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_外国教育学史精要笔记(第二部分)
本文关键词:教育学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外国教育学史精要笔记(第二部分) 时间:2011-06-21 10:10:28 | 来源:勤思考研网 | 点击数:1242
五。管理思想
(一)国家教育管理权
1.国家应该发展教育
2.国家应该主动掌握教育管理权
(二)督学的职责
1.督学素质的要求 a 人格素质(受人尊敬、贤明、信教、积极)b 教育素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自愿担任督学)
2.督学的职责
(1)对将来的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
(2)对各级学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3)检查学校教育工作(监控教育质量)
(4)监督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
(5)确保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
六。道德教育思想
1.内容(回到古希腊)
(1)四大德:勇敢、智慧、正义、节制
(2)劳动教育(尊重劳动者的感情)
2.方法
(1)尽早开始正面教育
(2)强调从行动而非文字、说教中养成道德习惯
(3)榜样
(4)教诲与规则(规则执行、约束)
(5)择友要谨慎
七。评价
教育对象普及化、教育目标世俗化、教育内容泛智化、教育方法心理化、教育教学组织班级化
相关概念:
自然适应性(教育的自然适应性)
1.西方教育史上的教育原则。历史上不少教育思想家曾论及这一原则,但理解不尽相同。
2.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谈到教育与自然的相似之处。
亚里士多德把自然理解为人的本性,并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潜在能力的思想。
3.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即客观世界)存在着普遍的法则,这些法则无论在动植物或人的活动中均发生作用;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其法则,才合理可靠、并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他根据这一原则论证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用书等。
4.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自然”主要指儿童的天性,提出自然适应原则,即要求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
5.有人称卢梭的“自然”为“主观自然”或“心理学自然”,夸美纽斯的“自然”为“客观自然”或“外部自然”,但夸美纽斯理解的“自然”实际亦含有天性的意思。
6.裴斯泰洛齐受卢梭的影响,要求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量力性,但反对把人的自然状态理想化,认为教育应该按照自然界的自然进程,使人类朝经常改善的方向,通过练习达到人的内部所有的力量和才能的自我发展,认为若完全按照人的本性发展,人就会变为禽兽。
7.福禄培尔将自然理解为“小心翼翼的追随本能”。但他在本能的概念中搀杂进宗教神秘的内容。
8.第斯多惠将这一原则理解为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素质的自动发展,这种发展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且通过练习取得。
9.这一原则反映了人们探索教育规律、努力使教育适应儿童身心特点、并使教育心理学化的历史趋势。人们以之反对教育上的权威主义、强制灌输、机械背诵以及视儿童为成人的陈规旧俗。
泛智论:所谓“泛智”,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能为一切人所掌握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大全。夸美纽斯是泛智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主张要学习一切知识领域精华的总和,达到行动熟练、语言优美。一切知识主要包括 a 认识种种事物之区别的技术或科学 b 欲求得美德与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 c 同信念相关的知识 d 求得雄辩、表达自己思想的知识
卢梭(1):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
一。理论基础(天性哲学:性善论&感觉论)
***试图把儿童教育建立在关于儿童天性的研究上(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端倪)
1.性善论(与宗教原罪说针锋相对):指明人的本性
(1)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反禁欲主义、教育顺从天性的理论基础)a 自爱心:原始的、内在的、先于一切的自然欲念b 怜悯心:使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出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
(2)“良心”:天赋的、遵从自然秩序,使自爱心和怜悯心协调一致,引导自爱心的自然展
2.感觉论:指明人的本能、人的知识来源
(1)人具有 a 自由意志:选择事物b 理性(比较、分析、判断):认识事物c 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获得知识和道德)
(2)感觉是知识的来源:强调系统训练感官(针对当时教育只重书本)
外界事物→感官→感性的理解→理智的理解(知识)
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归于自然”、遵从天性)
1.核心: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
(1)教育上侧重人性中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2)三种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
a 三者结合、趋于同一目的,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
b 后二者向前者靠拢,遵循自然(儿童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程序)
2.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的主动地位(教育遵循自然天性的要求)
消极教育:成人、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
(1)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强迫、不压制,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2)教师的作用 a 观察自由活动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b 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1.公民 VS 自然人
(1)非独立自主vs独立自主
(2)有等级vs平等
(3)职业人(专业化)vs自由人(无所不宜、无所不能)
(4)靠他人劳动为生vs自食其力
2.自然人: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
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
始终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的人
3.自然教育: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
强调体脑并用、身心两健
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是新教育即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针对想儿童强迫灌输旧的道德和知识、摧残儿童天性)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1)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依据:人性本善、自然皆善)
(2)消极教育:成人、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
①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强迫、不压制,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②教师的作用 a 观察自由活动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b 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
(3)因材施教(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
***自然教育论
①强调教育必须适合儿童本身的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个性,号召热爱儿童
②摒弃崇尚书本,强调儿童直接经验
③要求让儿童身心自由发展,主张按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
④反对不劳而获,主张手脑并用,注重劳动教育
(四)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1.婴儿期(0—2):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
(1)反对娇生惯养
(2)要自由活动
(3)母亲亲自哺育
2.儿童期(2—12):锻炼感官、继续发展身体(最终成为“成熟的儿童”)
(1)反对灌输理性教育(反对封建道德教育)
(2)掌握一定的道德观念
a 方法上:行动多于口训,让儿童接受“自然后果”教训(不急于正面强制灌输、让儿童凭天性自我教育成长、不按照成规来管束儿童 要放任无为才能有为)
b 尽可能晚些,联系具体事例
(3)反对让儿童读书
(4)重视感官训练和身体发育(较为详细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3.儿童期(12—15):知识学习&劳动教育
(1)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a 内容:有用且能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不学不可能理解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b 智育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反对啃书本和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
c 良好教育的基本原则:培养爱好学问的兴趣(主张直观教学)
重在引发好奇心,而非直接满足(不要教儿童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发现法”)
***教师一旦在儿童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儿童就不在运用自己的理智了
(2)劳动教育: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学一门职业)a 根本目的:培养尊重劳动者和劳动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劳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手帮助心灵发展)
b 学习做人: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虽非学识渊博,却善于学习,面临剧烈社会动荡时,处变不惊,保持对立人格c 选择职业的几条原则有用(最基本)
适合自己的禀赋
适合自己的性别和年龄
清洁卫生、无害身体
*不选择养成乖戾性情、磨灭上进心的职业;尊重一切对人有用的职业
**p.s.:说明卢梭已经注意了专业教育之前的人的一般发展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因素
4.青春期(15—20):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返回城市,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
***不受外界制约的有独立精神和地位的自然人,懂得如何在城市中生活的自然人
(1)道德教育
a 否认先天道德观念(但人生而具有“公平的道德原则”,即良心)
b 道德的价值:心灵的内在满足(为道德而道德)
c 道德教育从发展人的自爱自利开始(爱自己→爱他人)
d 内容: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坚强的道德意志
e 方法:不主张道德说教
(2)宗教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宗教教育大权交给了理性、自然
a 反对:教士们编的荒诞教义、教会的繁文缛礼、对儿童过早的灌输宗教观念
b 主张:依从天性发展、自然而然的理解宗教、信奉上帝
青年人正确的借助自己的理智去选择愿意信奉的宗教教派
(3)爱情教育&性教育(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遵循自然、不回避、不刺激,
引导多投入学习劳动、防止懒散孤独,
还要在择业、交友、阅读、衣着等方面避免不良影响
5.女子教育(保守)
(1)教育目标:小家碧玉、贤妻良母
(2)内容:a 健康的身体:生育强壮的孩子、获得良好的身段b 唱歌、跳舞、绘画:使之声音动人、身材灵巧、风度优雅、并具有思考的习惯(愉悦家人、教育子女)c 治家能力
***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次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卢梭(2)
三。 国家教育和公民教育
《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阐述民主制度下的公民和爱国者的教育
1.教育目标:培养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教育)
过程:a 儿童能阅读时就看有关本国知识的书籍(10岁熟悉国家的物产、12岁熟知一切省区、道路和城市)b 15岁学习本国的历史c 16岁指导一切法规d 20岁成为良好的国家公民,对祖国的光辉历史、英雄人物永远不忘
2.现实基础:改变现存(封建)制度及其教育
3.管理基础:a 国家掌握学校教育(设立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决定教师、校长任命、升迁)
b 儿童受同样的教育(反对贵族性教育主张)
c 国家补贴教育、放低教育费用d 教师:本国公民、已婚男子、有良好的知识、智慧和品行
e 国家队优秀教师予以提拔重用、不是之成为终身职业
4.重视体育(健康强壮、对道德的影响)
(1)在公共教育制度中很容易实行“消极教育”,即让儿童获得充分自由的运动,从而预防邪恶的影响
(2)在家听众受教育的孩子也应当参加公众场合下的集体游戏和运动技能等,从而有利于培养运动习惯、平等待人的作风和竞赛获奖的能力
***《爱弥儿》
反对封建的自由人(自然人)的培养和教育
反映了资产阶级冲破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教育取代封建教育的进步要求
①反对培养国家公民、主张培养自然人
②反对儿童阅读书本、主张儿童亲自活动
③反对国家学校教育制度、提倡家庭教师实施教育
④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
P.S.:
自然教育
①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教育观。又称“自然主义教育”。
②主要代表人物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
③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两健、自食其力、心地善良的“自然人”,即未来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中的“新人”。
④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遵循自然”。所谓“遵循自然”,在教育上,主要是遵循儿童的本性及其发展规律。
在卢梭看来,儿童的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是没有“原始的罪恶”的
⑤教育的任务在于保持和发展儿童的善良本性
⑥卢梭从遵循自然的原则出发,
A 反对封建文明和经院式的学校对儿童本性的腐蚀、败坏,要求儿童离群索居,以乡村为学校、以事物为教材、以自然为教师,在自然中进行教育
B 反对宗教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和摧残,号召热爱儿童、总重儿童的自由和个性,使他们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C 反对人为的惩罚,提倡“自然后果教育法”,让儿童从自己的行为的不良后果中吸取教训,以教育自己
D 反对把小孩当大人看待,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
裴斯泰洛齐(1)
一。教育目的
1.基本观点:知识和理性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
(1)建立平等、自由、博爱的美好社会
(2)使人成为有健全理性的人
***教育具有人的发展和社会改良的双重作用。
***希望通过教育消除贫穷、改良社会,发展每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他们获得自由与自立。
2.教育目的
(1)首要功能、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2)内容
①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
三种天赋的基本能力 a 心,感情(包括基本的道德感情)b 脑,人认识世界、理智判断一切事物的所有内在精神的官能(感觉、记忆力、想象力、思想、语言)
c 手,人身体的各种活动能力
***人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到充分发展的内在倾向
②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与卢梭不同,没有把儿童的天性加以理想化)
人有三种互相依存的状态组成 a 动物性,大自然的产物→自然人
b 社会性,社会的产物→社会人
c 道德性,在我创造的产物→道德人
***人的发展不仅是自然的、同时还具有社会的目的
***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天性、符合社会条件
***提升道德状态
③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心、脑、手)→德、智、体全面发展→完整的人
④教育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授予谋生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社会意识)
***真正独立的人有益于社会
***双重作用:人的发展、社会改良
3.评价:尽管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其中的民主主义的和积极的教育思想,仍是十分可贵的
二。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个明确出这一口号的教育家)
***建立新式学校的关键所在:将教育和教学工作之于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机制”
1含义
(1)要求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心理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要素教育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a 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
人的认识过程:模糊的感觉印象→精确的感觉印象→清晰的表象→确定无误的概念
三个阶段:混乱→确切、确切→清晰、清晰→透彻
b 基本教学原则:直观性(把直观得到的感觉印象上升为概念、把直观作为感官训练的手段)
c 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性、连续性、自发性、自我能动性
(4)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2.评价
(1)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2)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3)对心理学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科学的,存在唯心论缺陷
三。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基于教育心理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也是他为初等教育改革所做的开创性实践的结晶)
1.基本思想: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简化方法)
2.原因:
(1)儿童天赋能力和自然力量的发展都有其自然的顺序,这个顺序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简单到复杂。只有从要素教育开始的教育过程才是最适合自然法则和心理发展规律的
(2)为使广大劳动人民都受到更加简便有效的教育
“要素教育”,有助于促进初等教育的普及,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3.主旨:追求各种才能的均衡,要求人的所有基本能力都充分发展
(1)要求初等学校为每个人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的发展
(2)要求在德育、智育、体育的每个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
(一)德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极为重要的方面)
1.基本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发自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
2. “道德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
服从&爱、感激&信任→萌发良心→萌发权利和义务感
爱母亲爱双亲→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人类→爱上帝(最高德行要求)
3.道德的任务:遵循道德发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德行
4.德育任务的实现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爱和威严结合)
(2)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的练习(不崇尚空谈、也不能求助于体罚)
(3)德育和智育相联系(通过智育授给儿童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对道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评价
①强调家庭与学校教师要重视儿童德行的培养,要以爱心去关注和教育儿童,要重视说理和道德行为实践等见解,都是很有意义的
②将人的道德力量视为天赋的,并把德行归结为所谓爱全人类和对上帝的信仰与敬爱,这反映了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二)智育(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智育发展的教育)
***智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着力“帮助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自然发展,以便有意识的占有人类几千年获得的东西。”
***“培养智力和技能需要有适合人类本性的、符合心理学规律的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
1.教学应该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开始,使教学过程心理化
(1)清晰概念的获得
a 对象有多少?哪几种? 数
b 外貌、形状、轮廓? → 形 → 三种能力
c 名称? 词
(2)教学的基本要素:数目、形状、语言
(3)初等学校智育:计算教学、测量教学、语言教学
2.要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要素&主张扩大初等学校教学课程)
一切课程的编制和教学内容都要以各自的要素为核心(阅读、书写、算术、初步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地理、历史、自然等)
3.才能&活动相联系,每种能力的发展都来自专门的活动和训练
智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思考:教学中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思维练习(形式主义倾向)
(三)体育
从儿童的本性出发,认为不仅要发展儿童的道德和智慧,还要发展儿童的身体力量
认为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教育不仅要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还应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基础就蕴涵在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之中
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发展
1.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围绕与摆动
2.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
体育最简单的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
3.基本的四肢操练同基本的感觉训练协调,同机械思维训练协调,从而使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
4.体育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
裴斯泰洛齐(2)
四。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现代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一)语言教学(词的学习是语言教学的最基本要素,语音又是词的最简单要素)
1.发音教学(语言器官的训练)a 听音→发音(元音→辅音)→字母、音节、单词b “拼读课本”&“拼读板”
2.单词教学(名称教学)a 教儿童学习周围环境最重要的事物、历史、地理、人们的职业
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单词,即名称
b 编制名称一览表
c 为语文教学作准备
3.语言教学 a 语言是大自然作为一个整体作用于人类所产生的一切感觉印象的反馈,是
引导人类从紊乱的感觉印象达到清晰概念的手段
b 语言教学就是要教儿童把名称和事物联系起来,认识事物的各种特性,特别是它们的数和形,以及各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学会清晰的表述它,从而既发展了儿童的语言及认识能力,又使他们获得了各种知识
c 语言教学的练习形式:列出某种事物的名称→描写它的显著特征
列出某种事物的显著特征→指出所属事物的名称
***评价
①在语言教学中强调从简到繁地进行练习,有其合理性
②但在实际运用中,常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而未能引导儿童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些联系有显得机械和单调
(二)算术教学
“算术应被看成最直接达到教学目的——清晰概念的手段,是一切手段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对这门学科的教学应特别仔细,特别讲究技巧。”
1.数目最简单的要素:数字“1”
算术能力的要素:计数
2.算术教学程序
(1)通过具体实物或直观教具如小木棒、小石子、小豆子,使儿童产生“1”这个数字的概念
(2)“1”的概念→“和”运算→整数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加→乘→除→减)
3. “分数表” →“算术箱”
(三)测量教学(形状教学)
1.目的:发展儿童对事物形状的认识能力
2.各种形状的最简单要素:直线
3.测量教学
(1)通过直观教学观察直线→认识角→学习四边形、三角形、各种多边形→曲线、圆形、椭圆形
(2)观察几何线条和图形→测量→绘图(发展观测能力)
4.绘画和写字也是促进儿童对形状的认识和测量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地理教学
1.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即从直接观察儿童所熟悉的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始
→熟悉学校园地和本村的地理情况
→本县、本省、本国
→全世界地理
2.先观察用黏土塑造成的有关地理模型→使用地图
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
(1)初步实验
a 儿童在田地劳动,或在手工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防纱织布;男孩从事园艺、女孩烹调、缝纫
b 学习读、写、算等初步文化知识
(2)设想
a 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实现生活自给,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
b 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裴认为这是帮助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贫民子弟提高劳动能力、学会谋生本能、改善生活状况的最好途径
(3)性质: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
教学与劳动间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2.斯坦兹孤儿院时期
(1)实验
a 孩子每天早晨2小时(6-8)下午小时(4-8)学习功课
b 其余时间参加一定的劳动:生产劳动的内容转向工场手工劳动
(2)特点
a 明确的把学习与手工劳动,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作为办斯坦兹孤儿院的实验内容之一
(意味着更有意识的将教劳结合视为探讨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b 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
c “学习和手工劳动能够结合之前,二者必须分别打好基础”:重视学习基础性文化知识 掌握基本的手工劳动技能
(*试图找到学习和手工劳动间的结合点)
d 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时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不仅把劳动与学习相结合视为帮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改变贫困状况的手段,而且将其和体育、智育、德育联系,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3.评价
(1)主要反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
(2)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
(3)由于时代限制,未能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更未能作出全面的历史分析
(4)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并在理论认识上加以发展,在教育史上作出重要贡献
六。评价、影响、意义
1.裴斯泰洛齐毕生奉献于教育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在有选择的汲取卢梭、巴西多、康德等人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2.其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性和革新性,显然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自身的规律,是他对教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3.裴的教育实践和国民教育理论,对欧美各国的教育曾产生很重大的影响
19世纪初,不仅在欧洲一些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齐式”学校,甚至一时形成一种“裴斯泰洛齐”运动
19世纪中期,在美国,学习和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也一度蔚然成风
19世纪上半期的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深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e.g.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贺拉斯·曼,又都这样或那样的发展了他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3)
相关概念:
裴斯泰洛齐(1746—1827)
1.瑞士教育家
2.新庄“贫儿之家”、斯坦兹孤儿院、布格多夫学院、伊佛东学院
3.主要教育思想
①提出通过教育消除贫穷、改良社会,发展每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他们获得自由与自立。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每个人的内在力量,发挥其才能,使之成为能自立于社会的自由和善良的人。
②认为天赋的内在能力的良好发展应是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是“头、脑、手”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是道德的、智力的]、身体的能力的一体化发展,其道德力量处于领先地位。
③批评当时瑞士教育落后于时代需要,提出教育民主化的要求。
④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
⑤教学原则:直观性(使教学符合儿童感知知识的发展过程,即由混乱到确切,确切到清晰、清晰到透彻)
连续性和循序渐进性
自发性和自我能动性
⑥要素教育理论
⑦提出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视劳动为促进德、智、体各种能力和谐发展的最好方法。
教育心理学化
1.夸美纽斯(捷克)、洛克(英)于17世纪提出对儿童进行教育要适合其年龄特点
2. 19世纪,佩斯泰洛齐更明确提出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
赫尔巴特(德)亦论述教育中应用心理学的问题
*有力的促进了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3.乌申斯基(俄)《认识教育的对象》
卡普捷列夫(俄)《乡村小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
詹姆斯(美)《给教师谈心理学》
汤原元一(日)《教育心理学》
***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独立分支奠定理论基础
4. 1903年,桑代克(美)《教育心理学大纲》,对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进行论述。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实验科学,建立起一套体系,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和谐发展
1.指人的各种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2.最早出现于希腊语,表示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
3.(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认为人有植物、动物、理性三种灵魂,相应的有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教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这三个方面,使体、德、智得到和谐发展。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人性论出发,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继承亚里士多德的理想,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但这种思想已经注入新兴资产阶级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上,在多才多艺和学识广博上多方面的发展要求。为此在体育、德育、智育上都增加了新的内容,并采用激发人心灵的教育方法。
(3)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发展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e.g.卢梭要求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自然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要求所有人得到必要的教育,应依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卢梭和裴斯泰洛齐都强调让儿童学习手工业和农业劳动。
(4)18、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此基础上继续进一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全面发展教育。
(5)在现代,许多教育家提到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
和谐教育实验
1.一种教育实验。目的在于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优化组合,获得整体效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2.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雅典教育,通过体、德、智、美诸育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善且美”的人。
3.以后历代进步教育家都主张实施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4.苏霍姆林斯基把它理解为人的认识和理解世界与自我表现,两种活动职能配合起来的教育。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
形式教育
1.亦称“形式训练”、“形式陶冶”、“心智训练”、“心智陶冶”。认为普通教育应该以训练官能、发展能力为主要任务,并据此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与“实质教育”相对。
2.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17世纪,他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心灵是由各种官能构成的,它们通过一定的材料分别加以训练后得以增强,并能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传授知识的价值不在其实用,而在训练的作用。通过学习实现某一种官能的训练,其效果可以无条件地迁移,使其他官能也有所发展。在教学上导致偏重活动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倾向,认为学习一个科目,其内容是否符合实际需要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看它在官能训练方面的价值。
3.将数学、古典语言作为训练心灵的最好学科。
实质教育
1.亦称“实质训练”、“实质陶冶”。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并据此设置课程、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与“形式教育”相对。
2. 18世纪以来,由于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仅强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不重视授以有用知识的形式教育被认为不能适应客观的需要。欧洲开始出现教授自然科学的学校。19世纪斯宾塞(英)发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开始形成实质教育派理论。
3.该派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其心理学基础。认为人的心灵出生时一无所有,建设它的各种原料是作为经验产物的各种观念。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提示反映外界事物的内容,以产生观念,充实心灵。
4.因此应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其实用价值,而不应强调它们的思维训练作用。并认为凡在指导行为方面最有价值的知识,必有一种心理训练的作用。认为教育的效果就表现于学生掌握实用科学知识的数量,及其能否为将来从事工商业活动做好准备。
史密斯 — 休斯法案: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职业教育提案。主要内容有①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个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农、工、商、家政)②联邦政府要与州合作,提供职业教育师资训练,同时对职业教育师资训练机构提供补助③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传统中学改革成为兼具升学和就业职能的综合中学。
该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使得普通教育开始由传统的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现实的联系,加强了普通教育的实用因素。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防教育法》:美国1958年颁布的一项教育法令。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极为高涨。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该法案共10章,主要内容是: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所谓“新三艺”)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 、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法案冠以“国防”二字足以说明美国当局对这次改革十分重视,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案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基佐法案:法国于1833年颁布的有关发展初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法令。1831年库森赴德考察教育后,在考察报告中建议制定,以时任教育部长基佐的名字命名。规定每乡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一主要城镇设立一所高等小学,每郡设一所师范学校,以培养初等小学师资。地方有权征收特别税款作为教育经费,地方设立小学教育检定委员会,受中央政府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教师资格标准的确立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基佐法案的颁布,使得初等学校网有了较大的发展,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也比以前丰富多了。为当时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对发展初等教育有积极而显著的影响。
法卢法案:法国1850年通过的教育法案。该法案的颁布加强了教会在教育领域的势力,把学校管理权拱手让于教会。承认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具有同等地位,为私人办学创造了方便的条件,从而促进初等学校在数量上的大发展。
费里法案:法国于1881年和1882年先后两次由教育部长费里主持颁布的在法国历史上实施最久的教育法令。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并将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予以具体化。规定义务教育年龄(6—13岁)、公立幼儿园及初等教育免费、改宗教课为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费里法案》促使法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法国初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阿斯蒂埃法(阿斯杰法):1919年法国通过的职业技术教育法案。规定:①国家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②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③18岁以下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④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包括补充初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作为职业基础的各门学科、获得劳动技能的劳动实习。该法案的颁布使得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在法国历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
郎之万 — 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年以郎之万为主席的法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向议会提出的一项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批评了法国教育的弊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和制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这个方案不仅成了战后初期教育改革的依据,而且在整个法国教育史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方案提出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①社会公正原则。教育机会均等。②社会上一切工作价值平等、任何学科价值平等③人人都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④普通教育是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应成为传播普通文化的中心⑤各级教育实行免费⑥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该教育改革方案并未付诸实施,但在它的影响下,法国开始大力扩充初等教育,同时把较好的初等学校升格为中学,极大的促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富尔法案:1968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生“五月风暴”运动的直接触动下颁布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该法案的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
哈比改革: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的有关教育改革的方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主要内容有:①学校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②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③要求在普通中学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福斯特法案: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主要内容:(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12岁学生实行强迫初等教育(4)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限制学费(每周不超过9便士)(5)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巴尔福教育法》: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巴尔福教育法》(balfour act),是有关建立公里中等教育制度的法令。主要内容:(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2)地方教育当局设教育委员会(3)学校分地方公立和教会学校两种,教会学校得到一定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控制(4)教会学校保留任免教师权力。1902年教育法案建立了公立中等教育制度,郡议会和郡市议会统一管理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育管理上的混乱现象。但未改变双轨教育制度。
《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制定的新的初等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认得全国公共教育制度”。主要内容:(1)加强地方教育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开设幼儿学校(2—5岁);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免费;禁止不满12岁的儿童做童工(3)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14—16岁)
《哈多报告》:1926 — 1933年以哈多为主席的教育调查委员会,在对英国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之后先后三次提出的《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6年报告。主要内容:(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8—11岁 初级小学)(2)11岁后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3)11岁选择性考试。哈多报告对英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中等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的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主张。(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和现代中学)
《巴特勒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英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的战后教育改革法案。基本内容: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教育部和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中等教育根据11+考试结果,按成绩、能力、性向进入文法、技术、现代中学)(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4)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要求。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法案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教育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堡协定: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教育部长在汉堡签定了实行统一的学校制度的协定(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是联邦德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适应现代工业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也是联邦德国为使自己的教育事业与其他欧美列强的教育在同等水平上发展而采取的改革步骤。规定: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全日制学校的教育。所有儿童接受了基础学校的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的中学,即主要学校(3-4年)、实科学校(4年)、完全中学(7年)。进入三年制主要学校的儿童就达到了9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年限。汉堡协定关于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定发展。
美国二战前中等教育目标(1918年):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
(1938年):自我实现、人际关系、经济效能、公民责任
“八年研究”1933 — 1941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的“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制定的一项为期八年的研究计划,是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实验的特点是:①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具有代表性 ②主要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③实验学校有极大的自主性
实验涉及问题:①教育目的②教育管理③课程、方法的选择和安排④评估
八年研究通过美国中等教育与大学关系的实验,揭示了人才培养领域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
初级学院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是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新运动。它所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有力的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毕业后可以就业或直接转入四年制大学三年级学习。课程多样、灵活,是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学费、学生走读,且无年龄限制。
美国的初级学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层次。二战后,影响到其他国家,有力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17年史密斯 — 休斯法案
二战后《国防教育法》
1958年
加强“新三艺”教学、职业教育、“天才教育”,增拨教育经费
有利于美国教育发展、教育质量提高、培养科技人才
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返回基础(back to basics)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1)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扩大了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和终身教育有些重叠,但更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2)“返回基础”是美国70年代教育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是7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流。主要针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而言的。要求小学阶段加强阅读、写作、算术教学,集中精力于这些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上。中学阶段加强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不让学生有任何自由的活动。严格考试、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实质是美国的一种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他否定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但过分赞赏和重振传统教育,遭到指责,80年代逐渐消沉。
英国
公学(始于17、18世纪):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收费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育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导生制(贝尔 — 兰开斯特制):是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一种互教制度,又称贝尔 — 兰开斯特制,19世纪前半期盛行与英国。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任导生,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数量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
盛行英国30余年,并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
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福斯特法案:1870年《初等教育法》,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
(1)新大学运动: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揭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不进行宗教教学,重视自然科学学科,与传统大学迥然不同。1836年与英王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19世纪下半叶,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许多城市学院纷纷成立。这些学院都是民办的,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城市学院的兴起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传统,科学进入高等教育,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
(2)大学推广运动:the university extension movement
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50年代以后的大学推广运动中起关键作用。到19世纪末大学推广运动影响广泛。大学推广运动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巴尔福教育法》: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巴尔福教育法》(balfour act),是有关建立公里中等教育制度的法令。
《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制定的新的初等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认得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哈多报告》:1926 — 1933年以哈多为主席的教育调查委员会,在对英国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之后先后三次提出的《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6年报告。
《斯宾斯报告》:1938年,以改革中等教育为中心,为适应战后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中等教育三轨:文法中学、现代中学、技术中学
《巴特勒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英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的战后教育改革法案。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泛爱学校:18世纪后期,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创始于1774年巴西多在汉堡开办的“泛爱学校”。在这种学校中,巴西多按照卢梭的自然教育的主张,将儿童作为儿童看待,注重儿童的游戏、玩耍和学习手工技艺,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注重直观,学习内容广泛。在巴西多的宣传鼓动下,德国逐渐形成“泛爱学校”运动。
洪堡: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19世纪初担任普鲁士教育厅长期间,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德国的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对初等学校进行改革。按裴斯泰洛齐的办学方法,把语文、数学、测量 列为主课,增设历史、地理、自然常识课,减少宗教课程,采用直观教学,废除体罚。培训、提高小学师资。
其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改进文科中学。(1)在中学教学计划中,削弱古典学科内容,把拉丁文、希腊文、德语和数学作为基础课,增加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的教学,扩大了教学内容,使古典文科中学比较接近于生活实际。(2)整顿中学教师队伍,要求教师通过学术考试,并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
最后,支持费希特关于在柏林地区开办新型大学的建议,全力筹办柏林大学。亲自制定办学原则,挑选教授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柏林大学提倡独立性、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了德国现代新型大学的楷模,并对英、法、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德国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809年,时任德国教育部长的洪堡建议创立于柏林。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倡独立性、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了德国现代新型大学的楷模,并对英、法、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汉堡协定: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教育部长在汉堡签定了实行统一的学校制度的协定(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是联邦德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适应现代工业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也是联邦德国为使自己的教育事业与其他欧美列强的教育在同等水平上发展而采取的改革步骤。
规定: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全日制学校的教育。所有儿童接受了基础学校的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的中学,即主要学校(3-4年)、实科学校(4年)、完全中学(7年)。进入三年制主要学校的儿童就达到了9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年限。
汉堡协定关于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定发展。
法国
大学校:法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亦称高等专门学校。其作用和影响、地位和声誉都比大学高。
特点:规模小、师资和设备条件好,学生入学竞争激烈、在校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考试频繁,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
与大学的主要区别:
(1)大学统属于法国教育部;大学校分别隶属于政府各部
(2)大学只凭中学毕业会考证书入学;大学校需经过竞争性考试,录取成绩优秀者
(3)大学校设有自己的预备班(附设于名牌国立中学中),要求苛刻,淘汰率极高。
基佐法案:法国于1833年颁布的有关发展初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法令。
法卢法案:法国1850年通过的教育法案。该法案的颁布加强了教会在教育领域的势力,把学校管理权拱手让于教会。承认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具有同等地位,为私人办学创造了方便的条件,从而促进初等学校在数量上的大发展。
费里法案:法国于1881年和1882年先后两次由教育部长费里主持颁布的在法国历史上实施最久的教育法令。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并将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予以具体化。
阿斯蒂埃法:1919年法国通过的职业技术教育法案。
郎之万 — 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年以郎之万为主席的法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向议会提出的一项教育改革方案。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影响英国及欧洲其他各国。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代表人物有雷迪、利茨、德可乐利等。新教育运动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对20世纪欧美国家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更多外国教育学史精要笔记(第二部分)内容请咨询勤思考研在线老师!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门学科,勤思考研特地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您提供梳理和分析,旨在帮助大家更快的提高成绩。
一、填写备考成功率测试表:收到您的基本情况表后,我们的老师会尽快根据你的情况,为你大致规划学习进度和解决基本问题。专业辅导老师会通过加你的qq号或者电话回访的形式,给你解答,因此请务必认真填写测试问题和联系方式。考研复习规划答疑申请表>>
二、各种联系我: 免费资料:勤思亲情大馈赠各位考研学子
三、针对性进行补习:考研备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专业上、时间上投入一定的精力。对于时间紧、基础差,自制力差以及一些基础较扎实,但是却二战三战的同学,经过辅导的同学通过率远远超过未辅导的同学,如果你想通过有保证一些,可了解 教育学考研辅导班>>>
上一篇: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下一篇:外国教育史精要笔记(第一部分)
其他同学还关注:
声明:凡注明“来源:勤思考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勤思考研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勤思考研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刊发仅供参考之用,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言论或立场。
(责任编辑:guolaoshi )
本文关键词:教育学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12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