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群体中大豆脂肪酸组分QTL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23:46
以低亚麻酸材料FA10为父本,分别与中豆32和中豆43杂交得到两个F2分离群体。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两个群体进行脂肪酸含量测定,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群体基因型分析,开展不同群体中大豆脂肪酸组分QTL定位研究。采用区间作图法,在两个群体分别定位到39个和18个与脂肪酸组分相关的QTL。将定位的QTL与前人报道的脂肪酸组分QTL进行比较发现,有40个QTL与前人报道的QTL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标记或标记区间;比较本研究两个群体的定位结果发现,4对与亚麻酸含量相关的QTL既与前人定位结果一致,又在两个群体中被重复检测到。这些稳定检测到的脂肪酸组分QTL对于大豆脂肪酸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4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Pop1和Pop2群体脂肪酸含量(%)表型频率分布图
对两个群体定位到的脂肪酸组分QTL进行比较发现,能在两个群体中被重复检测到的QTL有4对,均与亚麻酸含量相关,分别位于D1b、D2和H连锁群上(表3和表4,标记区间红色加粗表示)。其中D1b连锁群上有2对QTL,标记区间分别为Sat_096-Staga002与Sat_139-Sat_096、Staga002-Satt579与Satt703-Satt579,表型解释率分别为4.45%、14.95%、4.69%和18.30%,LOD值分别为5.79、3.74、24.41和6.07;D2连锁群上有1对QTL,为Satt397-Satt543与Satt310-Satt543,表型解释率为2.84%和7.08%,LOD值为6.08和3.00;H连锁群上有1对QTL,为Sat_180-Satt142与Satt142-Sat_401,表型解释率为3.36%和9.80%,LOD值为4.07和5.19。图3 Pop2群体中定位的脂肪酸组分QTL
Pop2群体中定位的脂肪酸组分QT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大豆回交导入系的脂肪酸组分QTL定位[J]. 南金平,邹筱,韩粉霞,陈明阳,孙君明,闫淑荣,杨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3)
[2]大豆脂肪酸主要组分含量QTL定位[J]. 邹筱,韩粉霞,陈明阳,孙君明,南金平,闫淑荣,杨华. 作物学报. 2014(09)
[3]△12-脂肪酸脱氢酶及其编码基因研究进展[J]. 刘永红,张丽静,张洪荣,傅华. 草业学报. 2011(03)
[4]大豆脂肪酸含量的QTL分析[J]. 苗兴芬,朱命喜,徐文平,丁俊杰,于凤瑶,于永梅,杜升伟,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作物学报. 2010(09)
[5]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豆脂肪酸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 谢冬微,韩英鹏,李文滨. 大豆科学. 2010(03)
[6]大豆脂肪酸组分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师臣,杨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06)
[7]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其变化规律[J]. 张礼凤,李伟,王建成,徐冉,王彩洁,戴海英. 大豆科学. 2008(05)
[8]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定位[J]. 郑永战,盖钧镒,卢为国,李卫东,周瑞宝,田少君. 作物学报. 2006(12)
[9]大豆种子脂肪酸合成代谢的研究进展[J]. 任波,李毅. 分子植物育种. 2005(03)
[10]大豆脂肪酸与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 年海,王金陵,杨庆凯,刘忠堂,王大秋,刘国范. 大豆科学. 1996(03)
硕士论文
[1]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QTL[D]. 朱明月.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2]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QTL[D]. 南金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445828
【文章来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4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Pop1和Pop2群体脂肪酸含量(%)表型频率分布图
对两个群体定位到的脂肪酸组分QTL进行比较发现,能在两个群体中被重复检测到的QTL有4对,均与亚麻酸含量相关,分别位于D1b、D2和H连锁群上(表3和表4,标记区间红色加粗表示)。其中D1b连锁群上有2对QTL,标记区间分别为Sat_096-Staga002与Sat_139-Sat_096、Staga002-Satt579与Satt703-Satt579,表型解释率分别为4.45%、14.95%、4.69%和18.30%,LOD值分别为5.79、3.74、24.41和6.07;D2连锁群上有1对QTL,为Satt397-Satt543与Satt310-Satt543,表型解释率为2.84%和7.08%,LOD值为6.08和3.00;H连锁群上有1对QTL,为Sat_180-Satt142与Satt142-Sat_401,表型解释率为3.36%和9.80%,LOD值为4.07和5.19。图3 Pop2群体中定位的脂肪酸组分QTL
Pop2群体中定位的脂肪酸组分QT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大豆回交导入系的脂肪酸组分QTL定位[J]. 南金平,邹筱,韩粉霞,陈明阳,孙君明,闫淑荣,杨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3)
[2]大豆脂肪酸主要组分含量QTL定位[J]. 邹筱,韩粉霞,陈明阳,孙君明,南金平,闫淑荣,杨华. 作物学报. 2014(09)
[3]△12-脂肪酸脱氢酶及其编码基因研究进展[J]. 刘永红,张丽静,张洪荣,傅华. 草业学报. 2011(03)
[4]大豆脂肪酸含量的QTL分析[J]. 苗兴芬,朱命喜,徐文平,丁俊杰,于凤瑶,于永梅,杜升伟,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作物学报. 2010(09)
[5]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豆脂肪酸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 谢冬微,韩英鹏,李文滨. 大豆科学. 2010(03)
[6]大豆脂肪酸组分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师臣,杨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06)
[7]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其变化规律[J]. 张礼凤,李伟,王建成,徐冉,王彩洁,戴海英. 大豆科学. 2008(05)
[8]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定位[J]. 郑永战,盖钧镒,卢为国,李卫东,周瑞宝,田少君. 作物学报. 2006(12)
[9]大豆种子脂肪酸合成代谢的研究进展[J]. 任波,李毅. 分子植物育种. 2005(03)
[10]大豆脂肪酸与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 年海,王金陵,杨庆凯,刘忠堂,王大秋,刘国范. 大豆科学. 1996(03)
硕士论文
[1]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QTL[D]. 朱明月.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2]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QTL[D]. 南金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445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44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