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试论宋代版权保护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6-06-30 07:53

  论文摘要 学界在宋代版权问题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涉及版权保护原因、出版政策、打击盗版等,但在一些方面仍有不足。宋版权保护的特点而言,学界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专门论述宋代版权保护特点的很少,也不是很全面。本文在参阅资料后提出一些新的版权保护的特点,以期弥补学界对宋代版权保护特点的一些不足,这对于更深入解宋代版权保护以及对现当代的版权保护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宋代版权 盗版 版权保护

  一、有关宋代版权保护的研究状况

  有关宋代版权研究是比较丰富的,清代的叶德辉《书林清话》便有宋代的版权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宋版权保护研究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现一些专著,如郑思成先生的《知识产权论》、周宝荣先生的《宋代出版史研究》、中国版权研究会的《版权研究》。二是学术论文,如冯念华先生《盗版对宋代版权保护现象的影响》、祝尚书先生《图书盗版与版权保护》、邓建鹏的《宋代版权问题》、周宝荣的《宋代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徐枫的《宋代打击非法出版活动论述》、田建平的《论宋代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任燕的《论宋代的版权保护》、候佳的《浅析宋代的出版政策》、阳瑞刚的《宋代版权保护详论》。三是硕博士论文,如川大林平的《宋代禁书研究》、湖师杜军的《中国的版权保护研究》、渤海大学的《宋代版权保护及社会功能研究》等。

  二、宋代版权保护特点

  (一)民间保护为主、官方保护为辅
  宋代版权保护呈现出民间保护为主、官方保护为辅的特点。大量的史料证明的是民间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版权、如何防止盗版,而官方绝大多是在民间提起保护请求时给予一定的公力救济。主要的的一些保护版权方式。
  1.榜示保护。把自己版权受保护的事,用榜文的形式公开声明。《书林清话》载:“右令出榜衢婺州雕书籍处张挂晓示”。
  2.牌记保护。这种保护方式是最为普遍的措施,相当于现在的“版权页”,一般记录刻书人、出版人、出版日期等。 《书林清话》载:“书籍翻版,宋以来既有禁例。吾藏五松阁仿宋程舍人宅刻本王偁《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目录后有长方牌记云:‘眉山程舍人刊行。已申上司,不许复板。’”
  3.“印记”保护。这种保护方式主要是用缺笔避讳、于书上刻刻家或刻工名的方式。例如:陆游的儿子刻板其父的《渭南文集》,‘游’字阙末笔,以避家讳”。麻沙镇的刘仲吉刻印的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其末刻‘麻沙镇水南刘仲吉宅近求到类编……文集,计五十卷。此是先印三分之一,不欲私藏。
  4.“公据”保护。是指民间的版权所有者多是出版者人向官府提出的一种保护的请求,等到获得允许后,官府颁发一定的“公据”用来作为版权保护的证明。《书林清话》中也有记载段昌武利用公据保护自己的版权,翻版者“追版劈毁,断罪施行”。
  最后一种保护有官方保护成分,是由于社会版权保护呼声的高涨,,宋朝政府才逐渐参与版权的保护之中,宋代官方保护主要是毁版、罚款、杖责、充军入监、处死等。如朱熹的书还未出版便在市面流通,对此朱熹表示“程请于县官,追索其版”。根据轻重惩罚,具体就有规定“杖六十”、“杖八十、”“杖一百”不等;“徒二年”“徒三年”、“流三千”等处罚。 宋代也颁布了一些法令,设置了一些机构规范出版业,尽管这些措施是针对民间请求或严重违反图书禁令的行为,多处于政治目的,同样也是官方版权保护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官方保护的渗透,这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势力的要求,官方有一定的公力救济,呈现出一种民间保护为主、官方为辅的格局,并且在民间保护的推动下官方开始出现制度化、机构化的趋势。
  (二)宋代版权保护范围扩大
  1.版权保护主体扩大。起初的版权保护是对出版者权的保护,是对刻板商的版权保护、利益保护。这种保护模式,而忽略了版权作者的模式显然是不公平的,必定会影响整个出版业的发展。同时著作者也要求保护自己的利益,一部分人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另一部分出于对自己名誉的保护。虽然宋代追逐利益的趋势明显,人们更功利化,而作为版权的作者们哪些文人群体对金钱的追逐比起对自己声誉维护又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这些群体实际上是不缺钱的,他们中间好多人要求出版者和官方给予自己名誉上的保护,保护其作品完整权和作品质量,作品不被篡改等。比起宋代市民而言他们更重视精神上的权利,正如安守廉教授所总结:儒家对商业的鄙夷促成了这样一种理想,即真正的学者为教化和道德更新而不是为获利而写作;或者,就像一句著名的中国格言如此简活的表述那样,“藏之名山,以待后世”,宋代好多文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价值追求,要求保护自己的权利。 但不管何种目的,著作者提出了要求,事实中作者在宋代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南宋时期,在江浙闽的地方官府为保护编者祝穆,刻印《方舆胜览》等书籍时发布声明,表明该书的编著者“一生灯窗辛勤所就,非其他剽窃编类者比”,禁止翻版牟利,如有发现,允许祝宅“陈告、追认、断罪施刑,庶杜翻刊之患”。我们发现,虽然该书的作者即是著作者又是出版者,但禁止的理由已经转向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付出的大量智力劳动上,版权保护对象转移到作者。版权保护者从刻印出版者夸大到作者及合法继承人的范围,这是我国版权保护史上的一个转折。


  2.版权保护客体增加。版权保护的客体是作品,在宋代作品的类型众多,保护客体广泛。 宋代的文化市场庞大,创作群体也是相当庞大的,文化多样性明显,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也是相当丰富的,因此版权保护的客体必将随着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总结任燕“论宋代的版权保护”可以得出版权保护的范围已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文字作品,诗词、散文、话本等以文字形式的作品,如宋词、宋元话本、戏曲、小说等;二是口述作品,以口头语言形式的作品,如随着宋代文化的发展,下层审美能力的提高评书等语言作品应运而生;三是戏曲、曲艺作品等,如宋代以后评书、弹词、时调俗曲等文艺形式相继出现;此为还有美术作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美术作品。 说明这一时期的版权保护范围更加广泛。
  3.版权保护时间延长。宋代扩大了版权保护的范围,不仅体现在从出版者扩展到著作者,保护的客体更为广泛,还体现在保护的时间上。《从桂毛诗集解》的刻印者把其叔父投入大量精神创作要作禁止翻版之权的主要原因,这说明:该禁例中,受保护主题已经延伸到作者(或者作者的合法继承人)。 可以看出宋代的版权保护已经不再局限于作者生前行为,和现代版权保护作者死后五十年权力相似,虽然我们不得而知宋代版权保护作者死后多久仍享有权利,但可以肯定地是版权保护的时间已经延长。
  (三)版权保护制度化、法律化趋势明显
  1.制度化趋势明显。版权保护的制度化初现。宋代版权的制度化和条例化是宋代版权问题的另一大显著特点,将版权问题上升到行政高度,也充分显示这一问题当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 北宋时期,就有一些关于书籍印刷的规定,一些出版的作品要在政府录入信息,在版权出现纠纷时,为政府提供依据,做出裁判。版权保护的制度化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北宋的国子监这一机构,国子监是宋代最高的出版物发行机构,其最大的职能就是对书刊出版进行法律监督和行政管理。这一机构具有出版许可的发布权,也能代表政府发布禁止盗版,从各方面对版权市场进行调控。《从桂毛诗集解》前有行在国子监“禁止翻版公据”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今状批陈,乞备牒两浙福建路运司备词约束,乞给据付罗贡士为照。未敢自专,付候台旨。程奉台判牒,仍给本监。除已备牒两浙路、福建路运司备词约束所属书肆,取责知委文状回申外,如有不遵约束违戾之人,仰执此经所属陈乞,追板劈毁,断罪施行。须给此据。右出给公据付罗贡士樾收照执照应。淳祐八年七月日给。” 这说明当时对于版权的保护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出版信息录入、出版物监督、出版物版权确认等有了一些制度上的设计,给予备案出版者“追板劈毁,断罪施行”的权利。
  2.法律化趋势明显。从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繁荣的出版业看,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上层建筑是必然。因此版权保护的的法制化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书林清话》中有“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的条目。这表明宋代已经有了版权保护的法令。又如绍圣二年的北宋哲宗时期,“刑部言,诸习学刑法人,合用敕令式等,许召官委保,纳纸墨工具,赴部陈状印给,诈冒者论如盗印法。从之。 这说明当时的宋朝已经有了“盗印法”。又有《东都事略》其牌记曰:“眉山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版”,其中“已申上司,不许翻版”和现代社会中的“版权所有,不准翻印”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可能是最早的版权保护施行的记录。尽管当时背景下不太可能形成有关版权保护的完整意义上的专门立法,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关版权保护的法律雏形,禁翻版权的条例、保护版权的盗印之法、“以申上司,不许覆版”这些都说明了宋代版权保护的法律化趋势明显。

  三、宋代版权保护的启示

  宋代版权保护可以说开创了我国版权保护的先河,这无疑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我们对宋代版权保护特点研究有重要价值,提供了我们些许启示:首先,版权保护要更好的发挥公力保护功能。宋代版权保护很大程度上是民间的私立保护,效果甚微,公力保护处于被动地位,更多是回应版权的保护请求权。当代版权保护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力保护的作用,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版权所有者是无法完全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它们的;其次,进一步扩大版权保护的范围。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保护已经和宋代大不相同,保护的范围更加广,不仅仅使出版者、著作者,一些衍生权力同样需要保护,如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播放者权等都需要相应的保护;再次,必须严厉的打击盗版。当下的盗版现象并不比宋代差多少,现在的盗版技术更高、更加隐蔽、快捷,严重损害了著作者、出版者的利益,扰乱了版权市场,打造良好的出版环境,进一步促进我国出版业市场健康和谐发展;最后,加强制度化、法律化建设。有关部门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度的修改和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



本文编号:63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63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