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农村独居老人需求评估及介入策略
发布时间:2016-06-30 07:53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年轻人孝道观念下降,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农村独居老人。为了了解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需求现状,本文对江苏省北部一农村的一位独居老人进行了个案深度访谈。本文将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物质支持、情绪支持和日常生活支持三个维度对该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进行需求评估。然后采用个案社会工作的任务中心模式,对独居老人提出有针对性的介入策略,期望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水平,并能够为以后针对独居老人的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 农村 独居老人 需求评估 社会支持理论 任务中心模式
2015年9月下旬, 本文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合德镇兴耦村的一位独居老人进行了个案深度访谈。盐城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兴耦村是一个典型的苏北农村。当前,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苏南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苏北,导致苏北的青壮年大量向苏南流动,农村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数量也随之增加。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江苏省人口十年来没有明显增加,但苏南五市人口增加明显,盐城、徐州、南通这三个人口大市人口占全省比重下降比较明显,其中盐城人口减少最多,占全省人口十年间比重下降了1.65个百分点 。因此,本文选择盐城市的一个农村作为调查地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案主简介:本文案主是李YL,女,1936年出生,现年80岁。李YL38岁时丈夫去世,育有两儿三女,目前均在外地工作。案主的子女有意愿接母亲去城里生活,但是案主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同时也为了避免与儿女一起生活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并未向儿女提及),因此独自住在农村的家中。案主没有其他亲人,平时与邻居接触交流的比较多。
一、需求评估
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是建立在准确而全面评估老人知识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专业的评估知识和技巧,本文根据社会支持理论对案主进行以下的需求评估。
(一)物质支持
首先案主李YL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劳动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她的物质支持主要依靠于外部支持,包括家庭转移和社会转移。在家庭转移方面,,案主的子女每次回来探望她,会给她基本的生活费用,并为她购置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但是因为子女离家较远,回来探望次数较少,所提供的物质支持不够及时,很多要到年底才能兑现。从中可以看出,案主对其所获得的经济支持没有安全感。此外,案主怕给子女增加负担,有时会隐瞒自己实际经济状况,也造成了其物质支持需求没办法得到满足,在社会转移方面,案主的邻居平时会给案主送来一些蔬菜和其他农作物,对案主来说邻居在物质支持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总体而言,案主的物质支持主要来源于子女,即家庭转移,社会转移只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物质支持可以维持基本生存需求,但是无法满足案主的整体需求。
(二)情绪支持
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丧偶是一种重大的精神打击,在生活和精神上缺少配偶的支持和关心,容易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情绪低落。本案例中,案主有着强烈的交流意愿,与邻居间的交流互动比较多,邻居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效的情绪支持。但是家庭成员的缺席,让案主很容易陷入孤独的情绪中。案主回忆说:“平时白天去邻居家串串门,谈谈心,晚上回来看电视,时间也就打发过去了。但是逢年过节,别人家都热热闹闹的,我也不好意思过去,这时候心理会有些不大舒服。”由此可以看出,在情绪支持需求方面,案主对家人的情绪支持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
(三)日常生活支持
案主年龄较大,身体各项器官的功能下降,导致她行动起来不便,所以独自生活很困难。案主的子女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老人的日常生活,在子女无法提供正常照顾的情况下,得到邻居的照顾支持是最容易实现的。案主与周围邻居关系较好,因此邻里网络可以提供有效的日常生活支持。提起邻居的照顾,案主深表感激:“我现在老了,不能跑远路,也不大认得路,去年出去迷路过好几次,现在不敢出去了。平时缺什么东西都是叫她们(邻居)帮我带,你看我也不会打电话,只会接,这一有事需要找孩子们,只能请他们帮我打。这些年也多亏了他们,不然真不知道怎么办。”由此可以看出,在案主的日常生活支持方面,邻里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二、介入策略
社会工作者在农村独居老人的个案介入中,必须以专业的理论为支撑,本文在介入中选用了个案工作当中的任务中心模式。通过上文的需求评估,我们得出了案主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本文从物质支持、情绪支持和日常生活支持这三方面提出以下的介入策略:
(一)物质支持介入
物质支持介入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案主物质支持力度,并降低物质支持风险性。
社工与案主的子女取得联系,倡导其制定一个赡养费用协议。该协议规定好每位子女每个月给老人的具体费用的最低限额,考虑到李奶奶行动不便并且不会使用银行卡,赡养费用可以由子女探望时直接提供现金支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物质支持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好家庭网络的物质支持作用。此外,社工可以识别案主原有的资源,案主虽然劳动能力下降,通过自我劳动获得经济来源的可行性不大,但是仍可以实现物质支持自我转移。社工可以在征得案主和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帮助案主将现有的土地承包出去,所得收益归案主所有,这样就降低了对外界物质支持的依赖。
(二)情绪支持介入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案主原先存在有效的情绪支持网络,但是家庭的情绪支持网络支持力度不够,所以对情绪支持的目标在于优化原有情绪支持网络。对于案主怕拖累子女,很多事情不愿意向儿女透露的情况,社工可以用怀旧和生命回顾技巧提升案主自我认同感,鼓励案主把真实的想法告诉子女,为家庭网络支持发挥其正常功能提供可能性。当然,要想获得家庭成员的情绪支持,还需案主子女的共同努力,社工可以与案主的子女建立联系,说明案主目前的情况,保证案主与子女每周一次电话联系,每月至少有一位子女回家探望。这样才能使得家庭支持网络正常发挥功能,满足案主对于家庭成员情绪支持的需求。由于李奶奶的与邻居沟通意愿较强,平时有情绪上的问题倾向于邻居沟通交流。所以社工要充分利用案主这一优势,在案主邻居中找几个案主情况类似的建立邻里情绪支持互助小组。因为所处境况比较相似,所以能感同身受,这样提供的情绪支持效果往往更加理想。
(三)日常生活支持介入
从需求评估状况来看,案主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下降,日常生活支持主要来自邻里网络。对其介入主要目标是构建多元化日常生活支持网络。社工可以教会案主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以期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例如教案主打电话时,考虑到案主不识字,但是认识阿拉伯数字,社工可以制作一个特殊的电话薄,将案主的子女姓名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或者贴上相应联系人的照片,之后再教其拨打电话的基本步骤。案主掌握打电话的技巧可以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方便与子女们联系。当然,案主的日常生活支持离不开子女的帮助,社工可以对案主子女进行辅导,向他们普及独居老人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列出每次回家探望时需要完成的事项,例如检查食品是否过期,身体是否有异常,家用电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最后,社工要识别案主原有的邻里支持网络,争取更多的邻里支持,将案主日常生活各方面需求细化分类,针对不同需求与不同的邻居建立帮扶关系。这样既可以使得案主的日常生活支持更加全面,又可以避免过度依赖某几个邻居而导致邻居支持网络能量不足,负担过重。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苏北农村的一位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进行需求评估分析,针对需求评估结果,采用个案社会工作的任务中心模式针对案主设计了一系列介入策略,以期提高其独居生活的质量。在物质支持方面,提高家庭转移物质支持的及时性、稳定性。识别案主原有资源,降低对外在物质支持的依赖性;情绪支持方面,加强家庭网络的情绪支持力度,建立邻里情绪互助小组,优化原有情绪支持网络;日常生活支持方面,改善案主的居住环境,增强案主自我照顾能力。加强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支持力度。细化案主日常生活需求,扩大邻里支持网络,从而为其构建多元化日常生活支持网络。
当然本文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所提出的介入策略比较侧重微观层面。事实上,要想提高农村独居老人这一整体的生活质量,仅从微观层面介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借助社会、政府层面的正式的社会支持力量,例如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本文编号:63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637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