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栽培种植论文 >

不同发育时期大豆豆荚性状QTL动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24 22:26
  文章选用母本东农46和父本L-100构建重组自交群体127个家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结合群体豆荚长、宽、厚性状R3~R8时期表型数据,利用QTL IciMapping4.1.0.0软件完备区间作图法分析非条件和条件QTL加性和上位性效应。结果表明,在豆荚3个性状发育过程中,共检测到40个非条件加性效应QTL,贡献率为4.35%~25.52%;检测到12个条件加性效应QTL,贡献率为3.80%~23.32%。同时检测到多个QTL位点在不同性状或不同生育时期表达,如QPL-7-1、QPL-12-2和QPL-20-1(QPW-20-1)等。通过上位性分析检测到豆荚长度143对、宽度185对和厚度34对QTL位点,贡献率最高分别达29.69%、24.73%和25.17%,表明多基因效应在豆荚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51(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发育时期大豆豆荚性状QTL动态分析


RIL群体豆荚性状条件和非条件加性效应QTL位点图谱

频数分布,豆荚,群体,频数分布


大豆RIL群体豆荚性状不同生育时期频数分布见图1。结果表明,3个性状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内变异程度符合数量性状分布特点,均呈正态分布,可用于QTL定位。2.1.2 大豆RIL群体豆荚性状表型相关分析

豆荚,生育时期,性状,条件


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分析3个豆荚性状条件和非条件上位性效应,检测到143对荚长上位性QTL位点,其中条件上位性30对,解释2.11%~29.69%贡献率,主要集中在R6~R5和R8~R7阶段,非条件上位性113对,解释0.66%~23.92%贡献率,集中在R3期,总上位性效应为-9.10~7.20;检测到185对荚宽上位性QTL位点,其中条件上位性116对,解释0.58%~24.73%贡献率,集中在R6~R5阶段,非条件上位性69对,解释0.94%~22.16%贡献率,集中在R3期,总上位性效应为-1.70~1.72;检测到34对荚厚上位性QTL位点,其中条件上位性9对,解释14.99%~25.17%贡献率,非条件上位性25对,解释1.83%~24.82%贡献率,集中在R5期,总上位性效应为-0.83~0.67。3 讨论


本文编号:3408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408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c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