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母语迁移理论_国际汉语教育网︱国际汉语教师资格︱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对外汉语教师

发布时间:2016-10-08 19:19

  本文关键词:母语迁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2-4-24

        摘要:通过回顾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每个发展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发现在语言学研究中母语的角色经历了从被肯定到被否定再到重新被肯定的转变过程,而母语迁移是一个与人类认知、社会因子、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较为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母语迁移 ;二语习得 ;研究现状

        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会对学习者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迁移 ”。而语言迁移是指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学习者借助于其他语言的语音、词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Krashen认为,语言迁移是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进行交际时因缺乏应有的目的语知识,转而求助于母语知识,对原有的母语规则进行利用[1]。对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经历了从结果到过程,从单纯的语言现象向复杂的心理现象的转变。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视角研究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

        一、母语迁移的分类

        从产生的作用来看,母语迁移可以被分为正迁移 ( 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 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通常发生于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相似或一致时。例如,“母语是汉语的人在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Qingdao。因为在表达同样意义时,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 ‘他来自青岛 ’”[2]。负迁移往往发生于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而学习者用母语知识的语言规则代替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时。比如,重音在英语句子的理解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英语是语调语言,有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四种语调类型 ;而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声调语言,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声调在汉语发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声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学习者如果把汉语的发音习惯迁移到英语发音中,就会出现在读多音节单词时轻重音不分或混淆的问题。

        二、语言迁移理论的回顾

        (一)母语迁移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习得被认为是学习者对一次次的语言刺激所作出的自动反应。且母语作用的方式取决于它与目的语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二者相同时,母语将在正迁移的作用下促进二语习得 ;而当二者不同时,母语形成的负迁移会给学习增加困难并导致学习者错误的发生。因为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把学习的主要障碍归咎于母语负迁移,所以该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学习者必须在淡化母语习惯后才能学会新习惯。然而后来的大量实证性研究表明,学习者在没有 “淡化母语习惯 ”的前提下也能够学好二语。

        (二)对比分析假说

        该假说认为:通过比较学习者的母语和文化与目的语和文化,我们就能够预测和描述其在学习中可能会 /不会引起困难的模式。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成正比,差异越小,困难就越小。然而,后来的语言迁移研究显示:语言之间的差异不是导致目的语习得困难的唯一因素,目的语的显突性、标记程度、被处理的情景、对于学习者的交际价值等因素同样会对目的语的结构造成困难。而且,并非所有的对比分析假说所预测的错误都会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表现出来,这一点被后来的许多实验数据与观察资料所证实。

        (三)最低影响度立场

        这一理论认为二语习得同样受到普遍语法 ( Universal Grammar)的作用,其过程和母语习得过程完全一样,且不受母语的影响。该理论的倡导者在对西班牙英语学习者中介

语错误的量化分析中发现,不到 5%的中介语错误来源于母语干扰型,其余的错误都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生的内部错误。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他们对所量化的错误的归类并没有科学的依据。

        三、母语地位的变迁

        在语言迁移研究中,人们对母语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认为学习者习得二语的难度和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直接相关,母语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主要起干扰作用。

        (二)认为二语习得受普遍语法规则的制约,其过程和母语习得过程相同且不受母语迁移的影响。

        (三)认为母语和二语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学习者任何一种语言的语言能力发展 (听、说、读、写、译)都可以促进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如果用一个 “冰山模型 ”来表示,母语和二语分开显露的表面部分是两种语言的浅层特征,但在冰山表面以下,两者却有着共同的底部。分开显露的是两者不同的语言结构,而共同的底部则是所有人类自然语言都具有的抽象的普遍规律。[3]

        四、母语迁移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一)母语迁移研究的认知学转向

        2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研究者们认为迁移不是一种机械性的行为过程,而是作为一种认知机制贯穿于二语习得的过程。应该从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视角来综合研究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

        (二)迁移的认知制约

        1.语言标记性

        Chomsky的普遍语法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些基本的语言规则,称为核心语法 ( core grammar),核心语法规则是无标记( Unmarked)的,人们需要学习一些能区分不同语言的边缘语法 ( periphery Grammar),边缘语法规则是有标记 ( Marked)的。Eckman( 1977)提出了 “标记性差异度假设” ( the 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根据这一假设,二语学习者的困难可以根据普遍语法的标记性理论来预测。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别会产生以下三种情况:

        ( 1)如果目标语有些方面和母语有差异而且比母语更具有标记性,那么这些方面是学习者的困难所在;

        ( 2)目标语在这些方面的困难程度和标记性程度有关;

        ( 3)目标语中的某些方面虽然和母语不同,但只要不如母语标记性强,这些方面就不会出现学习上的困难。[4]

        语言标记性理论对语言迁移有较强的解释力,以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为例,在语义内涵标记方面,汉语的不如英语的强,如汉语的 “看”,其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有 see,watch, look,read,等,在汉语中,“看”字可以和 “看电视 ”、“看电影”、“看报 ”等多个词搭配,但如果将汉语中“看”的无标记性迁移到英语中,就会生成 “watch a newspaper”、“look a book”、“see the TV”等错误的表达方法。再比如,就词汇形态特点来说,英语可以通过曲折变化 ( inflection)的方法表现数、人称、体、格等各种语法关系,汉语则没有曲折变化这一概念,因此在数、人称、体、格等的语法表现上,标记性不如英语强。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初学者在学习单复数、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各种时态变化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语言距离和学习者的心理类型

        语言距离可以视为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心理语言现象,这就是 Kellerman( 1977)所称的 “心理类型学”( psychotypology)。学习者在心理上对自己的母语和他们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间所存在的距离 (即两种语言在语言细节上或大体上是否一样 )有一定的感知。这些感知构成了心理类型[5]。Kellerman认为,激发或限制学习者进行迁移的正是这种心理类型而不是各种语言之间的实际距离。学习者基于认为母语和目的语是否一样 (不管是语言细节还是一般概念 )这种信念,对可迁移的部分形成投射 ( projec­tions),在这种投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进行各种决策和转换。他认为典型性影响学习者准备迁移的语言成分,而学习者的心理类型则决定他们实际迁移的成分。

        五、国内母语迁移现象研究概况

        国际上有关语言迁移的权威论著较少涉及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国内母语迁移研究 90年代末才起步,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十分有限,专著只有俞理明所著的《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一部。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迁移问题上。杜金榜 ( 1996)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受汉语影响的程度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渐趋减小,但当学生的英语达到相当水平时仍可较明显地看到[6]。刘津开 ( 2002)所作的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研究发现了两类母语策略迁移:一般性策略迁移和策略使用模式迁移,一般性策略迁移又分为策略类型迁移、基本推断能力迁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迁移 ;对于第二种母语策略迁移,即策略使用模式迁移。研究者认为发生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迁移模式有差异:优等生迁移的是任务调节型策略使用模式,差生迁移其固定型策略使用模式[7]。寮菲 ( 1998)的研究认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不全会引起母语迁移,英汉语法规则之间的差异不足以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的主要依据。而语言的共同性与语言的标记性理论可以对母语迁移现象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当母语有标记性而目标语无标记性或母语的标记性强于目标语的标记性时,不会发生迁移 ;但当母语无标记性而目标语有标记性或母语的标记性弱于目标语的标记性时,可能发生迁移[8]。

        王福祥、刘润清 ( 1995)认为国内外语界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者 “靠外语起家 ”,长于吸收介绍国外新思想﹑新知识,而短于结合中国的语言材料做文章[9]。通过对过去十几年间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母语迁移研究文章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切合我国实际的理论探究还不够深,实践也不足。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采用思辨性方法,实证性研究很少。现有的实证性研究也是以短期的抽样调查或测试为主要研究手段,缺乏长期的实验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大多数研究并没有确切地界定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这必然导致了研究缺乏针对性。

        六、结语

        对母语迁移机制的研究经历了从 “是否迁移 ”、“何种迁移”到“何时迁移 ”、“怎样迁移 ”之争;从对母语作用的孤立研究发展到母语作用与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范畴内的其它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视角的转换揭示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由表层转向深层。作为外语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各学习群体的具体情况,对母语迁移现象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特色研究,不断丰富研究成果,揭示母语迁移现象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Cummins,J.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79,( 49): 222-251. 

        [2] Eckman,F.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J].Language Learning,1977,( 27):315-330.

        [3] 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1:113-115.

        [4] Kellerman,E.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1977,( 2):58-145.

        [5]杜金榜.母语句法结构对中国学生英语语句理解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6,( 19):274-277.

        [6]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41.

        [7]刘津开.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迁移[J].现代外语,, 2002,( 25):250-258.

        [8]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2):58-64.

        [9]王福祥,刘润清.我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外语界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1-6.

        [10]王蕾,陈俊.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J]西安外事学院

 

 

Study on the First Language Transfer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viewing and Thinking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transfer study and analyzing its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products in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ges,we can find that the role of L1 undergo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negative one and then to the positive one,and language transfer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operated with other factors such as human cognition,so­ciety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 L1 transfe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esent research

 

        原载《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12卷第2期

 | 


  本文关键词:母语迁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4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134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8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