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周南.关雎》研究
第一章百年学术文化积淀审视下近三十年《周南关雎》研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就如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对一个时代的文学的考查要把它放在它自身的历史语境中去,才能客观真实的再现这一时代的研究趋向。正如夏传才先生所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每个时代的学术文化都是在其时代、政治、社会和学术思潮以及科学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传统学术的延续和推进。”①纵观这近百年来的历史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世界都可称是一个翻天覆地,继往来的大变革时代,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诗经》的研究也处在这个时代的大洪流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制约,既保持了她自身的文化传统又积极融入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视野和新的研究方法,赋予时代的特征。在二十世纪之初就已打破了经学一统的研究局面,学术界的思想解放也促成了《诗经》研究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各个角度以新的理论框架,科学的精神和现代学术意识来全释《诗经》,为《诗经》研究输入新鲜的血液。《关雎》作为《诗经》开篇第一首诗,有着自身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近百年《诗经》研究发展的脉略和文化积累的过程。时代的学术文化思潮与学术研究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学术研究的动因,影响、制约又推动者学术研究的革新与发展。对近百年来的《关雎》研究也楚如此,它是年來学术变化的缩影,故而要把它置于整个西年来的时代学术姐潮中来窥视《关》百年来的阐释研究,纟真理顺《关雎》的发展脉络和内在发展理路,而沿□年《关雎》研究的巨大成就和文化枳淀淋漓尽致的凝聚在近三十年《关雎》研究中,选实现了丨花齐放百家争鸣跨领域跨学科的多元研究局而,故十分必要的要在丨□年学术文化积淀下市视近三十年《关雎》继承传统预示未来的研究。
《关雎》阐释在二十世纪初疑古思辨思潮下由经学解读逐渐转向文学的解读,以胡适和顾颜刚等“疑古学派”的学者开始。胡适先生根据《关雎》诗的文本自身对诗篇作出解释,完全抛开旧的注解,认为《关雎》就是一首恋爱诗,去掉了《关雎》头顶两千多年“经”的光环还她“诗的本来面貌,为现代《关雎》研究定下研究的主调,树立基本的观念。胡适在《谈谈“诗经”》中说:“用小心的静密的科学方法来做一种新的训诂功夫,对于《诗经》的文字和文法上都从新下批注”,“大胆的推翻两千年积下来的附会的见解,完全用社会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眼光从新给每一首诗下个解释。”`彳这无疑是而且完全是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独立思考精神的体现。自此以降,《关雎》不再是经学虫典,不再是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而是确确实实的文学的诗, 启了《诗经》学的薪新的篇章。
马克思主义的春风带来新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唯物史观在文学上的应用,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探索前行。闻一多先生首先应用唯物史观理论,主张要用“诗”的眼光读《诗经》,“《诗经》时代的眼光读《诗经》”、“带读者到《诗经》的时代并且 创了以文化人类学的新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诗经》,揭示鱼在民俗歌谣和古籍中作为“配偶”或“情侣”的隐语广泛使用等研究成果,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拓宽了对《关雎》一诗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后来学者探究《关雎》的宗教以及民俗等文化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
第二章《周南关雎》诗旨的多解
西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雎》不仅是《诗经》的首篇更是最著名的一首,得到历代学者更多的重视,同时也就有了更多的各自不同的见解,歧义也就最多,自她产生之日起,人们就 始了对她的解读,不同的读者有着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不同时代的释者有不同的阐释。在这些不同的阐释中都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是因为:人,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学者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政治和学术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对作品的分析研究山这些学者们来完成。那么,对《关雎》的阐释也不例外的与社会政治环境,时代的学术文化思潮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第一节历代对《周南关雎》诗旨的阐释
由上面的材料可知孔子时评介虽属玩味之辞但尚可看到《关雎》的情歌本色,由于《诗》还没有被罩上“经”的灵光,受到的束缚相对较小。自《毛诗序》始,《毛笺》、《正义》为迎合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求,《诗》被称之为“经”,把淑女之德引申为后妃之德,把政治的教化和道德的规范联系在一起,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此来解释《关雎》流于牵强附会,但囿于《序》的解释此说影响深远,甚至在今天仍有学者摆脱不掉《序》说的影响。至于三家《诗》以劝诚君王戒色戒淫的“刺诗”说,应当与汉王朝当时后妃霸权朝政的政治背景有关,故此看法在后来发展史上没有产生大的影响。至宋之大儒朱熹,把儒家伦理纲常视为解诗的根本,“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姐氏以为之配”扯出了周文王和文王之妻大姐,这样一来就把后妃具体到了大她的身上,就与诗的本义越来越远了,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序》的附会之见,然而此说却深刻影响了元明两朝的学者。至清代学者们始有不同于前人的看法,与清时西学渐入不无关系,较突出者姚际恒,方玉润等,从他们的著作中可看到他们疑古的精神和力求恢发;《关》木来面貌的努力,向本义靠拢,从另一方而讲又足对其存教化意义妃说的定。
传统《诗经》学,把《诗》奉为“经”,冠以神弟的虚假灵光,经学家们“对儒家`经典'加以阐发和议论远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的精祌武器”`。两多年叫的经学家们在这样“窒息学术,禁锢思想”,力学术环境影响和制约下,足不可能看到《关雎》诗的木相,在疑古盛行的宋代,朱熹然大肌提出“淫诗”说,分别创于《诗序》的束缚也没能为《关难》松绑,最终只能是作为实现儒家道德人生理想手的段。
..................
第二节文化意识和文化人类学推进《周南关雎》文化内涵的挖掘
近百年來的研究使《关雎》脱离神圣归依文学,在文学层面展开的《关雎》深层文化内涵的全面开掘又是近三十年来《关雎》探析的显著特色。古老的《诗经》产生在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的上古时代,其思想内容和性质特征与她产生之时的上古文化密切相连,“文学的演进本來就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首篇的《关雎》也必然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烙印,承载着那个时代各个方面的文化,也铸就了当代《关雎》研究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特点。
文学与文化是紧密相联的孪兄弟,这一点不少学者都有着明确的认识,赵沛霖先生在谈到二者的关系时指出:“文学一方面受文化的制约并反映文化,另一方面在反映文化境遇时又创造新的文化;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反映着文学研究对于文化的理论归依。”也认为“文化作为社会历史与文学的中介,对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其产生过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探究《关雎》的文化内涵上相关学者又有着自觉的追求“对《诗经》文本的解读就应当建立在对当时的文化、当时的人的全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总的说,礼乐文化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它影响制约人们的生活与精神。……又有非主流的地域的、部族的文化。这是造成《诗经》鲜明、丰富的时代特征的根本原因。”④这就清晰简洁的道出了《关雎》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承载及其构成。
那么,是什么推进了《关雎》文化内涵的挖掘呢?袁行霈先生认为“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外部的,也冇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碎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彩响,等等。”所以这介《关雎》研究¢裔发展的原因,还有社会历史文化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关雎》文化探究的繁荣与时代的学术思潮不无关系,更有文化意识和文化人类学思潮的推进。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国际化交流益加强,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更新了学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于是引起学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意义开始重新思考,掀起了席卷全国学术文化领域的“文化热”浪潮,在国内外引发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在现时代价值命运的大讨论,认识到文化的巨大力量和重要意义,催生了文化意识,推进了学者们对《关雎》文化与文学紧密结合的综合探究。于是《关雎》研究日渐走向世界,不少异域的《关雎》爱好者参与进来,很多海外有益的学术成果也流入进来,极大丰富了《关雎》研究视野和拓宽了《关雎》研究范围,对《关雎》文化探究影响较大的是文化人类学阐释。文化人类学是“探讨人类的生活状况、社会组织、伦理观念、宗教、魔术、语言、艺术等制度的起源、演进及传播”,全球性的眼光,多民族多学科的叠加和整合的研究方法与《关雎》所承载的上古的礼乐精神、宗教仪礼、思想观念、风俗习尚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相适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模式极大推进了百年来的《关雎》丰厚文化内涵的挖掘。
.................
第三章《周南关雎》词语辨义和诗篇结构........16
第一节对《周南关雎》诗篇中词语的辨义.......16
第二节对《周南关雎》诗篇章节和结构的探析.........23
第三节科学方法和文学观念主导下的探究........26
第四章《周南关雎》文化内涵.......27
第一节文化意识和文化人类学思潮推进《周南关雎》文化内涵的挖掘.......27
第五章今人对前人研究《周南关雎》的研究........35
第五章今人对前人研究《周南关雎》的研究
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研究属于研究史的范畴,百年来《关雎》研究史就是今人对前贤对《关雎》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关乎《关雎》传统阐释传承和《关雎》文化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古代知识体系的认识,而且可以调整现代研究的心理定势。”①随着百年来我国考古学的兴起与繁荣,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全面推动了《诗经》学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认识到早期的《关雎》论述面貌及演变趋势,且对诗意的理解,解决一些争议和分歧提供线索和证据;“二重证据法”的提出与推广引起研究方法和视角的更新。经济的改革开放,文化意识的深入和开放意识的建立与加强,整个学术环境和《关雎》自身的发展使学界开始对《关雎》在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思考和反思,并在探究诗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关雎》的文化史意义。同时开放意识逐渐彰显,尤其是近三十年來的海内外的《诗》学交流让《关雎》传统道德向善的内涵和价值得以彰显,异彩纷呈的《关雎》英译研究也是《关雎》研究史上一大盛事。
第一节《孔子诗论》与《周南关雎》研究
一是单单对第十简进行论述。吴迪《上博藏孔子诗论第十简`童而皆'的释读问题》一文集各家资料比对认为对第十简的争议在“童”和“皆”的释读,文章结合诗意和其他简文论析认定“`章而皆'当读为`憧而谐'”,是由“之前的矛盾”转变为“以礼相待”。金则立足儒家诗教,比对分析《诗论》和“三家诗”对《关雎》的评析证实李学勤释第十简“《关雎》之改”的“改”字为“改”是正确的。李学勤训改”为更易,基本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另有旅学者徐送迎《试论风之始`二南'与关雎》主要是从第十简的角度分析“二南”以探究《关雎》之始的原因,别有新见,拓宽了对简文的认知视野。
二是着眼于《诗论》对七篇诗的整体来看,其中对《关难》的理解主要是对“以色喻于礼”和“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两点的阐释,王承略,李学勤和廖明春三位先生都对《关雎》由起初的“色”到最终的“礼”做出阐释。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三位大家都关注到《诗论》对《关雎》等七篇诗的评析与孔子的思想、早期儒家诗教到汉四家诗等的《诗》学的传承的联系,这些前瞻性的观点都为认识《关雎》文化内涵和性质特征以及儒家诗教
.............
结语
通过对《周南关雎》近百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百年来对《关雎》的研究是在“五四”科学与民主思潮下,摆脱清末今文经学的强劲余绪,渐渐走向科学,走向现代,由经学而文学,由文学而文化。我们还可以看到百年来《关雎》研究不论是在主旨大意,词语训诂;还是篇章结构,文化内涵等,《关雎》的研究始终与整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思潮亦步亦趋。近百年来的《关雎》研究揭示了《关雎》文学的研究与发展与整个学界的学术文化思潮的紧密关系,《诗经》的研究离不整个学术界文化思潮的演进,中国的文学演进又与国际的时代学术思潮紧密相联。由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时代学术思潮推进着百年来《关雎》的文学深入和文化探究,解说着百年来《关雎》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呈现多元化阐释的深层原因;同时百年来《关雎》的解读历程也体现着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与变迁,是时代学术思潮发展历程的缩影。《
周南关雎》,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在百年来《关雎》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她自身和内心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学情韵,这是中华古典文化特有的美。而对这种美的欣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异彩华章,正如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所认为的那样,文学作品“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普,在其演奏的过程中不多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正是因此,《周南关雎》之美历久弥香,自诞生之时起就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相信在未来的诗学研究中《关雎》依然是研究的主角,谱写时代的华美篇章。由于本人在学识、水平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文章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在此恳请方家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3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