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 李吉: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60年 形成的“六变”
我1964年8月从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经国家分配到刚刚建立8年的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搞科研,立志并践行以毛泽东思想与一生的主攻方面,至今整整52年。在省社科院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记忆、观察和思考,使我是极不寻常的60年。中间,有过建院初期的艰难,更有战胜这种艰难的奋进;有过“文革”时期的短暂中断,更有在“文革”后期结束这种中断的恢复,特别是有在党粉碎“四人帮”,终结“文革”时期,跨进新时代以后,伴随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 在根本改变国家面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伟大战略决策,比如 批“四人帮”,拨乱反正、使改革形式、客观化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启动和推进, 恢复不管的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便合乎逻辑地以崭新的面貌奋起向前,开拓创新,造就了令人欣喜和自豪的“六变”。
(一)
这“六变”是:
1)对省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的定位的认识和实践之变;
2)省社科院的社科研究之变:
3)省社科院的机构设置之变:
4)省社科院的人才队伍之变;
5)省社科院的管理之变;
上述“六变”中,重点阐述对省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定位的认识和实践之变,具体展开由对省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之定位的认识和实践而来,又充分集中体现省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之定位的社科研究之变。
(二)
在省社科院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它的性质和地位之定位都是一个全面性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之变,特指省社科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对省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之定位的认识上由分歧和统一、由争论到共识,实践上由未完全到位至努力做到位。把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湖南省的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合格智库,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的一段时间内,在省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之定位的问题上,由于认识上存在意见分歧,每到年头部署工作、年终总结工作,都要发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孰为主的争论。直到2004年中共中央3号下发,省社科院领导亲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考察,经过集中学习、研讨,回顾、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和统一了对省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之定位问题的认识。
遵照中央3号文件的精神,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位,明确作出了上述的定位。从而在省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之定位的问题上消除了意见分歧,终结了争论,达到了共识,在实践上提出并实施了诸多相应的举措,积极工作到位。
同时,省社科院上下紧紧团结地地方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之定位,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做这种定位的文章,展开这种定位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深层意义。其一定的省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其二定下了省社科院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三从战略上定下了省社科院发展的整体思路;其四定下了省社科院把立和根的基石和动力;其五从全局上定下了省社科院机构设置、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规划鉴定的基本依据,以及其他工作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如此等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省社科院建院60年的变,大多深于对地方社科院的性质和地位定位的认识和实践之变,或者说大多由此变而来。
(三)
省社科院建院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科学研究之变,主指同进入21世纪以后,省社科院遵循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精神,确立和践行省社科院“三位一体”的定位、特别是同十八大关系密切的“四变”。
1)科研作风的变:科研人员从书斋和办公室里解放出来,走向社会、基层,兴调查研究之风;
2)科研侧重重点的变:由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地方应用研究;
3)科研组织形式的变:由注重个人独立研究转向注重团队协同创新;
4)科研成果价值衡量标准的变: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四变”显然均同科研方向道路密切相关。四者相互补充、不可缺一,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省社科院,前“两变”自然不只是十八大以后才有的,而是十八大以前就有的。当时,为了切实把科研作风转变好,以适应科研侧重点由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地方应用研究的需要,在千方百计帮助科研人员提高认识,增强走向社会、下基层的自觉性,把转变科研作风的思想变为实践的同时,特别依照省社科院的实际,建立了全院科研人员走向社会、下基层,行调查研究的机制,使之坚持不懈、常态化。
令人欣喜的是,十八大以后,此“两变”亦有变。这就是在十八大精神的正确引导和强劲驱动下,它们的作用和效能进一步强化了,地位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了。
毫无疑问的,十八大以来省社科院科研的新变化是后“两变”。所以,科研组织形式的由注重个人独立研究转向注重团队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价值衡量标准的由注重数量转身质量,尤其是第三变科研组织形式的由注重个人独立研究转向注重团队协同创新,便成为下边要具体展开叙述的重点,同时把第四变科研价值衡量标准的变结合进去。
十八大强调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从这段论述的内在逻辑上看,十八大不仅把协同创新同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联系在一起,一并定为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的重点内容,而且明确强调要把协同创新摆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之“更加注重”的位置。
不错,在十八大以前的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省社科院也曾提倡践行个人独立创新,也搞过一些集体创作。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特别把个人独立创新转向团队协同创新作为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重要新变化提出来呢?这个问题,省社科院从院领导到科研人员,在对十八大精神一年多来的学习和实践的回顾总结中,做了事论结合、以论为主的解答。他们从科研组织形式的角度,把十八大提倡践行的团队协同创新同十八大以前践行的个人独立创新和集体创作进行对照比较,一致认定团队协同创新主要有“二新”。
1)团队协同创新是成就高品位科研成果的新路径。
第一,十八大提倡践行的团队协同创新与十八大以前践行的集体创作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是的,十八大以前省社科院也有不少的集体创作,有的还是本省以至全国社科界都有过积极影响的精品力作;特别是近10年来集体创作的势头还有所加大,成果还有所增多。然而,当时的集体创作在全院的科研成果中的比重不大,而且大多是应急的。更没有把集体创作提到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踏的高度,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集体创作。而十八大提倡践行的协同创新则不同。按照笔者的理解,十八大提出的协同创新,实指团队(着重点为笔者所加)协同创新。理由是:在十八大文献中,“协同创新”这一提法本身就己经表明,十八大以来更有胜过雄辩的事实证明,担当协同创新的主体就是由特定的带头人领衔、多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在特定的时间由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目标的团队这是有别于十八大以前的集体创作的地方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十八大把协同创新提到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的高度,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协同创新,这是前所没有的。
本文编号:1271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kzz/127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