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申请书 >

2016年 中学生入团申请书

发布时间:2017-07-14 14:01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入团申请书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生 入团 申请书


2016年 中学生入团申请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一代儒僧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其父李筱楼是同治四年进士,官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挣得偌大一份家业。李筱楼乐善好施,设义塾提供免费教育,赈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李筱楼晚年喜好佛经,尤其耽爱禅。

李叔同考取上海南洋公学后,受业于蔡元培,与黄炎培组织沪学会,宣讲进步思想。不久,蔡元培遭到通缉,黄炎培逃往日本。李叔同寻求思想济世的梦想化为泡影。光绪26年,为求救国之道,他东渡日本留学。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他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学成归国,起初任教于上海城东女校,讲授国文和音乐。翌年,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仁组建文学会,主编《太平洋报》文艺副刊,介绍西方思潮,传播西方文化。旋即,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年代,报社停刊,李叔同移席浙江省公立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兼课。在美术课中引入西画系统,开裸体写生先河。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编写出最早的中国人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倡导成立了艺术运动和艺术探索的校友会,组织西洋画研究会。言教之余,益以身教,先后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曲调,参考一首日本歌曲的歌词并浓缩《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创作了名曲《送别》,这首歌被誉为新的“阳关三叠”,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李叔同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但眼见当时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7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佛门,法号弘一。民国18年,弘一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民国25年,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民国27年,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8.下列关于李叔同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所作贡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叔同在留日期间,联合留东同学冲破封建藩篱,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B.李叔同学成归国后,辗转多地从事艺术教育,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

C.李叔同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第一人,并创作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名曲《送别》。

D.民智未开的民国时期,李叔同在美术课中最早使用裸体模特进行艺术教学。

 

解析:选A。联合留东同学组织的是“春柳剧社”。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

9.从文中看,哪些事对李叔同遁入空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一、二、五自然段,从父亲的熏陶、梦想化为泡影、悲观厌世三个方面概括。

答案:①父亲行善好佛的言行的熏陶;②济世的梦想化为泡影;③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空有理想抱负,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

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李叔同为救国济世所做的几方面贡献并简要举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是“爱国济世”,因此应该包括“文化艺术”成就。

答案:①思想文化济世:组织沪学会,宣讲进步思想;主编文艺副刊,传播西方文化。②艺术启蒙国人:热心话剧,组织剧社;介绍西方艺术思潮,培养艺术人才。③削发为僧:整理佛经,弘扬佛学;勉励僧众爱国爱教,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小编推荐现代文阅读:



本文编号:541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rudangsixianghuibao/541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e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