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党的活动主题_“三进三同”是新时期转变干部作风的创新之举
本文关键词:三进三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庆“三进三同”活动座谈会在渝举行 张轩李捷参加
重庆日报讯 (记者 何清平)结束在武隆县桐梓镇繁荣村的“三进三同”活动后,7月22日,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庆“三进三同”活动座谈会在渝举行,大家一起畅谈“三进三同”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市委副书记张轩、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参加座谈会。
谈感受:干部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就有多亲
7月15日至18日,中央文献研究室30名干部在武隆县桐梓镇繁荣村体验“三进三同”。尽管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每个人都感受颇深。
“这几天是我30年来走路走得最难最多,太阳晒得最久最多,汗水流得最快最多的几天。”第一编研部巡视员熊华源已经60岁了,他说,虽然辛苦,但增进了与农民之间的感情,思想认识也受到了洗礼,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再来参加“三进三同”。
80后年轻干部、第五编研部的徐珊也深有感触,“这几天,干没干过的活,走没有走过的路,收获了很多办公室里没有的感受。”在“三进三同”中,徐珊经常被一些小细节感动,“一起劳动的时候,乡亲总是抢着干重活,还端茶送水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人民的事做好。”徐珊说,“干部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就有多亲,年轻干部就是要到基层去锻炼,才能了解群众的呼声,为群众谋利。”
第二编研部主任边彦军说,自己长期生活在城市,此次走进农家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感觉不一样,“走进农村,才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有了更深的认识。”
讲意义:新时期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途径
“和谐、友善、亲密”,熊华源用这样的词汇形容重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三进三同’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和热情,不少群众说,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三进三同’是新时期转变干部作风的创新之举。”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张素华认为,“三进三同”体现的群众路线,经过了实践检验。只有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才能解决农村的问题,赢得民心。对于年轻干部而言,要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说话,增进与农民的感情,“三进三同”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不只是让党员干部劳动吃苦,还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第二编研部处长王纪一说,这样的举措,整合更多资源到贫困农村,让人们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
边彦军认为,“三进三同”为我党探索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渐突出,农村发展状况堪忧。“三进三同”从方法、形式上将过去的扶贫工作推进了一大步,符合重庆发展实际,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发展是为了人民,始终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进三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李捷说,作为党的文献研究工作者,埋头书海还不够,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了解最新的变化。短短几天时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增进了干部与农民的感情,也了解了农村的现状,这样的感受,在城市里、机关大院里是得不到的。
李捷说,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贫富差距不容忽视,重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最为突出的,但在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上做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繁荣村这个小山村的发展变化,就折射出了重庆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心和务实举措,相信繁荣村的繁荣是必然的。重庆就像一只火凤凰,将会建设得更好。李捷表示,将把重庆探索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尽理论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大家都是带着真情而来,与老百姓同呼吸同生活。”听了大家的发言,张轩深受感动,她说,重庆实施“三进三同”,就是要转变机关干部的作风,增进干部与老百姓的感情。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农民情况,决策才能贴近基层,才能符合群众利益,具有可操作性。
张轩介绍说,这几年,重庆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推行了三大活动。一是“三进三同”活动,现已形成制度。二是实施了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活动。三是开展了“大下访”活动。目前,“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都已经形成常态机制。张轩说,这些举措就是要让领导干部搞清楚,发展是为了人民,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老百姓对我们工作不满意,那么就应该反思。当前,重庆实施的“五个重庆”建设、民生十条,以及市委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12条措施,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并明确了目标措施,形成了完善的实施方案,确保落到实处。
本文关键词:三进三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8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14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