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博士论文 >

中外博士论文引言和结论互动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5:34

  本文关键词:中外博士论文引言和结论互动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动语步 及物性系统 模糊限制语 时态转换


【摘要】:近年来,学术论文语篇的体裁分析备受关注。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学术论文的各个部分(摘要,引言,结论等)的体裁特征分析,而对硕博学位论文的体裁分析,尤其是对引言与结论部分互动的研究则很少见。对篇幅较长的学位论文的引言和结论部分互动语步的研究可以揭示引言和结论之间互动的特点及其实现方式,从而为学位论文引言和结论的写作服务。 本文采用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以随机抽样方式节选的20篇英语本族语与非本族语的作者所写的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论文的引言和结论部分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两个小型语料库,分别由10篇中国人所写的来自CNKI的博士学位论文和10篇英美人所写的来自ProQuest的博士学位论文构成。基于Swales和Bunton的体裁分析法,总结出了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引言和结论的各自语步模式。统计结果表明,除了在个别步骤所占比例上存在不同外,两个语料库中关于引言和结论的语步模式大体相似。在所总结出的语步模式的基础上,对每个引言和结论中出现的互动语步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共有17篇出现了引言和结论之间的互动语步,其中最典型和最稳定的互动语步是研究问题语步-研究发现/结果语步。 对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所有互动语步分别从及物性系统,模糊限制语和时态的角度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发现: 及物性方面,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在两个语料库中的研究问题语步和研究发现/结果语步中所占的百分比都远大于其他四种过程。其不同点主要在于物质过程在CEL语料库中的所占的比例大于在ENS语料库中的比例,而关系过程在ENS语料库中的比例更大。这两种过程在研究发现/结果语步的大量使用可以使其与引言中研究问题语步的互动更客观真实,有理有据。 模糊限制语使用方面,英语为本族语者比汉语为本族语者,不管是研究问题语步还是研究发现/结果语步,都更倾向于使用各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通过对在研究发现/结果语步中出现的模糊限制语的细致分析表明,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可以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具体地说,有助于说明研究结果或发现的有效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从而使之与研究问题的互动更有效,客观和科学。 时态分布方面,研究显示一般现在时在两个语料库中的研究问题语步和研究发现/结果语步都占最大比例,且两个语料库中的研究发现/结果语步都出现了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的时态转换现象。但是两种层面的时态转换模式,尤其是语篇层面的时态转换,在ENS语料库中的研究发现/结果语步比在CEL语料库中更多样,更普遍。时态转换在研究发现/结果语步的使用可以使其与引言中的研究问题语步的互动更客观真实,更有说服力。 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论文引言和结论部分互动语步的功能语言学研究,既丰富了体裁分析理论也扩展了功能语言学应用领域。本研究为中国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论文引言和结论部分的写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互动语步 及物性系统 模糊限制语 时态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Abbreviations12-13
  • List of Tables13-14
  • List of Figures14-15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5-20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5-17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Questions17-18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8
  • 1.4 Outline of the Thesis18-20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0-35
  • 2.1 Previous Genre Studies on Introduction Chapters20-23
  • 2.2 Previous Genre Studies on Academic Texts Conclusions23-24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deational Function and Transitivity System24-26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26-32
  • 2.4.1 Previous Studies on Hedges26-30
  • 2.4.2 Previous Studies on Tense Usage in Academic Discourse30-32
  • 2.5 Previous Studies on Textual Function32-35
  • Chapter 3 Research Design35-42
  •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s35-39
  • 3.1.1 Genre Analysis Theory35-37
  • 3.1.2 Metafunction Theory37-39
  • 3.2 Data Collection39-40
  • 3.3 Research Method40-42
  • Chapter 4 Generic Structures of PhD Dissertatio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42-53
  • 4.1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Moves and Steps42-43
  • 4.1.1 Identifying Moves and Steps through Their Functions42
  • 4.1.2 Identification of Moves and Steps through Linguistic Signals42-43
  • 4.2 Issu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ves and Steps43
  • 4.3 Generic Structures of PhD Dissertatio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 in Both Corpora43-50
  • 4.3.1 Generic Structures of Introductions in Both Corpora43-47
  • 4.3.2 Generic Structures of Conclusions in Both Corpora47-50
  • 4.4 Interactive Moves betw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50-53
  • Chapter 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Mechanisms in Achieving the Interactions53-78
  • 5.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System in Achieving the Interactions53-58
  • 5.1.1 Distributions of Processes in the Interactive Moves betw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 in Both Corpora53-55
  • 5.1.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cesses in Achiev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55-58
  • 5.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edges in Achieving the Interactions58-69
  • 5.2.1 Hedges Distributions in the Interactive Moves betw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 in Both Corpora59-63
  • 5.2.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edges in Achiev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63-69
  • 5.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nse Shift in Achieving the Interactions69-78
  • 5.3.1 Tense Distributions in the Interactive Moves betw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 in Both Corpora70-71
  • 5.3.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nse Shift in Achiev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71-78
  • Chapter 6 Conclusion78-85
  • 6.1 Major Findings78-83
  • 6.2 Research Significances and Implications83-84
  • 6.3 Research Limitations84
  • 6.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84-85
  • References85-92
  • Appendix Ⅰ92-94
  • Appendix Ⅱ94-95
  • Appendix Ⅲ95-96
  • Appendix Ⅳ96-97
  • Appendix Ⅴ97-98
  • Acknowledgement98-99
  • 作者简介99-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燕;;基于语料库对外贸英语函电体裁特征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高桂珍;杜雪玲;;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论文摘要体裁分析——非英语专业博士生论文摘要个案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瑞丽;;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话中模糊限制语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谢家成;刘洪泉;;基于体裁分析的专门用途语篇翻译模式及运用[J];上海翻译;2010年02期

5 朱英毅;海继红;;政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李奕华;;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解淑暖;邵守波;;基于语料库的海洋科学类期刊中外作者学术论文英语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韩美竹;;元话语、语料库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9年03期

9 丛丽君;;基于词块理论的酒店简介语篇英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崔刚,盛永梅;语料库中语料的标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曙纶;;基于语料库的HSK多功能例解字典:设想与样例[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红梅;尹晓霞;李宇庄;;有关语料库驱动下的外语在线自主学习的工作底稿[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许小星;亢世勇;孙茂松;刘金凤;;语料库语义成分标注的若干问题[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鸿彦;刘军;姚天f ;刘全升;黄高辉;;汉语意见型主观性文本标注语料库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5 黄玉;李生;孟遥;丁华福;;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英语从句识别[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明;;语料库·蓝本·双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郭启新;;论语料库与英汉词典配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蔡莲红;蔡锐;吴志勇;陶建华;;语音合成语料库的设计与声学特征分析[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孙述学;;新词语语料库建设的一些构想[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仁华;胡郁;李威;凌震华;;基于决策树的汉语大语料库合成系统[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坤宁;商务方正合作开发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周建华;数字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卢伟;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方法[N];文艺报;2004年

4 记者 曹秀娟;省社科院两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山西日报;2010年

5 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陈劲宏;东方快车2003之新鲜体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7 李大庆;迎来光与电告别铅与火[N];科技日报;2002年

8 ;探索普通话自然连续语音之规律[N];光明日报;2001年

9 教师 王传涛;嘘,咱是国际大都市,请说“ENGLISH”[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陈友梅;让电脑说人话[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儒;中英文应用语言学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分析与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俭;基于语料库的海明威小说评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李毅;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夏云;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6 刘建鹏;语料库支撑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何婷婷;语料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丽;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语用标记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赵永青;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多人冲突性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林;基于语料库的国际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杜雪玲;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论文摘要体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黄林;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话中与英语本族语者对话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王文倩;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研究[D];鲁东大学;2008年

5 雷涛;基于语料库的对硕博学位论文中致谢部分的体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杨琦;基于语料库的海商法英语中模糊语言的分布及使用特点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7 王驰宇;基于语料库对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中的模糊限制语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黄洁;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词汇特点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杨丽萍;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议论文限时写作中的四字词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蓉;新闻英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5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1125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b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