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浅谈中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6-07-21 21:59

  论文摘要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凸显,高校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大学生犯罪案件为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敲响了警钟。本文对中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进行研究,分析中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中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路径选择,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教育 探析

  近些年,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凸显,一些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药家鑫案、马家爵案等,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刚尘埃落定不久,2016年又发“川师大3.27案”,这些大学生犯罪案件为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敲响了警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视野下国民法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97年我国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1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高等院校的法治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任务,而这些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意
  我们一般认为,高等学校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素质的人才包含许多方面,如知识方面、能力方面等,当然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也包含了具有较高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法治意识等法治素质,高校大学生当然应当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法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具有较高法治素质的大学生,这是高等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应有之意。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大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7-2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处于学习知识、培养理性、树立道德等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还非常容易出现各种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加之这个年龄阶段的性格特征,易怒、冲动等,这些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在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等,使他们在以后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及问题的时候,能够以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事。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当以传授法律知识为起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法治理念,最后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因此,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四个方面: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法律信仰的树立。
  (一)法律知识的传授
  所谓“知法守法”,知法是守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法律知识的人,才能自觉的以符合法律规定行为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知”的问题,即法律知识的传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法律知识的习得不但包括学习和掌握我国相关法律中的法律规范,更要深刻理解法律中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即“法律上的规定。”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 它是隐含在法律规范之中的法的基本原理,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法律规范,指导人们正确的适用法律规范。法律概念是“法律上规定的或人们在法律推理中通用的概念”,“是法学家从无数有关法律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是理解法律规范的基础,是法活的灵魂,是法的生命力所在;而法律规范只是法的肉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只能是行尸走肉,没有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作为支撑,大学生学习到的法律规范是僵硬的,是生搬硬套的,是不深刻的,即使暂时掌握了也会很快忘记。只有在学习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基础上学习法律规范,学习到的法律才是“活”的法律,才是把握了法的灵魂。
  (二)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其内容广泛,大致包括对法的看法,对现行法的态度,对法规的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 法律意识可以被认为是观念中的法、思想中的法,人们常说理念指导行动,思想决定行为,通过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的、正面的法律意识。
  (三)法治理念的形成
  在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作为青少年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仅要教会他们“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法治教育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
  (四)法律信仰的树立
  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对法的一种特殊的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情感,是一种在忠诚与信仰土壤中生成的对法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归依感,是一种由此激发出的对法律的依赖、尊敬和崇尚,并愿意为之而献身的精神。”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 只有当法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信仰,他们才会将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即自觉的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自觉的去践行法律。



  三、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

  我们一般认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任务,其他社会主体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能力和责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涉及的主体应当是广泛的。当然,作为知识传授阵地的高等院校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不能涵盖全部,除了高等院校之外社会、家庭也应当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方面,我们应当构筑起社会、学校、家庭等组成的大学法治教育体系。
  (一)抓好全民法治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法治教育,形成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的全民普法自1986年开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已经将进30年了,30年来我国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全展全民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全民中的一员也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大学生同样可以从中受到教育,进而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高校法治教育
  高等院校的法治教育是整个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高校在大学法治教育方面还待加强。
  1.抓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高等院校作为广大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的最前沿,通过法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首先,要利用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法律基础部分讲授的是关于法律的最基础知识,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制度等内容,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律的基础知识,为更深层次的法律知识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各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与具体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这些法律相关课程的开设,也为高等学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提供了平台。
  最后,可以有选择的开设法律选修课。各大高等院校除了专业课之外,还会开设一些人文素质选修课。
  2.利用好第二课堂:
  大学校园中的第二课堂,是指大学校园开展的课堂教学之外的各种课外活动、比赛和竞赛,其中大学生社会团是大学课外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各种学生社团,如环保社团、旅游社团、就业与创业社团等,大学生社团使学生参与式的获得了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大学生枯燥的大学生活,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通过在学校组建大学生普法社团,通过社团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言传身教,要比僵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法治认同,从而激发他们知法懂法的热情。
  3.开展法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当今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具体的法律课程来实现,如很多的经管管理类的专业都开设一门《经济法》课程,可以在类似于这样的法律课程中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拟定合同、撰写法律文书等。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庭审现场,通过实际的到法院听审、巡回法庭进校园、义务法律咨询等,让学生实际感受法庭、法律的威严,从而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产生对法律的信仰之情。
  (三)重视家庭法治教育
  大学生所在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对大学生教育的作用更大,而现实中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为大多数的家长认为,既然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所以,在一些大学生犯罪事件发生后,家长往往认为这都是学校的责任。如果说,高校的法治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那么,家庭的法治教育更多的是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言传身教方式进行。家庭的法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从孩子懂事起就开始,直到父母离开的长期过程。



本文编号:74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74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4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