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欧俄农村初等教育概述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意义
19 世纪 60-70 年代是俄国史上的大改革时代。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除农民改革外,还包括财政、地方自治、教育、司法、新闻出版和军事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教育改革是帝俄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俄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还受到文化环境(包括价值观、传统习惯等)的影响。俄国是农民人口占据多数的国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无法仅靠贵族教育来维持,解决农民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一个国家“发达与不发达的真正区别,不在于一小批文化贵族的存在,而在于教育在全体人民中更广泛的普及。”[1]发展初等教育,成为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研究 1861 年后的欧俄农村初等教育,有助于加深对帝俄现代化进程的理解。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关于 1861—1914 年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专门研究成果。只有部分著作和论文对此简要涉及,主要有教育史著作,译著和论文。教育史著作包括:吴式颖的《俄国教育史—从教育现代化视角所作的考察》[2],王义高的《苏俄教育》[3],安方明的《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4]上述著作分阶段介绍了俄国教育的发展概况,对整体上把握俄国的教育提供了帮助,但对俄国农村初等教育只是简要提及。其中,吴式颖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教育现代化变革,主要从社会背景、教育政策和公共教育运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条件和成就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一时期俄国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王义高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 17 世纪以前到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教育。安方明以俄罗斯教育变革为研究对象,历数了一千多年来五大历史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民族等领域发生的变化,从多个视角考察了每一次社会转型给俄罗斯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结果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与革新。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背景知识。译著主要是 H.A.康斯坦丁诺夫等的《苏联教育史》[1]、《教育史》。[2]该书的第二部分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俄国的学校和教育学史,这一部分主要从封建主义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8 世纪-19 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从 19 世纪末至 1917 年 10 月)描述了学校改革和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包括著名教育活动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该著作对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基础知识。论文方面,张广翔、李青所著《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兴学之举》[3],李青著《论 1865—1913 年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民生活动》[4],阐述了地方自治机构在国民教育领域的活动,认为地方自治机构对俄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本文的写作有重要借鉴意义。张广翔著《俄国修道院的文化功能》[5]论述了修道院在创办学校,收藏图书和著书立说,保护教会文物以及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活动方面所做的贡献。作者认为,修道院开办的初等教育学校、中等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和女子学校,在宣传东正教信仰和普及文化知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 2 章 1861 年后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启动与展开
2.1 1861 年前的帝俄教育
18 世纪初,为了缩小俄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彼得一世在国内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一世的首创在于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政府创办了一系列世俗学校。例如,1701 年,在莫斯科开办了一所数学和航海学校,1715 年,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可容纳 300 名学生的海军学校。在莫斯科也建立了类似的学校,如工程学校和炮兵学校。1716 年,政府在各省城建立了 12 所算术小学,到 1723 年,这样的学校共有 42 所。[1]同时,还开办了医学院,外语学校等。1702 年底至 1703 年初,创办了俄国的第一份报纸《新闻报》。1710 年,简化了俄文字母,采用活字印刷术。1714—1719 年,建立俄国第一座博物馆。1724年,枢密院决定筹建科学院。这些学校多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主要是为国家培养技术熟练的仆人(公务员)。”[2]它们为俄国的经济、国防、教育等领域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彼得一世在创办世俗学校的同时,也颁布法令推动教区学校的发展。1721年的《宗教规章》规定各教区的主教有责任兴学;1724 年的法令还要求修道院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受过教育的神甫要在修道院开办学校以供当地孩子读书。[3]为此开设了初等主教学校和神学院。其教学内容有神学、哲学、算术和几何。到18 世纪中期,共有主教学校 45 所,学生约 3000 名。[4]
……….
2.2 1861 年改革后欧俄农村初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19 世纪 60-70 年代是俄国史上的大改革时代。在这一时期,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继 1861 年农民改革后,在财政、地方自治、教育、司法、和军事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4]此后,教育越来越被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初等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首先,俄国工业化需要受过教育、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俄国的工厂主意识到了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正如杜克哈夫斯克在《俄罗斯观点》杂志上指出的那样:“识字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受过教育的工人更容易理解工作的本质,更容易掌握技能,他们几乎不需要监督就能很快地学会操作机器和使用工具。”[1]在工厂主的眼里,文化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工人的文化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此外,教育对人的健康也至关重要。1896年,俄国病毒学专家会议代表抱怨:“由于无知和文化水平低,降低了农民战胜梅毒的几率。”[2]关于儿童健康,南希•弗里登指出:“已确诊的普通病都是由于文化落后引起的,医生们主张发展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疾病。”[3]
…………
第 3 章 欧俄农村初等学校的教师队伍.....24
3.1 农村初等学校的师资力量........24
3.1.1 教师队伍基本概况 .......24
3.1.2 师资培养 ........27
3.2 教师待遇...........30
第 4 章 欧俄农村初等学校的教学情况.....35
4.1 校舍.........35
4.2 课程设置...........37
4.3 在校学生状况........40
4.3.1 入学率 .......40
4.3.2 毕业和辍学情况 ......41
第 5 章 对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评价....43
5.1 俄国国内的纵向考察......43
5.2 同西方的横向比较 ......48
第 5 章 对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评价
5.1 俄国国内的纵向考察
从俄国国内角度看,1861—1914 年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校网络”这个术语在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正式出现。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成为当今俄罗斯教育体系基础的学校基础设施。[1]由于俄国关于普及教育的法令从颁布到落实要经过一个时间段,这里主要考察 19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情况。在这个时期,欧俄农村初等学校的数量大大增加。1894 年,欧俄大约有 39000 所农村初等学校,1911 年有近 65000 所。[2] 表 5.1 显示:学校辐射的范围越小,单位范围内学校的密度就越大。学校服务的人口少,学校的数量就越多。1880—1911 年,整个欧俄地区农村初等学校的数量明显增加。34 个地方自治省的学校数量增长尤为明显。此外,在没有实行地方自治改革的省份,学校辐射的范围也不断变小,说明学校数量也在增加。
……….
结 论
1861—1914 年,欧俄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既是俄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国家、社会精英和公众教育观念转变的结果。大致以 19 世纪 90 年代为分界线,欧俄农村初等教育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前期,俄国政府将办学的权利下放给地方自治机构、教会和村社;后期的教育大发展则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合力办学。教师是农村初等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一支女教师占多数、家庭出身多样化、年轻化的队伍。其来源可以分成两个渠道:一个是师范学校、各类中学的毕业生。比较而言,前者长于教学法、后者的知识面更广。另一个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这种“考出来”的教师并非俄国一家独有,它是缩小学校数量扩张与师资供应不足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农村初等学校教师对俄国普及教育的贡献很大,却在收入、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校舍是学校教学环境质量的重要体现。总体上看,1861—1914 年,欧俄农村初等学校的校舍质量在不断改进之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在入学、毕业及辍学的指标上,地方自治局学校和教会学校都有很大的不同,越到后期,地方自治局学校的优势越明显。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4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