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生物学认识与生产方式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22-12-06 19:32
通过分析历代本草文献,结合真菌生长发育的生物学特性,对历史上茯苓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描述进行科学阐释;系统梳理茯苓生产技术、优质产地和品质评价的历史变迁。研究发现,我国很早就有对茯苓菌丝、子实体和菌核的观察描述,约1500年前出现茯苓人工种植的记载。随着对茯苓生物学认识的深入,种植、采收和加工技术得到不断完善。受制于松木资源、种植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茯苓优质产区多次变迁。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茯苓初加工的专业化要求,产地与初加工分离,形成了专业的加工集散中心。研究认为,茯苓生态适应性广,生产加工技术是茯苓品质重要影响因素,科学融合及阐释传统品质评价方法是现代茯苓品质评价的研究方向。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茯苓生物学认识历史沿革
1.1 基原
1.2 表型性状
2 生产技术历史沿革
2.1 种植技术
2.2 采收技术
2.3 加工技术
3 优质产区和品质评价历史沿革
3.1 产区变迁
3.2 加工集散中心形成
3.3 品质评价
4 讨论
4.1 茯苓生物学认识不断深入
4.2 茯苓种植加工生产技术日趋成熟
4.3 茯苓产区变迁促进专业化加工集散中心形成
4.4 传承创新,建设茯苓现代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地药材茯苓疏[J]. 王克勤,傅杰,苏玮,方红,邓芬.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06)
[2]药用茯苓名实考[J]. 王克勤,傅杰,方红,苏玮,邓芬. 中药材. 2002(07)
[3]新世纪靖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 宋先强. 湖南经济. 2001(02)
[4]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J]. 熊杰,林芳灿,王克勤,苏玮,傅杰. 菌物学报. 2006(03)
[5]东喜马拉雅山地区木材腐朽菌研究1.云南紫溪山自然保护区的多孔菌(英文)[J]. 戴玉成,周丽伟,STEFFEN Kari. 菌物学报. 2011(05)
[6]《唐六典》记载的土贡药材分析[J]. 周左锋.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04)
[7]茯苓性味与效用源流考证[J]. 于彩娜,窦德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1)
[8]茯苓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 张建逵,窦德强,王冰,康廷国. 时珍国医国药. 2014(05)
[9]中药材流通渠道变迁研究[J]. 吕华,杨光,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4(14)
[10]茯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王伟平,周新伟,李根岳. 食药用菌. 2014(02)
本文编号:3711507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茯苓生物学认识历史沿革
1.1 基原
1.2 表型性状
2 生产技术历史沿革
2.1 种植技术
2.2 采收技术
2.3 加工技术
3 优质产区和品质评价历史沿革
3.1 产区变迁
3.2 加工集散中心形成
3.3 品质评价
4 讨论
4.1 茯苓生物学认识不断深入
4.2 茯苓种植加工生产技术日趋成熟
4.3 茯苓产区变迁促进专业化加工集散中心形成
4.4 传承创新,建设茯苓现代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地药材茯苓疏[J]. 王克勤,傅杰,苏玮,方红,邓芬.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06)
[2]药用茯苓名实考[J]. 王克勤,傅杰,方红,苏玮,邓芬. 中药材. 2002(07)
[3]新世纪靖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 宋先强. 湖南经济. 2001(02)
[4]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J]. 熊杰,林芳灿,王克勤,苏玮,傅杰. 菌物学报. 2006(03)
[5]东喜马拉雅山地区木材腐朽菌研究1.云南紫溪山自然保护区的多孔菌(英文)[J]. 戴玉成,周丽伟,STEFFEN Kari. 菌物学报. 2011(05)
[6]《唐六典》记载的土贡药材分析[J]. 周左锋.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04)
[7]茯苓性味与效用源流考证[J]. 于彩娜,窦德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1)
[8]茯苓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 张建逵,窦德强,王冰,康廷国. 时珍国医国药. 2014(05)
[9]中药材流通渠道变迁研究[J]. 吕华,杨光,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4(14)
[10]茯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王伟平,周新伟,李根岳. 食药用菌. 2014(02)
本文编号:3711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71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