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一珍稀药用菌——上升炭角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15:42
【目的】对分离于西藏黑耳中的上升炭角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对野外采集的黑耳进行组织分离获得菌种,对得到的菌种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平板特性培养和木屑菌包驯化栽培。【结果】鉴定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菌株为珍稀药用菌上升炭角菌(Xylaria hypoxylon),其菌丝最适生长因子为果糖、酵母浸膏、pH 6.0和23℃。驯化栽培显示:上升炭角菌可在多数阔叶树木屑中生长,菌包A菌丝生长速率为0.87 cm/d,明显高于菌包B。菌包A和菌包B长满菌丝分别需要15和25 d,菌包长满菌丝15~20 d后菌丝体由白变黑,菌包变黑25~35 d后开始出现原基,原基出现10 d后可采收第一潮子实体。【结论】本研究首次纯人工不覆土驯化栽培出分离于黑耳中的上升炭角菌,并初步探明了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该菌奠定了基础。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槌座炭角菌属(Rhopalostroma)一个中国新记录种[J]. 牟光福,马虎生,刘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2]一种炭角菌菌丝体生物活性的研究[J]. 汪雯翰,贾薇,杨海芮,孙太萍,庄海宁,陈杰,奚莉萍,李传华,张劲松. 菌物学报. 2017(06)
[3]人工栽培黑柄炭角菌子实体的生物活性[J]. 李传华,贾薇,杨海芮,孙太萍,庄海宁,陈杰,奚利萍,汪雯翰. 食用菌学报. 2016(02)
[4]一种竹生炭角菌的分子系统鉴定及其菌丝体培养条件优化[J]. 姚珂,范进博,张能,赵苗,陈波,贺新生. 竹子研究汇刊. 2016(01)
[5]薛凡尼氏炭角菌液体培养条件探究及子实体培养[J]. 姚珂,范镜博,张能,赵苗,陈波,袁小红,贺新生. 食品工业科技. 2015(24)
[6]炭角菌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对H2O2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余梦瑶,许晓燕,魏巍,江南,罗霞. 食用菌学报. 2014(04)
[7]纵条纹炭角菌菌丝体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J]. 刘霞,高聪,钟雨婷,袁小红,贺新生,马林. 中药材. 2014(08)
[8]纵条纹炭角菌培养条件的优化[J]. 冯望,吴颖,尤雅,姚珂,贺新生. 广东农业科学. 2014(10)
[9]刺果藤炭角菌新种湖南土壤中的暗色丝孢菌Ⅰ(英文)[J]. 黄谷,郭林,刘娜. 菌物学报. 2014(03)
[10]华南地区炭角菌属研究4.采自云南省的一新种(英文)[J]. 马海霞,VASILYEVA Larissa,李玉. 菌物学报. 2013(04)
博士论文
[1]中国炭角菌科几个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D]. 马海霞.吉林农业大学 2011
[2]茶树菇、鹿角炭角菌和砖红绒盖牛肝菌凝集素纯化及其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D]. 刘庆洪.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19052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槌座炭角菌属(Rhopalostroma)一个中国新记录种[J]. 牟光福,马虎生,刘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2]一种炭角菌菌丝体生物活性的研究[J]. 汪雯翰,贾薇,杨海芮,孙太萍,庄海宁,陈杰,奚莉萍,李传华,张劲松. 菌物学报. 2017(06)
[3]人工栽培黑柄炭角菌子实体的生物活性[J]. 李传华,贾薇,杨海芮,孙太萍,庄海宁,陈杰,奚利萍,汪雯翰. 食用菌学报. 2016(02)
[4]一种竹生炭角菌的分子系统鉴定及其菌丝体培养条件优化[J]. 姚珂,范进博,张能,赵苗,陈波,贺新生. 竹子研究汇刊. 2016(01)
[5]薛凡尼氏炭角菌液体培养条件探究及子实体培养[J]. 姚珂,范镜博,张能,赵苗,陈波,袁小红,贺新生. 食品工业科技. 2015(24)
[6]炭角菌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对H2O2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余梦瑶,许晓燕,魏巍,江南,罗霞. 食用菌学报. 2014(04)
[7]纵条纹炭角菌菌丝体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J]. 刘霞,高聪,钟雨婷,袁小红,贺新生,马林. 中药材. 2014(08)
[8]纵条纹炭角菌培养条件的优化[J]. 冯望,吴颖,尤雅,姚珂,贺新生. 广东农业科学. 2014(10)
[9]刺果藤炭角菌新种湖南土壤中的暗色丝孢菌Ⅰ(英文)[J]. 黄谷,郭林,刘娜. 菌物学报. 2014(03)
[10]华南地区炭角菌属研究4.采自云南省的一新种(英文)[J]. 马海霞,VASILYEVA Larissa,李玉. 菌物学报. 2013(04)
博士论文
[1]中国炭角菌科几个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D]. 马海霞.吉林农业大学 2011
[2]茶树菇、鹿角炭角菌和砖红绒盖牛肝菌凝集素纯化及其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D]. 刘庆洪.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19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71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