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实现创新工会工作“七大途径”

发布时间:2016-06-12 17:32

  本文关键词:工会工作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在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所做的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创新”一词,共有36次之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工会工作也要发展、也要创新。”

工会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境界,必须不断地持续进行创新,创新是推动工会工作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内在动力。我理解,要实现创新工会工作的目标,应把握好创新理论引领、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法应用、创新技能提升、创新人格养成、创新团队锻造和创新文化构建等“七大途径”。

一、创新理论引领

“创新”理论概念的产生,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1985年,德鲁克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标志着管理学的创新理论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会理论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形成,不仅是我国工会工作所取得的重大实践创新成果,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所涵盖的党与工会关系、中国工会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形成国际工运新秩序等理论,都大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为新形势下创新工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延伸和发展。

千百年来,正是凭借创新思维,人类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和利用世界,社会也才能不断得到进步。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外现和物化,工会工作亦然。

对创新思维涵义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创新思维,既包括直接提出新设想或新的解决办法的思维形式,也包括与直接提出新设想有关的其他思维形式,如逻辑思维。

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指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髓。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恩维、收敛思维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创新思维方式。

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可以通过专门训练而得到提高的。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我国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带来深刻影响,因此,创新工会工作就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的局限,不迷信、不盲从,做到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三、创新技法应用

创新技法是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总结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用以开拓创新思维空间、开创新思路、指导创新过程,提高创新能力、促成创新成果的各种具体方法、技巧的总称。

简单地说,就是工会干部在大量的工会创新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具有普遍规律的技巧与方法。它将创新工会工作具体化,直接影响工会干部进行创新活动与创新能力。

创新技法是创新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学者R·克劳福德发明“特性列举法”为开端,以创造学的奠基人A·F·奥斯本发明“头脑风暴法”为标志,发展到今天,已有上百种创新技法。

无论哪些技法,重要的不仅仅在“学”,更在于“习”,要练习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独孤九剑”以无招胜有招、实现创新工会工作的至高境界。

四、创新技能提升

工会干部的创新技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创新工会工作中锻炼、提升起来的。创新技能主要包含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在进入21世纪之前,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组织了15名世界级的专家,花了3年的时间,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所谓学会学习,就是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调控自我学习心态和监控自我学习过程以及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这就是学习能力的基本内涵,其他还包括“十一大智力”学习能力提升法等等。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工会工作创新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工会干部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技能。各级工会应当按照创建“学习型工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工会干部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由于工会工作具有实践性强、政策性强和应变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工会干部创新技能培养上,一方面要引导工会干部积极深人实践,在工作实践中实现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推动工会工作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专业培训,学习和掌握工会工作创新的方法,通过总结工作创新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创新技能。

五、创新人格养成

中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的开发,也是一种特质的培养。换言之,要提高工会干部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工会工作的目标,基础在于培养工会干部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修养是基础。工会干部履行着工会的管理服务职能,其道德品行的好坏不仅仅事关自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形象。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群众观念和人本情怀是根本。工会干部来自于职工群众,与职工群众水乳交融、血肉相连。工会干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也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都应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要用深厚的感情为职工办事,让职工实实在在地受益。工会组织的群众性特点,决定了工会干部必须具有较强的群众观点和人本情怀。

健康的心态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保障。对于工会干部来说,心态健康不仅是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正确实施领导行为、切实提高领导效能、成功履行领导职责的品质要求和基本前提,也有利于避免和克服诸如自傲自卑、神经猜疑、嫉妒攀比、紧张焦虑甚至自私贪婪等心态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不少人忽视创新中的工会干部幽默和审美品质,这使得对创新的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重社会性而轻独创性,重实用性而轻审美性。此外,还有人经常将创新代表人物与学界、政界、商界的名人联系起来,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

因此,完善工会干部的创新人格,亟须加强对创新中幽默、审美特质的认同及对大众化创新表现的追求。

六、创新团队锻造

当前,组织变革的根本动因是传统的组织结构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企业组织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不同专业交叉、融合、交流与集成。而构建新型创新团队,是克服传统组织弊端、促进工会工作发展的有效形式。

这就需要工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增强工会干部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中,一要做到爱业,就是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忠实于自己的团队,以各种方式为团队事业做出贡献。二要做到乐业,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每名工会干部都树立“在岗一天爱岗一日”的乐业思想,干本行,爱本岗,专本业。三要做到勤业,就是对工作兢兢业业、勇挑重担,具有严谨的职业作风和铁的职业纪律,尽职尽责为职工群众服务。四要做到精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会工作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工会业务知识,努力做职工群众名副其实的“娘家人”。

七、创新文化构建

在影响工会工作创新的众多因素背后,文化是最持久、影响最深远而往往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因素。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那么,构建创新文化的途径有哪些呢?

建立明确的战略目标。任何一种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工会组织至上而下正确有效地引导,而创新文化是基于战略式的思考。因此,应结合工会组织发展现状,找出当前创新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及与先进工会组织之间的差距,明确创新文化建设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制订出各阶段、各层次的细分目标,使创新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工会组织的基本思想和信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工会干部对某件事物正确与否,是应该仿效还是鄙弃的共识,使工会组织形成凝聚力的基础。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指出的:“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他们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了企业的价值标准。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准确,我们很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因此,在创新文化构建过程中,工会组织管理者要根据创新文化构建的模式,在经营战略、策略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并将之上升为工会干部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凸显鲜明的个性文化。创新文化体现了一个工会组织的创新风格、特色和创新观念,因而更应反映出一个工会组织的个性特点。构建创新文化切忌照搬照套,生搬硬植,要突出特色和体现个性,尤其不能舍弃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挖掘自己具有个性创新文化的着眼点,只有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提炼出为现实的创新文化可用的养料,创新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由此可见,创新文化是一种工会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能够激发和促进工会干部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的产生,有利于创新工会工作,核心是激励创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精神氛围。(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总工会)


  本文关键词:工会工作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6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56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