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 >

房山隆阳宫与明代北方全真道

发布时间:2016-03-20 15:19

本文关键词:全真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将新发现的碑石资料与方志、笔记文献相互印证,发现在明代前中期有一支全真道,起自北京房山隆阳宫,在明正统年间进驻全真祖庭白云观管理钵堂,后又发展到河南王屋山地区,在陕西终南山一带亦有传播。此系从“常”字辈开始传续龙门派字谱,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使用龙门派字谱的全真教团,对于研究明代北方全真道极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 明代 隆阳宫 全真道 龙门派

  明代,全真道不为统治者所重视,道士多隐修于山野,云水于江湖,少见有正史记载者。而留存之民间文献又多出自南方,对于北方全真道活动情况所载寥寥。以至于陈教友在著《长春道教源流》时发出这样的疑问“当明之世,全真之显著者多出南方,而北方无闻焉,岂元末北方大乱,于时宫观残燬、徒众星散,遂尔失传耶?”[1]可见,史料之缺失乃明代北方全真道研究一大难题。近几年,笔者通过对各地碑刻与方志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在明前中期有一支全真道,起自北京房山隆阳宫,在明正统年间进驻全真祖庭白云观管理钵堂,后发展到河南王屋山地区,在陕西终南山一带亦有传播。此系从“常”字辈开始传续龙门派字谱,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使用龙门派字谱的道教团体,[2]对于研究明代北方全真道极具参考价值。故此,笔者遂将散见于各处的若干史料线索拼缀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陈风便挂剑隆阳宫

  房山隆阳宫原为大道教宫观,是由元代大道教五祖郦希诚所建。后来,大道教八祖岳德文又在此修行,势都儿大王因而特赐“隆阳宫”之额。[3]元以后,大道教逐渐衰落与消失。到了明永乐十八年(1420),全真道士陈风便来此栖真,隆阳宫传续全真道由此开始。关于此人的生平来历,康熙四年《房山县志》所载之《隆阳宫痴呆子来鹤记》中记述略详[4]:

  房山隆阳宫有道之士,曰悟性通元清虚养索颐真守静法师陈风便先生,号痴呆子者,宣德四年三月庚申羽化。先期沐浴更衣,跌坐,命其徒崔璇珙等,曰:‘太上有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吾将返真矣’,又曰:‘吾没后敛藏,必候鹤至’。举事言讫,神色如平日,瞌目而逝,时年八十有四。是夕异香绕宫,达旦不散。明日,整冠裳入榇。越五日甲子,乃窆元(玄)室于本山后原。及期,复有群鹤翔舞蹁跹,久之乃散。后凡举荐扬,每有鸾鹤飞绕于墓,延翥坛所。当时在会清流官民耄倪,目所亲睹,以为灵应。去之三十年,其徒孙陈道暹、胡道真相举究图,乃言曰:‘先师祖灵应之迹已遗一世矣,既久恐遂湮没无闻,后学何所证谕’。稽首于余,请书其事。……风便之学,全真也。初入武夷山修元(玄)范,谨结习,持志既定,云水四方。至山东遇至人李古岩、徐守中授金丹秘诀,行持愈久,工夫纯熟,真灼见不为旁门所移。永乐十八年,至涿州房山县,挂剑隆阳宫,因栖真焉。凡居民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宣德初,长春刘真人见之,与语善,乃锡今号,自是含和镇璞,育婴息胎,终日如醉人。称之曰痴呆子,但点首而己,亦因以自号,信口吐辞,不越乎道学者录之。因悟至理,年既及髦,童颜儿齿,步履若飞,常挂铁牌于胸,驱役雷霆,祈祷契勘,持以行事,其应如响,时人目之,曰:‘铁牌陈’。呜呼!道本无为,非迹可求鹤,道之迹者也。风便之道,混然与造化相同,不系于鹤之有无。其羽化也,顾乃谓道非道,可以拟状。于是形于有迹,欲与学者知所应证,因末求本,苟识其意。返本思之,曰:‘此特气之变化,则将思充其气、复其精、全其神,天地造化百物皆在,吾身岂有鹤而己哉’。风便,福建邵武人,父官于山东,母黄氏产之夜,梦白衣道人入室。及沐浴,置襁褓,头颅与梦相肖。幼而颖异,不儿戏、不茹荤,稍长辞其亲,入武夷山学道。武夷多仙宅,而卒闻道于山东,其来也有自,其闻道也有由,岂偶然哉。今嗣其派者弟子王常安、李常惠等端志全真,欲觉后觉,以畅斯教,请记兹事,以示来学。

  关于碑记的作者与撰写时间,康熙四年《房山县志》未载。[5]但据碑中所云,碑文是在陈风便羽化三十年之后,其徒孙陈道暹、胡道真请求作者撰写的。陈风便逝于宣德四年(1429),那么碑文的撰写年代则应为明天顺三年(1459)。

  明代,统治者确定了正一道在道教管理机构的领导地位,全真道丧失了元时的政治地位,受到严重打击。明初的道观合并政策,规定凡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众而处之。[6]这使得全真、正一各派道士混住一观,而宫观管理者又多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处于附属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陈风便能将隆阳宫辟为全真宫观,在此开宗授徒,传全真道法,实属不易。陈风便的全真道法主要是在山东遇至人李古岩、徐守中而得的金丹秘诀。但与明代许多全真道士一样,陈风便还兼通正一法术。据碑记所载,陈风便凡居民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常挂铁牌于胸,驱役雷霆,祈祷契勘,其应如响。兼修正一法术是全真道士转入民间社会的生存策略之一。此外,碑文中还记载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陈风便与长春真人刘渊然之间的关系。刘渊然为明代著名的净明派高道,仁宗时,赐号长春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宣德初,进大真人。其为人清静自守,故为累朝所礼。[7]刘渊然与全真道的关系极为亲近,他师从明代高道赵宜真,本身兼有全真派道法传承。[8]宣德初年,他见到了全真道士陈风便,与其语善,并赐陈风便道号,可见他对隆阳宫全真道是持支持态度的。考虑到当时刘渊然已为道教领袖,那么,隆阳宫全真道的发展应该与他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另外,陈风便在房山隆阳宫期间,还参与了明代房山石经的募刻。宣德三年(1428),陈风便与正一道士王至玄以及其它信士官员共同募刻了道教的《玉皇经》。包括《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髓》、《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本行集经纂》、《无上玉皇心印经》等四部,共刻石八块,送至房山石经山,贮藏于第七洞,这也是房山石经唯一的道经藏洞。此经的跋文说:

  涿鹿山云居寺,有洞室贮释梵之经,殆至万卷,故名是山为小西天焉。夫三界万灵,莫尊于昊天金阙玉皇上帝,玄功妙法,载在《本行集经》。正当刻金石,藏之名山,传之万世也。是以至心,各捐赀力,请匠镌刻《经髓》暨《经纂》及《心印经》,共为一卷,凡一千七百四十八字,置诸石室,用彰悠久。所以然者,盖欲仰答天地君亲四恩于万一云尔。时大明宣德三年岁次戊申四月吉日。奉道信官向福善、阮常、就胜等,稽首顿首百拜谨记。同盟助赀(官人名从略),嗣全真教高士陈风便,正一威盟宝録弟子王至玄字利宾书,镌匠程善刊。[9]

  在房山刻经中,陈风便的题名为“嗣全真教高士”。《明史》卷七十四载:“(洪武)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其后,释氏有法王、佛子、大国师等封号,道士有大真人、高士等封号”[10]。可见,高士乃明代道教中仅次于真人的封号。而且陈风便的题名为“嗣全真教”,意在承继全真教道统。这在全真教沉寂无闻的明代初期,是难能可贵的。

  二、张常真主钵白云观

  陈风便在房山隆阳宫开宗授徒,演全真之道。其门下全真弟子除《来鹤记》所载王常安、李常惠之外,还有一位名叫张常真的弟子,此人乃日后其派向外传播的重要人物。现立于王屋山天坛顶的嘉靖三年(1524)《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碑阴《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中载有其略传:[11]

  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

  道德通玄净 真常守太清 一阳微复本 合教永延明

  张公真常

  道号无为子,蓟州人,生于大明洪武丙辰九月廿四日。少习韬略,从太宗皇帝北征有功,拜武略将军职。侍□出□金门,历事三圣,朱紫赫然。未尝以骄傲加诸身,自念富贵若浮云耳,如身后何。宣德丙午,具本恳辞,乞骸骨归林下,上允其请,以男忠袭爵。遂布衣疏食,礼西山隆阳宫全真陈公风便为师,授以金液还丹之旨。晚归王屋山完真堂修炼,内外充备,于正统己巳十一月十六日仙化。景泰三年,门人程守然等建灵宫于堂之艮方。有碑记载尤祥,此特撮其大概,以见授受之来源云。

  程守然 张守默

  张太素 陈太洪 范太阳 田太希

  (以下弟子姓名略)

  按上述碑阴所载,程守然之师的姓名为“张公真常”。但是,此碑碑阳《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中却记载,程守然乃完真堂蜕质“张公常真”之高弟也。碑阴与碑阳所载姓名一为“张公真常”,一为“张公常真”,其必有一处为误。首先,按碑阴《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所载二十字的派字谱,张常真、程守然、张太素这一传承才符合派字谱“真常守太清”之顺序。其次,笔者还在山西吕梁市凤山道院[12]多通明代碑记中发现有“天坛张常真”的题名,天坛在道教中即指王屋山。如《重修三阳云凤山昊天通明宝殿记》题名为“大明景泰七年正月初九日北京白云观长春真人法孙守中道人书。玄都万寿宫前道正贾守岩、授经箓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传法师丁道坚、天坛羽化传道师张常真、本山前修造宗师王混然、启教宗师孙云际”[13];《重修三阳云凤山三官四圣殿感应记》题名为“大明景泰七年正月十五日清虚志元先生孙云际焚香稽首谨志。玄都前道正贾守岩、亲授箓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天坛升霞度师张常真、传法派师丁道坚”[14]。此二碑均为明景泰七年(1456)所立,早于嘉靖三年(1524)的《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信息记载更为准确。由此可证,明代王屋山这位全真祖师姓名应为碑阳所刻的“张公常真”。

  张常真原为武将,曾随永乐皇帝北征有功,历事三朝,身份显赫。宣德元年,他辞去将军之职,到房山隆阳宫礼陈风便为师,得全真要旨。晚年后,他归隐王屋山天坛修炼,将隆阳宫一系全真道脉传播到了河南王屋山地区。但他对此系全真道的贡献并不止于此,笔者还在山西吕梁凤山道院发现一通明景泰六年(1455)石碣《石州三阳云凤山云际孙先生修真功行记》,其中记载了张常真入主北京白云观钵堂的重要史料[15]:

  (云际孙先生)七岁发心许扵玄都万寿宫出家。至二七岁,恭诣三阳山希夷道场,清斋苦行。既旦从师矣,习诵本教,洞悟玄机,诚一不二,四十余年,符药济人,善功非一。笃志悫蕙,扵香火朝暮侍奉,扵万灵守持经箓,慕道修真,郡人遐迩,道□□敬奉仰之,无不忻欣焉。先于正统戊午赴京,请给在□朝天宫,遇四十五代天师亲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道法。白云观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张常真亲授正真之道,钵堂二载,复还本山。

  孙云际为明代石州三阳山希夷道场的正一道士,正统三年(1438)赴北京朝天宫请法,得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亲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由于明代正一道士多兼学全真之法,孙云际又到北京白云观请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张常真亲授正真之道,并在白云观钵堂学习了两年,方复还本山。后来,张常真归隐并羽化于王屋山。孙云际在景泰七年(1456)修建凤山道场时,为纪念他这位全真道师,还特意在修建碑记中刻上“天坛羽化传道师张常真”、“天坛升霞度师张常真”等题名。这条史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张常真在归隐王屋山之前,还曾入主北京白云观钵堂,并以“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自居。而且,这条史料并非孤证,笔者又在明正统九年(1444)《白云观重修记碑》碑阴拓片中发现了“主钵张常真”的题名[16]:

  本观执事道众:提举斋道 □惟□ 都管 金惟新 监斋 魏景霄 都表 邸宗源 副表 朱可源 知库 黄柏青 知宾 孙惟亨、魏惟康 □岁 □清、□仲良 主钵 张常真、王常安 知堂 王惟宗、郝永昌、李常惠、李守一(以下道众名略)。

  在白云观执事道众题名中,不仅有张常真,而且还有王常安与李常惠,此二人正是前文《来鹤记》所载陈风便门下的全真弟子。可见,此时隆阳宫一系全真道士已经全面进入了北京白云观。在观中,张常真与王常安所任职务为“主钵”,这一职务与全真道独特的修行方式“坐钵”有关,主要用以管理钵堂与主持观内的内丹修炼,是明初全真道士在道教宫观中的重要职务。[17]而张常真在北京白云观内能够主持钵堂的内丹修炼,说明了他是当时观中内丹修炼的权威与全真道人的领袖。

  北京白云观是长春真人丘处机藏蜕之所。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处机归真于长春宫,嗣教弟子尹志平易其宫东甲第为观,号曰白云。越明年,构建处顺堂于内,以藏师父仙蜕。[18]元代,白云观一直是长春宫的附属建筑。元末明初,长春宫毁于战火,明政府又以白云观为中心进行了重建与扩建。此时,白云观才作为独立的道观而存在。关于明代白云观重建经过,正统九年《白云观重修记碑》中略述大概:

  白云观在都城西南三里许,乃长春丘真人藏蜕之所。岁久倾圮。洪武二十七年,太宗文皇帝居潜邸时,命中官董工,重建前后二殿、廊庑厨库,及道侣藏修之室。落成于次年正月十九日,适真人降诞之辰。太宗文皇帝车驾亲临降香。越明年,是日,仁宗昭皇帝为世子时,亦诣观瞻礼,屡建金箓大斋。永乐四年,命道录司右正一李时中为住持。宣德十年,今上皇帝命右正义倪正道为住持。……宣德三年,御马监太监刘顺,发心备材命工,创建三清殿,妆塑圣像。正统三年,正道罄倾衣盂之资,及募司苑局内官曹铨法名道宝,及内使康全安等;惠安伯张升、修武伯沈清、中军都督胡荣、广东参议杨春、都指挥刘智、指挥李林、周乐、李昱、潘升、胡隆、千户于信、许义、杨勉等,各捐己赀,建造玉皇宝阁。其应奉圣像,悉道宝一力妆塑。及修葺前后殿宇,焕然一新。正统五年,复建处顺堂,以奉长春真人;暨营方丈道舍、厨库钵堂,以展四方修真之士。[19]

  从碑记来看,入明以后,负责重修白云观的住持道士李时中、倪正道均为正一道士,未见有全真道士的记载。但是,正统五年(1440)时,白云观还是复建了处顺堂,供奉全真祖师丘处机,同时还修建了全真道士坐钵修炼的钵堂。按前文所引《云际孙先生功行记》,孙云际在正统三年(1438)到北京白云观拜张常真为师,那么至迟在正统三年之前,张常真就已经住进了白云观。因此,白云观在正统五年修建处顺堂与钵堂的事情就不奇怪了。甚至,有可能正是观内的全真道人主导了此次处顺堂与钵堂的重修。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张常真在白云观时称“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联系上文,陈风便曾题名为“嗣全真道高士”,意在继承全真正统。而张常真此时又称“长春祖师嗣法六代玄师”,则是有意将其派的传承追溯到长春真人丘处机。后来,张常真的弟子们在王屋山碑中更是明确提出了“长春真人仙派”这一派名。隆阳宫一系全真道人的法派意识从“全真认同”到“丘祖认同”这一显著变化,应该与其派进入北京白云观发展有很大关系。明代,白云观虽为正一道士管理,但作为丘处机的葬骨之所,它仍是全真教徒心目中的祖庭圣地。每逢纪念丘祖诞辰的“燕九节”,四方的全真道士就会聚集于白云观周围,庆祝丘祖的诞辰,同时交流修炼心得。[20]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白云观的隆阳宫道士标榜本派为丘祖法裔,称“长春真人仙派”,不但可以树立其派在白云观的正统地位,而且还能利用丘祖的影响力来传播全真教。

  目前,全真教中称丘祖法裔为龙门派。但在已知的明代文献与碑刻中,未发现龙门派的派名。而上文所引明代长春真人仙派的派字谱与当下流传的龙门派字谱基本相同,[21]长春真人仙派应该就是早期的龙门派。而且,他们在明正统前后即进入了北京白云观承继丘祖法嗣,并开始使用龙门派字谱。因此,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所推测的“白云观道派用龙门,当自清初王清正为始”是不准确的,[22]最早进入白云观的龙门派当为明代隆阳宫一系。另外,近年来有学者倾向认为,白云观全真传承在明代已断,至邵以正住持白云观时,,净明道开始认同全真教,并有意识的接续白云观全真传承。由本文资料来看,此说亦有不妥之处。

  三、张太素兴造王屋山

  按前文所述,正统九年(1444)张常真仍在白云观任主钵,到正统十四年(1449)羽化于王屋山完真堂,张常真归隐王屋山已是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据《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所载,张常真在王屋山仅有两位弟子程守然与张守默。而隆阳宫一系全真道脉在王屋山地区博兴则始于程守然的弟子白斋道人张太素。前文所提到的《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详载了张太素入山学道的经历:

  按状,师姓张氏,俗□□□,派名太素,别号古拙子。籍占山西平阳府蒲州万泉县绵上乡丁樊村人,……心慕出尘,拉同母弟田九畴偕行,由是□云杖月,带露巾霜,自晋土而历秦中,陟终南,登太华,访商山峰,皆因缘未辏,乃出关,遍崧、洛、淮、汲,皆未惬意。闻覃怀济渎盘谷之胜,复渡河迤□而来,由是得入王屋山,见山水奇绝,知为十大洞天之首,暂憩于阳台宫白云洞,此弘治六年也。闻玉泉奄程公守然,道风高卓,乃完真堂蜕质张公常真之高弟也。邂逅间,遇程公于紫微宫,拜叙间,公举以此宫有道藏经,可以检讨。师问:藏经云何?公答曰:凡修身治国,众举超脱,皆具于此,以千字文纪篇首,次弟而寻之可见。师嘿颔之,正合梦中之谶。因本宫先进范公太阳之举,遂礼程公为师,嗣派太素,弟名太希,授以返还无为之旨。[23]

  张太素对于王屋山的主要功绩是其在弘治到嘉靖年间(1498-1523)对天坛道场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重建、扩建,使得天坛总仙宫诸殿面貌大为改观。明代文学家、右都御史何塘因家居怀庆府,曾与张太素有过交往。何塘见其温厚诚朴,退然若愚,认为其是有道之士,因此,向其请教道要,但张太素固辞不知,寂无一言。[24]后来何塘为其撰有《白斋张先生修建碑记》、《王屋山天坛玉皇庙记》、《白斋张先生墓表》等记文,这些文章收进了其所撰之《柏斋集》中,保留了许多张太素兴造王屋山天坛道场的史料。

  据何塘记载,弘治十一年(1498),张太素见坛顶无玉皇殿,叹曰:“山以天坛名,玉皇上帝,天神之主也。三清有宇,而玉皇无殿,大不称名山本意。”[25]于是,开始募捐钱财,发心愿修造天坛玉皇殿。他在天坛顶上修建了玉皇大殿三间,南向,铜脊铁瓦。而且还为大殿配置了铜像、侍女像、香炉、鼎、花瓶、大镜等。随后,又在玉皇大殿左右各建天将殿三间。此次修造极其昂贵费工,历时八年方完工,仅大殿玉帝铜像就重达四千二百斤,大圆镜重一千斤,铜脊铁瓦,不计其数。到了正德四年(1509),郑懿王朱佑檡又令其主持修建怀庆府玉清宫、玉皇阁。完工后,张太素于天坛西七十里的西阳山结庐修道。正德十年(1515),省城周府胙城王孙、辅国将军因有疾祷于天坛有感,遣使赍书币,命张太素崇修天坛顶之三清殿,铁瓦铜脊五间,元君殿、王母殿各三间,俱南向,左右列南北斗殿各五间,东西向,中修轩辕授道三级瑶台一座,台下又建玄帝殿、三官殿、救苦殿各三间,四圣殿一间,左右云堂共六间,东西向,各殿铸塑圣像凡一百三十有四尊,坛顶道院又建仙官殿三间廊庑二十间道院门徒所居方丈四十余间。[26]这次工程又耗时了八年,使王屋山天坛道观的规模大为扩展。有了王公贵胄的资助,王屋山天坛道观在建筑和造像中大量使用金、铜和铁等贵重原料,虽然工程极为靡费,但是使得天坛诸宫观金碧辉煌,蔚为壮观。通过对天坛诸宫殿的修建,张太素扩大了在王屋山的影响。其门下弟子众多,弟子们在天坛顶上为其竖碑立传,并刻下本派派字谱与传承宗枝,隆阳宫全真法脉在王屋山地区得到了发展。

  除了王屋山地区之外,隆阳宫全真一系在终南山一带也有传播。陕西户县化羊庙现存一通景泰三年(1452)《重修古迹东岳庙记》碑,碑记所载:

  西安府户县终南山化羊谷东岳庙者,历年既久,碑刻而存……今宣德元年,有北京隆阳宫全真道土常存荣公,因以楼观、终南、祖庭三宫之福地,尽在关中,由是驾言西迈,来游观之。乃于周曲湾正阳洞道士杨道中而共居焉。已而化羊庙祝杨仁闻其道行高妙,礼请以来。[27]

  碑记中道士题名为“荣常存、郑守山、杨守清、李道明、梁道一、王守静、刘守口、陈守真” 。按碑文所记,宣德元年(1426)道士荣常存由北京隆阳宫来到关中地区,此时正是痴呆子陈风便挂剑隆阳宫时期,荣常存又与张常真、王常安同属常字辈,此人极有可能为陈风便之弟子。

  另外,隆阳宫一系全真道士虽然在正统年间全面进驻白云观,但其在房山一带仍有传承。据吕梁凤山道院所藏《明故真默子姜君墓志》所载,真默子姜浩渊蚤年多病,遂出家投礼三阳凤山孙云际为师,授正一教法符诀。天顺元年(1457),北上京师请经度牒,后又“投礼张良洞全真崔君常熊为师,受抱元守一之道,修真养性之决”[28] 张良洞亦在房山,据《房山县志》记载:“张良洞又称‘玉室洞天’,县西北七里,张子房辟谷之所”[29]。张良洞与隆阳宫相去不远,全真崔常熊与张常真、王常安等辈字相符,也应属隆阳宫一系道士。

  四、余论

  房山隆阳宫的全真道士在明正统前后进入了北京白云观,此时白云观虽为正一道士住持管理,但作为丘处机的藏蜕之所,它仍是丘祖的象征、全真道的圣地。因此,以张常真为首的隆阳宫道人将其派的传承追溯到长春真人丘处机,开始在白云观承继丘祖法嗣,自称“长春真人仙派”。而且,长春真人仙派所使用的派字谱也与当下流传的丘祖龙门派字谱的前二十字基本相同,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龙门派字谱。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龙门派字谱即是由该派所创,但他们居于全真祖庭白云观,标榜为丘祖法嗣,与慕名而来的各地道士交流修炼心得,传播丘祖认同,其对于明代全真龙门派的发展以及派字谱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目前,对于龙门派字谱的形成时间,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元时期全真教并无派字诗之类旨在确立宗派认同、标明传承辈分的谱系出现,全真各宗派字谱的出现应该在明代[30] 。而明代的全真道士想要追认其派祖师,构建自己的派字谱,必然要对法脉传承进行向上的溯源。当下流传最广的龙门派谱系为龙门律宗王常月所构建的龙门传承系统。但是,这一系统已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质疑。其所述的前六代律师的传承的真实性,难有史料证实。而且,此系早期传承在四百多年间仅传五代,平均每八十多年传承一代,实为不可思议。而隆阳宫一系的张常真在明正统三年(1438)称自己为丘祖第六代嗣师,此时居丘处机逝世(1227)仅有二百余年,平均三十多年传一代,其所追溯的传承更为合理。从隆阳宫一系传承来看,无论是张常真的师父陈风便,还是传陈风便道法的李古岩、徐守中,姓名均与龙门派字谱不符。因此,隆阳宫全真道人在构建自己传承谱系时,他们所追溯的前几代道士姓名并不要求与派字谱一致。而且,此系的代际推算方法与律宗也不相同。按照律宗的推算方法,常字辈的王常月为丘祖下第七代嗣师,而隆阳宫一系“常”字辈的张常真却为丘祖以下第六代嗣师。笔者认为,由于隆阳宫一系在构建自己传承时,并不苛求前几代与派字谱相符,因此,他们把丘处机作为派字谱的第一代“道”字辈,余下类推,第六代即为“常”字辈。这一推算方法与《南无道派宗谱》中南无派的推算方法相同,南无派即把谭处端为派字谱的第一代“道”字辈[31]。

  (原文刊发于《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4期)

  注释:

  [1](清)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藏外道书》第31册,巴蜀书社,1990年,119页。

  [2]张广保在《明代全真教的宗派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一文中指出山东修真宫正德八年“守”字辈开始的龙门字辈为现存所知全真龙门谱系最早者。同时,他也提及樊光春所发现的景泰三年《户县重修东岳庙碑》中有宣德元年北京隆阳宫全真道士荣常存游历楼观、终南祖庭事。但他认为仅此条碑文显示证据较弱,不能因为碑文中提到一个荣常存就确信北京隆阳宫有全真龙门派。(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派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全真道研究》第一辑,齐鲁书社,2011年,189页。)本文则发现了系列证据,不但证实永乐、宣德年间隆阳宫有全真龙门派,而且此支龙门派还曾入主全真祖庭白云观钵堂与河南王屋山天坛,将龙门派字谱出现时间又上推了近百年。

  [3]陈垣:《道教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823页。

  [4]康熙《房山县志》卷七《碑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家谱地方志阅览室藏微缩胶卷,编号DJ1951。

  [5]民国《房山县志》亦复载有此文,但加此文作者为明宣宗,可谓画蛇添足,谬之大矣。《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85年,654页。

  [6]《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7]《明史》卷二百九十九《方伎列传·刘渊然》,中华书局,1974年,7656页。

  [8]参见郭武:《赵宜真、刘渊然与明清净明道》,《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77页。

  [9]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房山石经》第29册,华夏出版社,2000年,387页。

  [10]《明史》卷七十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74年,1818页。

  [11]《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此碑现立于王屋山天坛顶总仙宫,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12]凤山道院,又名天贞观,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滨河街道前瓦窑坡村,始建于宋,明代重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重修三阳云凤山昊天通明宝殿记》,长方形石碣,现放置于吕梁市凤山道院玉皇殿前,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14]《重修三阳云凤山三官四圣殿感应记》,方形石碣,现嵌于吕梁市凤山道院三官楼墙壁之中,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15]《石州三阳云凤山云际孙先生修真功行记》,方形石碣,现嵌于吕梁市凤山道院孙真人殿墙壁之中,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16]《道家金石略》与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均著录此碑,但却都漏掉了碑阴。碑阴文字参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1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2页。

  [17]所谓坐钵就是全真教徒集中于宫观的特定场所例如钵室、环室、静室,以修炼内丹。这在元明全真教的宫观中是道徒宫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全真仪式章”规定:“凡坐钵,一钵或八人,或十二人,或二十四人,止大钵堂者或百人,不在此限。设四职,一主钵,二副钵,领左右两班坐于上座,以主其事,又设左右直堂,二人在于两班,近门向上坐之,以主坐功,进退起坐,安钵起钵,以定时刻。”(《道藏》3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10页) 又见明何道全《随机应化录》记载“全真道人董孤云、王夷山、何懒云三人,赴丹阳万寿宫做主钵。”可见,明初全真道士常在道教宫观中任“主钵”职务。(《道藏》2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4页。)

  [18]陈垣:《道教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458页。

  [19]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1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1页。

  [20]据《万历野获编补遗》载,每年丘处机降诞日,“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集者不下数万,状貌诡异,衣冠瑰僻,分曹而谈出世之业”。(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3,《续修四库全书》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81页。《帝京景物略》亦载“今都人正月十九,致浆祠下,游冶纷沓,走马蒲博,谓之燕九节。又曰宴丘。相传是日,真人必来,或化冠绅,或化游士冶女,或化乞丐。故羽士十百,结圜松下,冀幸一遇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21]目前流传最广的龙门派谱系为律宗王常月一系所传,律宗文献《金盖心灯》载:“(丘)祖付心印,传衣钵,付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即道德通元(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之源派也。” (清)闵一得:《金盖心灯》,《藏外道书》31册,巴蜀书社,1990年,176页。

  [22](清)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藏外道书》31册,巴蜀书社,1990年,119页。

  [23]《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此碑现立于河南济源王屋山天坛顶总仙宫,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24](明)何塘:《柏斋集》卷10《白斋张先生墓表》,《四库全书》第1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25-626页。

  [25](明)何塘:《柏斋集》卷8《王屋山天坛玉皇庙记》,《四库全书》第1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77-578页。

  [26](明)何塘:《柏斋集》卷8《白斋张先生修建碑记》,《四库全书》第1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81-582页。

  [27]吴敏霞主编:《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349页。

  [28]《明故真默子姜君墓志》,此碑现立于山西省吕梁市凤山道院真人祠旁,碑文未有前人著录。

  [29]康熙《房山县志》卷三《古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家谱地方志阅览室藏微缩胶卷,编号DJ1951。

  [30]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派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全真道研究》第一辑,齐鲁书社,2011年,189页。

  [31](清)刘名瑞修:《南无道派宗谱》,《三洞拾遗》第17册,黄山书社,2005年,561页。

本文关键词:全真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kzz/36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a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