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事审判机构的专门化
发布时间:2016-07-11 08:48
论文摘要 家事纠纷案件有其独特的亲情性、伦理性、私密性,家事审判以维护家庭稳定为目的。现有的家事审判机构不专业、人员配备不甚合理,时代的发展呼唤专业化法官、类型化审判理念,创新建立以“和”为主旋律的家事处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 家事纠纷 家事审判 家事法庭
家事纠纷案件不同于一般的民商事案件,具有较强的伦理性、社会性、人文性,其中的是非曲直并非泾渭分明。随着以离婚为核心的家事纠纷案件数量的逐年增长,离婚率的持续攀升,家事案件掺杂财产等新型纠纷日益复杂,传统的审判程序、审判机构无法调和现有的矛盾。家事纠纷案件的特殊属性,强烈呼唤专业化的审判。建立专门化的家事审判机构,能够较好实现家事纠纷的正义及效益。
一、家事纠纷案件的特点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亲情伦理关系对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有着深刻的影响。孟子曾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从国家到天下,是中国人独特的价值逻辑。《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奠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与行为准则。可见家庭对于社会、国家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和睦、未成年子女的成长、老年人的安居乐业,同时关乎到社会、国家的稳定。
而家庭纠纷中家事案件包括婚姻、干涉婚姻自由、家暴、继承、赡养、抚养、扶养、遗弃、侵犯未成年人教育成长权利、家庭成员之间债权债务等纠纷,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案件。它既涉及法律上的纷争,还关乎情感上的纠葛;既包含家庭成员之间身份关系的争议,还伴随着财产关系的争执;既涉及成年人之间是非的争辩,还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社会诚信观念的缺失、传统道德的缺位,家庭成员之间多地分居、亲情的疏远、传统诚信、道德约束力的下降,出现夫妻不睦,子女不亲等不和谐因素,导致以离婚为主的家事纠纷案件持续增长。家事案件以其独特的亲情关系为纽带,延伸出同居关系子女抚养、遗嘱确认与否认、争抢未成年子女亲权、未成年子女抚养费、老年人赡养费的负担等纠纷,还涉及公司债权、无形资产等财产的分割。与普通的财产契约诉讼相比,家事案件更亲睐于用非讼方式处理,但与典型的非讼案件相比,它又更为复杂。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有其独特的亲情内涵,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裁判,其中的是非曲直往往不容易化解,甚至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从源头上解开心结。家事案件的种种特点,要求我们探寻适合其特性的处理程序与方法。
二、现行家事审判机构的设置及弊端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多数法院的婚姻家庭案件主要由民事法庭(通常是民一庭)审理,且绝大多数是在派出法庭,涉案数额较大的往往在民一庭,数额较小的 “简单”案件多数在基层法庭审理。但民一庭及派出法庭不仅仅处理家事案件,还受理侵权、民间借贷、土地争议、道路交通事故赔偿、合伙协议、简单的公司纠纷等案件,没有对家事案件的处理作细致划分,并未能形成专业的审理机构,在审理程序上也未区别对待。从派出法庭的人员配备来看,多数为较年轻正副庭长各一名,配备三到四名书记员,并没有配置专业的审理团队,办理各种杂合案件,不利于审判经验的总结、同一案件同一裁判尺度标准的确立。审判实务中,真正在民事审理一线办理家事案件的,往往是生活经验浅薄(如刚刚获得办案资格的法官)、社会阅历较浅的年轻法官(有些还是未婚)、审判水平较低法官(未受科班教育),甚至是由一些法官助理办理,他们因生活经验的缺失、社会阅历的不足、办案水平较低、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而对家事案件的理解和判断简单化、机械化,加之“清官难断家务事”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法官就事论事,不积极主动探寻案件客观真实,导致家事案件不能完满的解决。
而家事案件因其独特的亲情性,当事人事后有较大的和解可能性(如判决离婚后又复婚,拒绝赡养老人的子女,因受亲情感化主动尽赡养义务),法官处理的结果往往得不到当事人的满意,甚至与当初的处理结果大相径庭,当事人事后可能自行寻求解决路径,审判人员常常吃力不讨好。很多法官对家事案件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有含金量、不能体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多数法官不愿意办理家事案件。
从审判流程来看,以离婚纠纷为例,我国婚姻法律制度设计无法满足司法审判的现实需要,婚姻法采取“离婚限制主义”的立法模式但是对离婚标准的规定又模糊不清 。在一方坚决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离婚情况下,审判人员不轻易的判决离婚,有的甚至采用拖延诉讼的方式,即通过劝解当事人撤诉、调解维持婚姻现状等方式逼迫当事人多次诉讼以延缓判决离婚,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根本化解,同时导致案件数量的虚增。
三、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的制度设置
近年来,家事纠纷尤其是婚姻家庭案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比例,应当将家事纠纷的化解工作融入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构改革的体系中,尽可能在源头上化解矛盾、恢复当事人之间感情的消极对立。设立专门的家事纠纷审判机构,有利于审判的专业化、纠纷解决快速化、审判效益的高效化,同时能更好的彰显家事纠纷的实质正义,,而且能较好的保护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未成年儿童成为父母权利追逐的客体、老年人成为子女推卸责任的对象。
有学者曾说:“如果财产关系是合理的关系,可以用合理的一般解决基准来对待,而身份关系是非合理的关系”。家事纠纷的基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份关系,其背后深潜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根本上是亲权、情感关系,其中蕴含着诸多非合理性的要素,包括财产关系的合理性及身份关系的非合理性。“对待非合理的关系,适用合理的一般基准是不适当的” 家庭纠纷案件不如普通的民事财产案件泾渭分明,具有较强的亲情性、伦理性、社会性,法院以传统的审判方式按照消极的居中裁判者的角色及传统的财产类对抗式的审判方式审理家事纠纷案件,不能较好地缓解家庭矛盾。司法应当平等的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普通民事诉讼按照双方信息对称、地位平等的对抗模式为前提假设,由当事人自行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贯彻“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在家事纠纷案件中,妇女、未成年儿童、老年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严格遵循对抗辩论制,很难达到实质正义。家事案件的处理应当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适当倾斜,使之与强势一方形成实质上的平等。如果法院机械的以传统的对抗式辩论结果作为裁判依据进行消极裁判,结果可能背离婚姻家庭领域的司法正义及公平,没有法院的平等保护,民事诉讼平等原则在诉讼中就很难落到实处。
对于家事审判机构的名称,可设为家事法庭、少年及家事法庭、家事合议庭。而在法庭的设立方式上,不宜采用一般民事案件对抗式的等腰三角形模式,宜采取会议室圆桌开庭方式,在会客厅调解,取消“原告”、“被告”用“丈夫”、“妻子”等台签替代,消弭严肃的对抗气氛,同时配备电脑、电视、书柜等生活用品,将法庭的严肃性和家庭的温馨氛围有机结合,通过庭室的布置缓解当事人的紧张对立情绪,注入法庭的人文关怀。
在法官安排上,应当优先任用已婚的35岁以上女性法官,生活经验丰富的女性法官有利于引导当事人重新审视婚姻。通过劝解、谈心等方式同弱势地位的妇女及儿童沟通,更深层次的判定当事人的婚姻现状,通过心理疏导,尽量减少和平复因亲情纠纷导致的心灵创伤。坚持家庭本位原则,对离婚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对家庭暴力等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立足于改善和修补亲情关系。区分婚姻危机与婚姻死亡,对于婚姻危机应当对其进行治疗,对于确认婚姻死亡的案件,力求做好子女安抚、心理修复及财产分割等问题。
在审判方式上,宜适用职权主义的审判模式。任何一种法律制度下,民事诉讼程序总是包含着利益相反的两方当事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事人主义模式下,因司法自治原则及市场经济的影响,法官对当事人之间的争执和主张通常不作干预,扮演严格中立者的角色,只就事实作出法律上的判断,最大限度的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职权主义强调在诉讼过程中法官处于主导地位,当事人处于从属地位,程序的进行由法官担当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等职能。家事案件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家事纠纷当事人之间的情绪容易激化,各方固执己见,矛盾从家庭闹到法院,双方互不相让,易导致非理性的选择;另一方面家事纠纷因其亲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情绪的平复,家庭成员之间的非根本性冲突会逐渐消解,有较大的和解可能性。正是基于家事纠纷案件具有非真正意义上的对抗性、伦理性、亲情性等特点,预示着法院不能以对待普通民事案件的方式居中裁判,任由当事人相互对抗。“法庭上,在唇枪舌战的激烈对抗中,当事人之间的隐私和陈年琐事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仅剩的感情被愤怒甚至仇恨所替代,亲属变成陌生路人甚至仇人,双方针芒相对、锱铢必较,把亲子关系作为诉讼对象和标的进行交易。” 在对抗诉讼中当事人易因情绪激动甚至陷入相互攻击中,各方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如法官不加以制止及引导就不能发现矛盾的根源,故采用职权主义较为适宜。随着反家暴法的颁布实施,婚姻家庭纠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成立家事法庭可以将家事审判理念植入家事案件的审判之中,将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及维持婚姻稳定的关口前移。和解是家事审判的目标及价值追求,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上应将调解作为优先结案方式,引入多元调解机制,建立社会参与和协调、联动机制,广泛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街道办事员、妇联、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同时为避免家庭矛盾的激化、在旁听庭审或案件调解参与人员选择上,对一些容易激化双方当事人矛盾的亲属朋友进行隔离,避免矛盾的激化。建立诉调对接机制,聘请家事纠纷调查员,利用妇联的组织优势,根据案件需要及法院委托,对当事人家庭情况、心理状况、现实矛盾进行详细调查,做好针对性的疏导工作。
四、结语
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带有更多的刚性,但在处理亲情伦理关系方面却需要多一些柔性。在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家事审判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审判机构的改革更好的保护家事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婚姻家庭纠纷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较以前变得复杂化、多元化,家事纠纷从表面上看是当事人的私人范畴,但其引发的纠纷涉及到多方面。家事纠纷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以人民法院家事审判为主体,形成专业化的家事调解委员会,妇联、基层组织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官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介入案件,对家事主体的个人权利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约束,也是婚姻当事人法律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内在要求。
本文编号:68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687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