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栽培种植论文 >

柴达木野生黑果枸杞的空间遗传结构

发布时间:2021-10-20 09:37
  基于cp DNA序列,研究柴达木野生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单倍型进化关系,可为其种群的遗传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3个筛选的叶绿体多态引物:psb A-trn H、psb K-psb I和trn V,利用群体遗传分析方法研究柴达木盆地野生黑果枸杞的遗传变异格局:利用软件DnaSP6.0和Permut2.0计算分子多样性指标,利用分子方差分析研究组间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来源,利用单倍型网络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研究单倍型的聚类关系;利用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系统树分析单倍型的谱系进化关系。结果显示:叶绿体序列psb A-trn H、psb K-psb I和trn V拼接后的总长度为1 454 bp,鉴别出14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共定义了7个单倍型。种群间总的遗传多样(hT)和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S)分别为0.916和0.512。AMOVA分析结果表明,80%以上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组间和种群间。叶绿体单倍型的贝叶斯系统树和最大似然树均表明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种群聚为2支:德令哈和格尔木为一支,诺木洪为另一支。单倍型网络和主坐标分析结果揭示的拓扑结构和聚类关... 

【文章来源】:植物生态学报. 2020,4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柴达木野生黑果枸杞的空间遗传结构


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7个叶绿体单倍型(H1–H7)的地理分布及其单倍型网络。图中居群编码与表1一致,饼图表示各居群的单倍型频率。A,单倍型网络,图中圆圈大小与单倍型频率成正比,节点间的分支长度大致与单倍型的突变数成正比,相应分支附近附有步长;龙葵作为外类群。

单倍型,坐标,柴达木,枸杞


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基于种群水平的前三个坐标的主坐标分析(PCo A)。

序列,枸杞,柴达木,种群


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种群间总的遗传多样性(hT=0.916)显著高于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S=0.512)。相关学者基于核DNA标记对西北部分黑果枸杞种群及对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也表明该植物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Liu et al.,2012;王锦楠等,2015)。另外,对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种群开展的表型性状变异研究,也表明该植物存在丰富的形态变异(刘桂英等,2016)。一方面,黑果枸杞是丝绸之路盐碱地、荒漠地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资源物种,也是枸杞原生态区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原始物种(郝媛媛等,2016)。另一方面,采样区黑果枸杞的生境多样性较高,包括湖泊盆地、冲积扇、河流沿岸、风积沙丘边缘和山间盐土平原,环境的异质性利于遗传突变的产生和遗传变异的累积(Ma et al.,2019;孙芳芳等,2019)。而且,基于叶绿体序列变异还揭示出诺木洪组的两个种群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表1)。这可能是由于诺木洪农场和林业站黑果枸杞种群的个体数相对较多,受干扰较小,利于遗传变异的产生与积累。诺木洪也被推测为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中心分布区(王锦楠等,2015;刘桂英等,2016)。3.2 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种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ITS和cpDNA序列的梭梭和白梭梭物种分化[J]. 孙芳芳,聂迎彬,马松梅,魏博,吉万全.  林业科学. 2019(03)
[2]青海省野生黑果枸杞种质资源调查[J]. 祁银燕,郝广婧,陈进福.  青海农林科技. 2018(03)
[3]黑果枸杞资源调查及其原花青素含量差异分析[J]. 刘增根,康海林,岳会兰,梅丽娟,陶燕铎,邵贇.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7)
[4]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野生黑果枸杞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J].   青海草业. 2017(01)
[5]柴达木盆地野生黑果枸杞的表型多样性[J]. 刘桂英,祁银燕,朱春云,陈雪妍,陈进福.  经济林研究. 2016(04)
[6]荒漠黑果枸杞研究进展[J]. 郝媛媛,颉耀文,张文培,宁宝山,路新军.  草业科学. 2016(09)
[7]柴达木地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王锦楠,陈进福,陈武生,周新洋,许东,李际红,亓晓.  植物生态学报. 2015(10)
[8]柴达木盆地不同盐生境下黑果枸杞形态结构比较[J]. 辛菊平,朱春云.  西部林业科学. 2015(04)
[9]新疆焉耆盆地黑果枸杞自然分布特点及其生物特性[J]. 何文革,那松曹克图,吾其尔,吴春焕,赵洁,王瑛,李玉霞.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5(04)
[10]新疆产药用植物黑果枸杞有性生殖产出差异的繁殖生态学研究[J]. 阿力同·其米克,金晓芳,叶忠铭,王青锋,陈进明,杨春锋.  植物科学学报. 2014(06)



本文编号:3446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446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