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浅谈自媒体环境下涉军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6-06-30 21:45

  论文摘要 自媒体时代涉军网络谣言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涉军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 自媒体 涉军网络谣言 应对策略

  随着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智能终端进入军营,军队也逐步融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以其传播的及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和操作的便捷性迅速俘获了广大官兵的芳心,丰富了官兵的课余文化生活,便利了官兵的沟通交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国防和军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一些涉军网络谣言依托自媒体平台在军营和社会广为传播,危害极大。因此,认真分析涉军网络谣言的传播的特点规律,研究出有效的应对之策,对维护军队良好形象,保证全面深化改的顺利进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自媒体时代涉军网络谣言的危害

  谣言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一大公害。在自媒体时代,谣言进入信息网络,依托自媒体平台以其成本低廉、传播快速、范围广泛的优势大行其道。涉军网络谣言更以其内容的敏感性、性质的特殊性、来源的多元性,倍受网民关注,处理不当就会损害军队形象,影响军队安全稳定,危害国家核心利益。一是损害军队形象。一些谣言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情节,诋毁我军英模形象;也有利用涉军敏感信息,造谣军车违规、军人消费、军队“特权”等问题,煽动“仇军”情绪;也有谣言假借军队人事任免污蔑军队政治环境。如十八大以来军队反腐工作加速进展,自谷俊山、徐才厚违法违纪事件曝光后,网上就大肆流传各种军队领导贪污腐化、保养情妇等虚假信息。这些谣言都极大地损害了军队形象。二是影响部队安全稳定。一些谣言编造我军装备发展情况 ,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歪曲事实挑动地区紧张形势;也有杜撰军事事件,激发民众紧张情绪。如我空军“歼10B战机试飞坠毁,飞行员牺牲”的谣言在网上快速传播,引发了大众对我军军事安全、军事训练情况的担忧。这些谣言影响了部队建设和安全稳定。三是动摇官兵理想信念。一些谣言假借“爆料”军队改革政策信息,实则是有目的、有指向性展开意识形态渗透,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也有一些谣言攻击军人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片面与地方、外军进行对比,使官兵产生失落感。例如,近期军官职业化谣言铺天盖地,混淆视听。这些谣言容易导致官兵产生认知偏差、滋生腐朽消极思想,动摇官兵理想信念。

  二、自媒体时代涉军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自媒体传播手段交互开放,助推涉军网络谣言传播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等网络传媒,以其及覆盖的广泛性、传播快的捷性、舆论的导向性、交互开放性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样式,助推力涉军网络谣言的传播。网络信息大行其道的信息化社会,自媒体整合了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基本要素,使人们终日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生存,不断接受着网络信息的熏陶和影响。这为涉军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自媒体传播渠道不受限制,影响范围极为广泛,人们在这种新兴传媒上可以自由发表见解,自由散布言论,自由聊天交友。这种便捷、高效的传播方式,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使谣言传播变得无时无刻、无声无息。
  (二)涉军信息热点多、敏感度强,为涉军谣言提供载体
  十八大以来,军队反腐进入高潮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也进入实质性阶段。军队接连公布重大案件查处信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被披露,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关注。近期,军队改革的政策也陆续出台,关于部队整编、人事任免、转业退役的信息成为网络热点。少数“网络推手”利用军队“刮骨疗毒”的时机,瞄准涉军信息做为谣言的靶子。编造各种涉军网络谣言,吸引“眼球”,提高“人气”,扰乱试听,左右舆论。也有敌对分子利用我军军事装备井喷式发展,造谣装备发展情况;利用南海紧张形式,造谣我南海造礁的军事意图;利用我军海外军事基地建设,造谣我军对外扩张等。
  (三)网民热衷猎奇跟风,成为涉军网络谣言的心理诱因
  网上曾谣传一片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稿中有句话:“中国如果出现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我就成了历史的罪人!”然而,翻遍《邓小平文选》全集,却找不到这句话的丝毫踪影。查看评论,反驳和澄清此谣言的言论屈指可数,远不及谣言本身的传播得迅猛,原因在于这些谣言比真相更加符合网民的猎奇心理需求。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和相对封闭,使得涉军网络谣言更加吸引网民的关注,凡是跟军队和军事相关的消息,很容易就被炒热。“揭秘者”找准噱头,编造所谓“独家消息”、“惊天内幕”、“政策预测”等虚假信息抹黑军队,这些谣言在网络的关注度甚至比官方相关新闻还要高,正是这种猎奇跟风的心理,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四)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借助涉军谣言渗透破坏
  当前,敌我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凭借网络技术优势,把自媒体作为新的渗透工具,专门研发“翻墙软件”突破我信息“防火墙”,在某些涉军敏感问题上千方百计扭曲事实真相,散布大量有害信息,极力扰乱视听,“丑化”中国,污蔑我党政策,诋毁我军形象。特别是妄图用网络舆论影响甚至操纵舆论掌控话语权,谣言惑众,扰乱正常秩序,恶意中伤,危害军队建设和国防安全。


  (五)涉军信息缺乏有效监管,,为谣言开绿灯
  近些年,国家、军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有关网络谣言特别是涉军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对编造传播涉军网络谣言法律威慑不足。与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相比,我国关于涉军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速度较为滞后。由于相关政策和法律未及时跟上,惩治涉军网络谣言的规定不够清晰明确,国家、军队在处置涉军网络谣言时无所适从,谣言传播的成本和风险较低,客观上助长了涉军网络谣言的滋生与蔓延。

  三、自媒体时代应对涉军网络谣言的策略

  (一)坚持主动发声,加强信息透明,消除谣言滋生的温床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首因效应”是公众由最初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心理倾向,与网络谣言的形成、扩散以及推动因素紧密相关。运用好“首因效应”的规律,让主流声音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占据舆论制高点。 国家、军队要把握信息发布主动权,及时有效地发布涉军信息,并利用多种渠道将信息快速有效地传播出去,消除群众认知上的“空白”。最大限度压缩涉军网络谣言的传播空间,使谣言无处藏身、无隙可钻、无机可乘。从近期几起涉军谣言发生、传播的特点看,原本普通的新闻事件就是因为沾了“军”字,就会变得尤为敏感、易受关注,导致传播过程中被刻意扭曲,产生“群体极化”效应,若不全程跟踪、及时应对,消极影响将更为深远。
  (二)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能力,把好谣言二次传播的第一关
  谣言的传播速度与公民的判断力成反比,公民的判断力越强,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慢。很多时候,谣言没有得到及时辟谣,官兵就需要自己辨别真假,只要提高官兵的辨识能力,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谣言的传播速度。防治涉军网络谣言,提高官兵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能力才是治本之策。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素质能力,从自我做起,不编造、不轻信、不传播涉军谣言,不泄露军事秘密。要通过网络舆情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官兵认清当前形势和思潮动态,及时澄清和扫除官兵思想上的误区和盲点,增强主动抵御网络涉军谣言的“免疫力”。通过普及相关网络知识和媒介常识,一方面帮助官兵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屏蔽部分垃圾信息,切断来源;另一方面,认清谣言的虚假性,增强对涉军谣言的辨识能力,坚决抵制谣言。
  (三)加强舆情管控,健全反应机制,封堵谣言传播的媒体渠道
  要用好互联网监测平台,把发现涉军网络谣言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微博、微信等重要自媒体媒介的跟踪,及时研判舆情走向,及时采取删除、过滤、封堵等措施,从源头遏制涉军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军事宣传部门要主动出击,手握“金话筒”,让正确的声音及时有效地不断传递,成为网络舆论的领唱者,有针对性地搞好引导工作。军队保卫部门要主动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力度,构建网上纠察、地方公安网监中心、军队保卫部门“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络,有效封堵网上不良信息传播。密切军地协作,要加强与地方公安部门、网监机构和各大网站的协作,借助地方技术、人才优势加强涉军网络谣言监控和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发现、处置涉军网络谣言能力。
  (四)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提高造谣传谣的成本
  坚持运用法律武器打击涉军网络谣言,始终对涉军网络谣言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军队良好形象。我国《宪法》、《刑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都对网络谣言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制体系仍旧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强、法律条则没有细化等诸多问题还是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国家相关立法中增加涉军网络谣言打击的专门条款,使打击涉军网络谣言有法可依。对制造传播涉军网络谣言的事实认定、惩治措施、适用法律作出规定,提高制造传播涉军网络谣言的违法成本。对媒体行业,要加强监督治理媒体行业的遵纪守法,对于散布谣言、转发谣言的媒体要加大惩治力度,绝不姑息。协调网络管理部门加强涉军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管理,明确网站在治理涉军网络谣言传播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依法依规惩戒问责。运用法律手段惩治涉军网络谣言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保持对造谣传谣者的“零容忍”,在涉军网络谣言传播之初,军队保卫部门就尽早介入,将造谣者绳之以法,对正在和潜在的造谣者产生震慑。坚持对涉军网络谣言进行长期打击,尤其对那些在敌对势力支持下造谣、传谣的异议人士,更要重拳出击,坚决严惩。



本文编号:64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64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2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