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栽培种植论文 >

与蝉花有关的虫草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Ⅰ:文献考证

发布时间:2021-11-18 09:44
  蝉花是我国重要药用真菌,但长期以来其名称特别是学名的使用一直混乱。本文从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确认,"蝉花"是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中名,对于其他中名具有优先权。其学名Isariacicadae系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但模式标本已失,原描述文字及插图均极其简单,与蝉花形态差异较大。其有性型迄今未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是小蝉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和大蝉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 (=Cordyceps cicadae Shing)。本文根据文献考证澄清了国内外关于小蝉草和大蝉草的误用,分析了长期以来大量日本文献中的命名混乱对我国认知蝉花的影响,并质疑Ⅰ. cicadae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分布,提出它是一复合种,因此蝉花的分类地位及学名需要进一步研究。 

【文章来源】:菌物学报. 2020,39(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与蝉花有关的虫草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Ⅰ:文献考证


国内外文献记载的与蝉花有关的虫草

形态图,形态,插图,标本


对于蝉花的学名,目前流行的看法是:蝉花是荷兰真菌学家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的Isaria cicadae Miquel,意为蝉棒束孢。但就我国的蝉花(严格限于中国标本!)而言,多数人不了解,其实其第一个学名叫莫干山棒束孢Isaria mokanshawii Lloyd,是美国真菌分类学家Lloyd(1919)根据时任苏州大学教授的N.G.Gee(祁天锡)1917年所赠的浙江莫干山标本(保存于美国国家菌类标本馆BPI,Lloyd No.42611)而命名的。由于发表在Lloyd的非期刊出版物Mycological Writings上,读者极其有限,不仅中国学者,即使西方学者对此命名了解得也很少;尽管被视为“合法发表”(http://www.mycobank.org/Biolomics.aspx?Table=Myco Bank&Rec=308095&Fields=All),但他发表的只是一个没有形态描述的裸名。荷兰学者Rant(1925)在“热带自然”杂志上介绍中国虫草的文章中附有两幅插图(图1I,1J),据此可判断,他文中所谓的san dwhe(图1J)即为蝉花,这可能是“蝉蜕”的谐音(国内有人将蝉花混为蝉蜕),但他却未引用学名,其原因要么是未接触过,要么是不承认Lloyd关于莫干山标本的命名。根据Samson(1974)的记载,Mains曾将保存在BPI的1917年的中国标本(应该就是祁天锡送给Lloyd的莫干山标本)鉴定为I.cicadae(未指明鉴定时间),因此他是将蝉花鉴定为I.cicadae Miquel的第一人,但他未发表鉴定结果。可能出自此因,国人没能采用I.mokanshawii这个蝉花最早的学名,而是采用了Miquel根据来自巴西Babia森林的蝉若虫标本而命名的I.cicadae(图2A)。后来这两个种名均被Samson(1974)作为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Miquel) Samson的异模异名而组合进拟青霉属。因此,我国学术界(梁宗琦2007)不了解Mains曾将蝉花鉴定为I.cicadae的历史(Samson 1974),而认可幸辛球(1975)将浙江标本鉴定为I.cicadae的结果,且一直沿用P.cicadae的学名达30年以上;而对根据国产标本的命名I.mokanshawii则始终无人提及。Luangsa-ard et al.(2005)将棒束孢亚属Isarioidea从拟青霉属组合进棒束孢属,从而恢复使用了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 Miquel的学名。然而,Samson将根据中国标本命名的I.mokanshawii组合进P.cicadae以及Mains将同一标本鉴定为I.cicadae的证据充分吗?不管是近千年前苏颂手绘的蝉花(图1H),当代彩色照片中的新鲜蝉花(图1A,1B)或干蝉花(图1C,1D),还是近代Lloyd(1919)的黑白照片(图1I)和Rant(1925)手绘的蝉花(图1J),均有密集分枝的孢梗束。而根据Miquel对I.cicadae只有15个拉丁词的极其简单的形态描述a,及既简单又粗糙的插图(图2A),其孢梗束简单而不分枝,可能尚未成熟,因此很难认可它们的等同性。因为Miquel描述的模式标本已不知去向,故Samson(1974)对P.cicadae形态的较详尽的描述是根据对被他组合进来的原注为其他物种的标本的描绘,包括辛克莱棒束孢Isaria sinclairii (Berk.) Lloyd、蛁蟟棒束孢Isaria cosmopsaltriae Yasuda、莫干山棒束孢和树棒束孢Isaria arbuscula Har.等。在分子标记揭示出许多隐含种的时代,用这些近似种的标本来补充原描述,本来就缺乏说服力,如用补充过的较完整的描述来鉴定新标本,则会造成更多的混乱。例如,Samson的Fig.20所表现的P.cicadae(图2B)与Miquel原图所表现的I.cicadae(图2A)孢梗束差异很大,而且,Samson用来补充分生孢子形态的三排分生孢子中,第三排孢子形状明显是弯曲程度不同的肾形(P53,Fig.30,本文图2B),但都被Samson综合为“分生孢子圆筒形,偶弯曲”,实在过于牵强!因此,Samson的图不能作为可靠的鉴定参考。再者,简单地根据干标本,将I.mokanshawii等种类组合进I.cicadae也是证据极其不足和难以置信的。因此,蝉花和巴西的I.cicadae到底是否为同一物种,Samson图绘的标本与巴西的I.cicadae是否也是同一物种?这些都是悬案,既无培养特征的补充,更无DNA测序的证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食用菌名录[J]. 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文华安,图力古尔,李泰辉.  菌物学报. 2010(01)
[2]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1986年11月1日第二届全国真菌、地衣学大会通过)[J].   真菌学报. 1987(01)
[3]大蝉草和小蝉草的分类[J]. 幸兴球.  微生物学报. 1975(01)



本文编号:3502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502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b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