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作文_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本文关键词:践行科学发展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清晰地阐明了
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飞跃。深刻理解、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推进我们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扬弃。我们党对建设和发展问题始终进行着探索,认识也不断深化。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到党的八大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三步走”战略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提出,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的制定;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再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进而提出完整的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的生动体现。同时,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这无疑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国内外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以往人类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二 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唯物史观看科学发展观。尽管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没有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经济增长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须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以人均 G DP为例,我国刚刚达到1000美元,而美国和日本已经达到和超过了4万美元,是我们的40倍左右!所以,“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中所说的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平稳持续的经济增长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谈发展,就离开了生产力发展这个基本要素,发展也就因失去了基础而成为空谈。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堪称奇迹的经济增长。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看科学发展观。“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是各项事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建设及增长是其它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过去我们强调发展似乎仅仅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漠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不得不面临因之产生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社会看成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互动: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基础;统筹区域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则是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营造良好的国内国外环境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地兼顾到社会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发展。单有一个方面、一个领域的发展,没有其他方面、其他领域的配套发展,那么整个系统的发展就是不全面的、不健康的。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观点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原则,“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把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尊重和保护人权,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出人民群众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一切依靠人民则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不意味着简单强调个人的绝对利益和绝对自由。作为社会的人,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是矛盾的统一,个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整体的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构成因素。所以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之时,人的潜力、社会的活力将被释放,整个国家将因此充满希望。 三 认真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当务之急是加强法制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要加强法制建设。必须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机制,用以保证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不因领导人的更迭或者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方向,如同上了轨道的列车一样,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按照科学发展观运行和发展。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修宪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进展,为实现科学发展观向实践的飞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法律保证。这次修宪在条文上增加了一些重要内容,如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写上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升到根本大法的层面而成为国家意志。随着全社会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宪法崇高权威以及宪法监督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必将得到有力的法律保障。 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就是说,政策、方针、路线、纲领等最终都需要人、需要干部去组织实施,去贯彻落实。同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与加强我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自觉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考核各级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效。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正确的政绩观源于正确的群众观,,衡量干部的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即是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段时间以来,重视表面的“政绩工程”使得许多群众“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比如:城市广场建得很大很漂亮,但老百姓门前的臭水沟却没人管;城市的迎宾大道建得平整、宽阔,但老百姓门前的泥泞路却依然如故……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了群众的不高兴、不满意、不认同。这表面上看是城市建设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群众观和政绩观的问题。正确的群众观要求我们必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声音,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指导和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把关心和服务于群众作为第一职责,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最后,要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统筹兼顾,弹奏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优美乐章。我们在过去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但我们的能源、资源消耗大,效益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种传统发展模式的潜力已经殆尽,资源环境压力极大,甚至走到了危险的边缘。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但我们的能耗却较大,按每1美元生产总值能耗计算,我国比发达国家能耗高4.5倍。我国耕地面积减少速度也极为惊人,到2003年底统计拥有耕地面积为18.51亿亩,7年时间减少了1亿亩,占耕地总量的5%以上,仅去年一年就减少3000多万亩。按照现在的占地规模和速度,到2050年,我国就没有耕地可种!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缺乏现代科技含量的“粗放”式的发展,带来的只能是一时的增长和繁荣,而扼杀了发展的持续性,从根本上说也是对全面和协调发展的颠覆。所以,必须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用提高科技含量的办法降低能耗、保护生态,充分认识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统筹协调,弹好“钢琴”。要学会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遵循经济规律;学会和提高驾驭民主政治的能力,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子;学会和提高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三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秦延红郭海波
本文关键词:践行科学发展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3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11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