一直是气象部门非常重视的工作,《规划》出台后,我们下一阶段将如何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
【王邦中】从我负责部门的这个角度来说,一是进一步学习领会规划,二是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加强沟通,让大家对灾害防御的形势、目前的需求和任务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三是与相关部门共同落实八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建设。有了这些工程,四个方面的任务就可以得到落实,规划的预期目标也能得到落实。所以这八大工程要加快推进。
【陈振林】除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近期国务院还出台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这三大块将结合起来贯彻执行。我们在做2010年工作任务分解时,也对如何落实《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比如在政府主导方面,要把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要继续推动浙江德清试点工作。只有政府重视我们的体制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今年我们会继续推动这一块。在部门联动方面,我们正在组织制定气象灾害防御预警服务的部际联络员制度。比如气象部门发布了灾害天气预警后,如何把我们的预警服务转化为更有效、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服务,需要与各个部门加强联动,建立联络员制度。在社会参与方面,要继续发展完善信息员队伍,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的防御意识,加强农村这个薄弱地区的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此外,2010年我们将要推动省级以下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制定,要求每个省因地制宜,选择一个试点来做县级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制定。《规划》一定要落到基层才能最终达到气象灾害防御的目标。
《规划》出台三部曲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为了该《规划》的出台,中国气象局做出了哪些努力?
【王邦中】《规划》从设计到出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7年正式进入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也包括更早时候的前期工作,主要是进行收集资料和调研。2001年1月1日颁布的《气象法》对调研有很大的帮助。
2008年进入第二阶段。中国气象局组织一个小组,用了一个月时间形成了《规划》大纲;年4月形成了《规划》初稿;5月重点征求一些专家和部门的意见,综合考虑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规划》与诸多部门计划的衔接;6月邀请高级别的专家院士对《规划》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讨论;8月我们正式征求了23个部委意见,把各个部委的意见收集起来,在12月形成了项目报告。
2009年1月进入第三个阶段。1月与发改委,包括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进一步沟通,进行了会签;8月规划文件正式报到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非常重视,将相关材料做了专门请示,国家领导对这个报告也非常重视,在做出专门的批示,所以我们最后的规划是经国务院批准通过。批准后,我们又与国家发改委积极沟通。最终,2010年1月9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该《规划》。
这个过程虽然很艰辛,但是也很光荣。
本文编号:1265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kzz/1265647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