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栽培种植论文 >

晋中盆地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作物产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6 23:22
  为探究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晋中盆地玉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大丰30—汾豆78、大丰26—汾豆78、华美468—汾豆78、福盛源1号—汾豆78等4个间作模式,测定玉米穗部性状、玉米产量、大豆荚部性状、大豆产量以及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结果表明,在晋中盆地采用华美468—汾豆78和福盛源1号—汾豆78等2种间作模式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升,而采用大丰30—汾豆78间作模式则有利于大豆产量的提升。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2020,(21)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1 玉米穗部性状。
        1.4.2 大豆荚部性状。
        1.4.3玉米及大豆干物质。
        1.4.4 玉米及大豆产量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荚部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间作模式对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
    2.4 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2.5 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荚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适宜玉米品种筛选[J]. 王淑彬,张鹏,杨文亭,袁培恩,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2]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品种组合筛选[J]. 曹鹏鹏,任自超,高凤菊,田艺心.  山东农业科学. 2019(12)
[3]玉米/豆科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张晓娜,陈平,庞婷,杜青,付智丹,周颖,任建锐,杨文钰,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4)
[4]盐分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J]. 刘浩,左青松,刘婧怡,周佳琳,丁立,杨晨.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2)
[5]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J]. 唐江华,苏丽丽,张永强,李亚杰,徐文修,赵有来,胡春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6)
[6]黄土塬区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及其机制[J]. 任媛媛,王志梁,王小林,张岁岐.  生态学报. 2015(12)
[7]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J]. 孟凡凡,王博,刘宝泉,高淑芹,孟凡梅.  作物杂志. 2014(03)
[8]不同熟期大豆、玉米间作的产量产值数学模型的建立[J]. 冷志杰,贝丽霞,徐中儒,史芝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8(01)

硕士论文
[1]玉/豆间作下品种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程玉柱.南京农业大学 2015
[2]AquaCrop模型在晋中盆地玉米栽培研究中的应用[D]. 韩健.山西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73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573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