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学校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03-24 16:29

本文关键词:学校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观学习专题 > 学校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学校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09年10月18日

  调研地点:学校会议室

  调研人员:全体党员、骨干教师及各年级各班班主任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调研过程: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校长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明确了影响学校和谐发展的问题:第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部分领导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个别领导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作风也存在些问题,如工作不落实、不到位,与老师沟通交流较少等。第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影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从总体情况看,学校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名师较少。2、学校各项制度特别是绩效评估制度有待应进一步完善,学校执行制度体现公平公正前后连贯不够。3、教师津贴、补课费等发放不够及时,不能充分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后勤管理有待加强。一是学校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不能很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保障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进行,二是后勤管理社会化严重制约学校发展,如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特差,态度恶劣,小卖部不规范,晚上营业时间长,影响学生休息,宿舍管理员没有尽到管理责任,根本没有服务学生的意识。

  为了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和谐发展,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深入群众。

  二、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人才是兴校之本、强校之本,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首先,突出重点,筑造凝聚人才的高台。目前,学校的发展是全校教职工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我校吸引和稳定人才的根本出路。对于学校的发展,党委讨论了多次,主要领导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但教职工对工作进展情况不了解,对结局不明朗,看不到希望,这是部分教师工作不主动,不热情的主要原因。学校可在适当时机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通报情况,统一思想和认识,同时抽调得力人员,成立工作班子,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进程表。各部门召开教职工会,展开讨论,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其次,更新人才观念,,全面推进人才兴校强校战略。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强调教师在学校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要坚持人才的科学发展观,尊重人才规律,克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行为;要注重人才整体效应的充分发挥;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要加强培养创业型人才。第三,创新机制,优化环境,采取切实措施抓好人才兴校强校战略的实施。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要优化人才环境,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提供广阔舞台;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切实保证人才强校战略的组织实施。

本文关键词:学校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37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6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