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高二历史《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如何记忆《辛丑条约》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6-04-13 12:47

  本文关键词:高二历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1、报刊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3、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高二历史《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APEC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

A.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组织

B.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C.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D.当今世界最大的全球性经济合作组织

2.APEC最高级别的会议是( )

A.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B.部长级会议 C.首脑会议 D.高官会议

3.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是,推动本地区( )

①贸易、投资自由化②贸易、投资的便利化③经济技术合作④建立经济、政治同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亚太经合组织第1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005年11月19日下午在韩国釜山闭幕。会议通过了《釜山宣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釜山宣言》对各成员国具有强制性 B.《釜山宣言》对各成员国不具有强制性

C.《釜山宣言》是一种法律协定 D.《釜山宣言》是各成员国谈判的产物

5.2005年11月18日至19日,亚太经合组织第1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韩国釜山举行,21个成员的领导人聚首共商合作大计,这说明( )

A.该组织各成员之间没有利害冲突 B.该组织各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该组织各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 D.该组织是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6.APEC的主要机构包括( )

①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部长级会议 ③首脑会议 ④高官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关于中国与APEC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是APEC的重要成员 ②中国是APEC的创始国

③中国为APEC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中国于1991年加入APEC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APEC方式应遵循的原则有( )

①相互尊重 ②明礼诚信 ③自主自愿 ④平等互利 ⑤协商一致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9.2005年11月19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1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韩国釜山通过了《釜山宣言》,表示将继续推进区域稳定、安全和繁荣,承诺通过釜山路线图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茂物目标,致力于在本地区营造一个透明、安全的商业环境,尽力弥合区域鸿沟 高中历史,缩小差距。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APEC的宗旨。

10.材料一:16年来,APEC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在迅速扩大,其整体贸易占世界总贸易额的47%,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以上。APEC整体是全球最大投资输出方,亦是最大投资输入方。

材料二:APEC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方式。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菲律宾苏比克会议上首次提出了“APEC方式”这一概念。在1995年大阪会议上,江泽民宣布了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到2005年将工业品平均关税降到了10%。在1997年温哥华会议上,江泽民建议APEC制定一项《走向21世界的科技产业合作议程》。该建议得到APEC成员一致赞同和支持。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中国对APEC的贡献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如何记忆《辛丑条约》的内容

《辛丑条约》有赔款,东交民巷划使馆。

大沽、北京、山海关,反帝组织已及官。

改设外务洋人欢,修订商约至此完。

“《辛丑条约》有赔款”是指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东交民巷划使馆”是指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街”,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大沽、北京、山海关”是指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反帝组织已及官”是指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改设外务洋人欢”是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高一。“修订商约至此完”是指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定,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规范性答题为高考历史加分

 规范答题非常重要。莘莘学子12年寒窗苦读,愿望考上理想的。的竞争相当的残酷,的每一分,对考生来说,都如金子一般贵重。我认为如果考生能做到规范答题,文科综合增加3—5分、语数英每科增加1—2分是现实的。如果某考生每科都能做到规范答题,积少成多,考生的总成绩能够增加10分左右。这样,全做到规范答题的考生成绩就要比那些与他水平高低相同但全没有做到规范答题的考生成绩要高出一截 高中数学。再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来说,高考平均分能增加10分左右,那是意义相当的重大,是其他途径不易达到的高考质量增长点。下面我带大家看一看高考的答题规范过程。

  1、文字规范化。2006年开始高考实行网上阅卷,就是将考生的答卷扫描后输入再让历史阅卷评阅。扫描后的答卷文字稍有变形,如果答卷文字模糊潦草,则扫描输入后将会更模糊潦草。所以我要求用楷书或行书书写,不写草体字、繁体字、简化字,文字最起码要工整,力求美观。

  2、排版段落化。要求答案有段落层次,每个要点都可分作一段落。如上例中的(1)考生概括出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n个变化就分作n个段落;若分析出促成这一变化的n个原因就分作n个段落。

  3、要点序号化。要求答案标上1、2、3...或(1)(2)(3)....或①②③....的序号。如上例中的(1)有n个变化就按顺序标上①②③...n;有n个原因就按顺序标上①②③...n。

  4、语言学科化。各学科各有其语言特点,要求用准确的相应学科语言来表述。上例属历史学科,则要求用严谨的历史学科语言来作答,而不能用空洞无物的模糊语言或任意夸张的文学语言。

  按照以上规范答题20字要求,我认为上例考生应作答如下:

  (1)变化:从分散走向整合。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

  ②秦汉长期的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在以下这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①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②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

  ③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原因: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中原先进的文化。

  内容:①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

 ②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

  ③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启示:(考生回答以下任一内容或类似内容均可)

  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

  或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

  我坚信,我们如果能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落实规范答题要求,使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就一定能给高考加分。如果学生以较强的实力为前提,又能全面具备本文开头对联中提到的包括规范答题在内的考试态度与,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给那幅考场对联加个横批“榜上有名”或“马到”。

高考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高二,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2013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高考频道编辑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3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备考。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一)、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

德、奥匈、奥斯曼、保

英、法、俄、塞、比、意、日等

想一想: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战争的进程

1、战争的三条战线:

2、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1918)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 高中英语,德国投降

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高一新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形式,作为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在去年才考,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初上后,对当前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课后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观。首先,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 高中英语。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本文关键词:高二历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37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f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