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博物馆导游词_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
发布时间:2016-10-22 12:30
本文关键词:避暑山庄导游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
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
作者/编辑:佚名 导游词
[
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避暑山庄之外,半环于山庄的是雄伟的寺庙群,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它象徵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清朝建国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笼络中国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此在营建避暑山庄的同时,在其周围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庙群,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这些庙宇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 普宁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木雕大佛,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按佛教教义关于世界构造的模型布局,中央的大乘阁象徵须弥山,四周的殿宇象徵四大部洲。安远庙是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修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前者信拉萨布达拉宫后者仿扎什伦布寺修建。这些建筑艺术形象既反映了民族团结,又起到了民族间建筑文化交流的作用。山庄周围寺庙,环山庄半圆建成,呈众星捧月之势,政治寓义十分明确。从收效看也确实是“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六层重檐。阁内置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贴金立像,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是国内现存的最大木雕佛像之一,已经被录入《吉尼斯大全》。佛像两侧有善财、龙女侍立,造型圆润。阁两侧有妙严室和讲经堂,,分别是清帝听经和休憩之所。 在清代,每年的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普宁寺都要举办庙会,外八庙的喇嘛齐集于此,有佛教法舞表演,远近的乡民络绎不绝。 普乐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俗称圆亭子。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后半部为坛城。在高大的石坛城上,建圆形旭光阁,重檐伞式攒尖黄琉璃瓦顶,阁中置一立体曼陀罗,内供铜欢喜佛。阁顶有圆形斗八藻井,内有二龙戏珠,制作精美,金碧辉煌。北阁与北京天坛祈年殿形制类似。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故又称小布达拉宫。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历经4年完工,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庙的建筑布局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大红台、万法归一殿等。大红台为主体建筑,台高42.5米,宽59.7米。万法师一殿在大红台中部,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此庙是外八庙最大的一处,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庙内共有大小建筑约60处,多是平顶白墙。主体建筑大红台是一座暗红色的方形建筑,在周围白色楼宇的映衬下,非常抢眼。大红台中心的万法归一殿顶部全部被鎏金铜瓦所覆盖,仅此一项造价即是黄金万两,这里是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普陀宗乘之庙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景致殊佳,是外八庙中不可不游的一处。 殊像寺位于避暑山庄之北,东临普陀宗盛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形制以汉族庙宇建筑为主。殊像寺内的喇嘛均为满族,供奉的主神为文殊菩萨,当时民间认为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该寺又有“乾隆家庙”之称。 全寺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主要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会乘殿等组成,其中,会乘殿是寺内主殿,殿内供观世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像前左右置三层楠木佛龛,两侧各一座楠木万寿塔,内供无量寿佛。后殿主要由宝相阁、清凉楼、香林室和配殿等组成,宝相阁内原有木雕骑狮的文殊菩萨像,阁名是乾隆帝御笔亲题。殿阁外还堆砌有别致的假山,可沿小道迂回而上。〔承德避暑山庄导游词〕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本文关键词:避暑山庄导游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9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1492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