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中的否定——论《儒林外史》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儒林外史》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随着时间的流逝,伟大果然是经得起考验的,知道并喜欢《儒林外史》的人越来越多了,对这部小说及作者吴敬梓的研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儒林外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几部著名古典小说,更无法与和它几乎同时出现的《红楼梦》相比。而且,通过阅读有关评点、专著、论文,笔者发现学界对本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被讽刺、被批判的人物身上;而对被作者总体上肯定的人物则缺乏集中关注和研究。致使学者们对小说的理解与阐释不无偏枯之弊。而本文要做的,正是在充分了解作者批判对象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作者所肯定的对象,把他们当作一个群体,与被作者批判、揭露的群像进行比照性的研究,并对这些被作者从总体上肯定而又终于以各种原因和各种方式予以否定的人物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剖析,从而实现对作品的全面观照和理解,更为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作品的真实内涵和作家的表达意图。
本文以《儒林外史》中作者从总体上予以肯定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分类,对肯定与否定之处进行具体分析,对肯定之处给予分类分析,对否定之表现加以概括,包括王冕的被逼隐居,庄绍光、虞育德的主动退守,杜少卿的“狂狷气概”,泰伯祠的倒塌预示着迟衡山、武书等“助政教”理想的破灭,萧云仙、汤镇台被迫降职,理想无法实现等,并对造成这种否定的原因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揭示。这些都是比较具有研究价值的,可以让我们对小说中作者所肯定的人物有一个具体深刻的认识,有助于解读整部小说,也有助于了解吴敬梓的思想。
1.2 研究现状综述
以往对《儒林外史》正面人物的研究,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评点
主要指清嘉靖八年卧闲草堂本评语。大致有以下几类:
(1)对正面人物形象上的评价。如卧闲草堂本评语第一回评:“功名富贵人所必争,王元章不独不要功名富贵,并且躲避功名富贵。”第三十一回评:“少卿却是一个呆串皮”。第三十三回评:“杜少卿乃豪荡自喜之人,似乎不与迟衡山同气味,然一见衡山,便互相倾倒,可知有真性情者,亦不必定在气味之相投也。衡山之 迂,少卿之狂,皆如玉之有瑕。”第三十四回评:“写庄绍光风流儒雅,高出诸人一等。”第三十五回评:“庄绍光是极有学问的人,然却有几分做作。”第三十六回评:“虞士博是书中第一个,纯正无疵,如太羹元酒,虽有易牙,无从施其烹饪之巧。”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如卧闲草堂本第一回评:“秦老是极有情的人,却不读书,不做官,而不害其为正人君子。作者于此寄慨不少。”第三十九回评:“椅儿山破敌,青枫城取城,千秋百世皆知是萧云仙之功,两都督不与也。及其结局,云仙不过实授千总,而两公则回任候升。”
(3)考证人物原型。如金和《儒林外史跋》:“书中杜少卿乃先生自况”“书中之庄征君者程绵庄,……迟衡山者樊南仲,武正字者程文也。”
(4)指出故事的素材来源,如卧闲草堂本第一回评:“穿阔衣,戴高帽,叹黄河北流,都是王元章本传内事,用来都不着形迹。”
(5)分析小说理想人物塑造艺术的妙处,如卧闲草堂本第三十四回评:“最妙在绍光才说‘有司无弭盗安民之法’,及乎亲身遇盗,几乎魄散魂飞,藏身无地,可见书生纸上空谈,未可认为经济。”第四十六回评:“虞华轩书房里偏生有唐二棒椎、姚五爷来往,写小地方之人情,出神入化,从来稗官无此笔杖。”
这些评点,对于后人理解把握小说中的理想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但它只是对理想人物形象及作者写作方法上等作简要评点,并没有对理想人物作深入分析。如评王冕“功名富贵人所必争,王元章不独不要功名富贵,并且躲避功名富贵”,而没有深入分析王冕躲避功名富贵的原因。
2《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形象统计与分类
2.1《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形象统计
所谓正面人物,即指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持肯定态度的人物类型。通读《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不难发现作者主要倾心于三类人物:一种是轻视功名富贵、襟怀冲淡之人,他们孝顺,讲究学问与品行,看透官场黑暗,如王冕、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虞育德等;另一类是下层百姓和不得志之人,他们受到当时社会的压迫,处境十分悲惨,如萧云仙、汤奏,或者在功名富贵圈外,保有其善良的品性,,如秦老爹、牛老爹、卜老爹;还有一种是在同类人中与众不同之人,彰显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如沈琼枝、凤四老爹、四大奇人。他们身上有作者欣赏的各种因素,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这就是本文所谈论的正面人物。《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为数不少,列表统计如下:
2.2《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形象分类
纵观上述统计的人物,不难发现,正面人物形象身份不一,既有朝廷命官,也有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既有文人,也有武士;还有戏子、商人等。不同身份的人物类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不一样的,现根据人物身份分类如下:
2.2.1 轻视功名富贵之文人
吴敬梓心中理想的文人在思想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孝顺,讲求学问和品行,鄙弃功名富贵。这里的学问,是指真才实学,而非作八股文之才,在小说中的正面人物看来,举业与学问是两回事,两者各不相干。符合这一条件,为吴敬梓所称颂的理想文人有王冕、杜少卿、庄绍光、武书、迟衡山、虞华轩、余氏兄弟等。
小说中第一回中的王冕,侍母极孝,遇着秦家煮些好菜,会拿与母亲吃,卖画赚了钱,也会买东西孝敬母亲。不到二十岁时,“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具有真才实学。
虽博学,但他“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与文中那些追逐功名富贵,不讲究文行出处的八股士、假名士相比,王冕自守清高,不追求名利。试与第一回胖子、瘦子、胡子三人的对话作一对比:
胖子说:“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鼓楼还大些,值得两千两银子。因老先生要买,房主人让了几十两银子,图个名望体面。前月十日帮家,太尊、县父母都亲自到门来贺,留着吃酒到二三更天。街上的人那一个不敬!”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门生,这是该来贺的。”那胖子道:“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门生,而今在河南做知县。……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谒晋谒危老先生;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那胡子说道:“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
这不知姓名的三人代表当时人们的普遍想法,他们的对话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危素十分仰慕,渴望与之相见,得其眷顾,活画出时人欺软怕硬、趋炎附势、见识短浅的嘴脸。与王冕对待危素及时知县的态度截然不同,他拒绝会见危素、时知县这类腐败无能的官员;吴王得天下后,王冕时常听人说起朝廷要征聘他做官,他连夜逃往会稽山中。两者都体现了他不愿攀附权贵、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品德。
3 肯定中的否定分析............20
3.1 界定肯定及否定..........20
3.2 肯定中的否定——正面人物的困厄................20
4 肯定中的否定之思想蕴涵...........26
4.1 批判整个社会现实..........26
4.1.1 批判八股取士制度.............26
4 肯定中的否定之思想蕴涵
通过对肯定中的否定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所肯定的人物或逃避官场与社会、或遭忌被参、或理想失败、或甩开世俗标准,“这说明吴敬梓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思想在这个社会里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象征礼义的泰伯祠在他的作品里也只能颓败、倒塌,这是作者政治理想破灭的真实写照”。①正面人物的困厄隐含着作者对这些予以肯定的人物的深刻反思与自省,他意识到曾寄予厚望的人物无法给社会现实带来任何改变,他们无法完成拯救社会于危难中的使命,无法实现作者的救世理想,作者最终以各种原因、各种方式对其持肯定态度的人物予以否定,这也是作者对当时的社会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再对其抱有幻想的结果。作者对拯救社会所作的探寻最终以失败告终,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持有一种批判态度。
4.1 批判整个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身上有作者欣赏的因素,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但由于现实社会如此,造成理想人物处处碰壁的艰难处境,笔者通过分析造成这些艰难处境的原因,来揭示作者所要批判的对象,即八股取士制度、恶劣的社会风气以及官场的黑暗。
4.1.1 批判八股取士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行始于隋唐时期,按科目考试,在士人们中择优任用为官,它给庶族的地主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依靠自身努力科考成功后,士人们就可以做官,建功立业。毋庸置疑,科举考试在设立之初是起到积极作用的。隋唐两代,以诗赋策论取士,确能考察读书人的政治见解和知识水平,读书人拥有广泛阅读和自由思考的权利。到了宋代,“经义取士”将士人们研读的内容规定为儒家经典,而元代将朱熹的注释作为解经标准,范围进一步缩小,由于阅读范围的狭窄,思维水平严重受限。到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益衰朽,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推行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他们大兴文字狱,让文人们噤若寒蝉,《儒林外史》作者本是清朝人,整篇小说本是写清朝年间之事,但作品处处强调故事发生在明朝,用意实为避文字狱之祸;采用八股文取士之法,八股文是一种文体,重文章形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并且内容出自固定的教材,它以“四书”、“五经”的语句命题,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立论,这种文体注重死记硬背,无需发挥自己的见解,更不需要联系现实。正如鲁迅先生曾说:“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只要能做‘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便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用不到它了。”
5 结语
目前,对《儒林外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结构等方面,在人物的研究上,也主要集中在被讽刺、被批判的人物上,当然,其中有对正面人物进行论述的部分,但对《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缺乏整个观照和系统研究。《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大概三十六人,大多数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作者所肯定的官员,有底层老百姓,有社会上的名士,还有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物等等,对这些人物按身份进行具体分类,进而把握作者心中理想人物的特点,从特点出发,探寻出作者的思想标准为孔孟之学,以此来构建他的理想人物体系。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肯定中的否定进行具体分析,揭示肯定人物的否定之处表现为逃避做官与迫害、遭忌被参、政治理想的失败以及随着社会的日益衰朽,肯定人物只能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甩开一切世俗标准,来保存一点做人的真谛,来寄存作者微弱的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儒林外史》肯定中的否定之思想蕴涵,即表现了作者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批判性,他批判八股取士制度,批判制度所造成的恶劣的社会风气,批判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把有志之士逼到内外交困的地步,作者对不断走向末路的社会感到失望,但又无力挽回,只能无奈地唱一曲末世的哀歌。本文从肯定中的否定这个独到的视角出发,系统地对正面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把握作者思想标准,同时探究正面人物的艰难处境,在此基础上,探寻其思想蕴涵。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2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