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博士论文 >

高三政治教学网首页_:高三政治教学网

发布时间:2016-11-18 20:38

  本文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三政治教学网

篇一:高三政治教学设计

高三政治教学设计

篇二: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学案

专题一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知识网络

二、考点梳理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最大特点: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3)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①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②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的主体广泛性。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

注意:从坚持民主职能和坚持专政职能两方面理解人民民主专政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2)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注意: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是霸权主义的体现。

【提醒】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注意:①公民政治权利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选举人大代表和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如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及选举班干部不是政治权利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是社会生活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对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主要内定: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③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都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注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是立法上的平等,也不是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上的绝对平均主义。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一切特权。

(三)、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及选举方式

(1)我国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3)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

【提醒】当前我国直接选举的范围包括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居民委员会及农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间接选举适用于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选举。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间接方式: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2)直接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主要有: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意义。(从决策者的角度看)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4.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1)村民自治。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2)居民自治。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3)意义: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注意: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从性质上说,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一级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民主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于每个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2)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主要有: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新方法。

(1)公民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3)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三、典例精讲

例1 (2009年广东)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这表明我国民主具有()

A.广泛性B.真实性C.绝对性D.渐进性

例2 (2009年江苏)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督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B.舆论监督制度 C.社会听证制度 D.信访举报制度

例3 (2009年天津)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选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纠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贴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选方案的完善体现了( )

A.民主监督,有序参与 B.民主实践,亲力亲为

C.民主管理,建言献策 D.民主决策,科学规划

例4 (2009年海南) 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2.53亿,网站数共有191.9万个.25岁以下网民占到51%,30岁以下占到70%左右.年轻人成为网民的主体,他们乐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舆情成为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

200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客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并表示,“网友们在网上发给我的一些帖子,我会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民应当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解析】本题以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为背景,考查考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做”,解答时既要运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公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什么”(也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也要说明公民利用互联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守的规则(也就是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参与答案】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利用网络参与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促进依法治国;利用网络方式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抵制网上违法现象。

四、长效热点

1.国庆阅兵展雄姿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的方式欢庆新中国成立60华诞。胡锦涛同志检阅受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总结新中国60年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展望伟大祖国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豪情。此前,4月20日至23日,在青岛市及其附近海域举行多国海军活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11月6日至11日,举行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60周年活动。

考点链接: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欢庆建国60周年,正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庆祝自己的节日。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

力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国60周年阅兵式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人民利益。

创新演练

1.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3枚金币面值分别是10000元、2000元、100元,2枚银币面值分别是300元、10元。该金银纪念币()

A.是能充当流通手段的法定货币B.不能进入市场行使流通手段的职能

C.仅仅是国家发行的一种纪念品D.其面值和购买力均是由国家决定的

2.某旅行社推出的杭州一北京双飞五日游,九月份的报价是2100元/人,但到了国庆节期间上调到2450元/人,出现这种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该旅游品种的()

A.价值量变大 B.需求量增加C.供应量减少D.政策性调控

3.为保证北京国庆大阅兵等各项庆典活动顺利进行,在国庆节前后,北京市公安部门对进京车辆、人员和物品逐一检查;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交通部门对长安街进行了大整修。这些举措体现了北京市政府在切实履行( )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六十载奋斗创业,一甲子春华秋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迎来了六十华诞.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欢庆这一盛大节日.假若你以这一新闻资料为背景写一篇时政小论文,应该选用的一组关键字为( )

A.打击敌对势力 维护国家主权 寻求战略

:高三政治教学网

盟友

B.国家实力增强 炫耀军事力量 促进世界和平

C.增强国家力量 主导世界格局 展示大国形象

D.综合国力提升 国际地位提高 国际影响扩大

5.2009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口号》并通过媒体公开发布,口号50条。内部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其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口号》第12条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此口号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的意识决定社会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和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6.从开国大典上的“万国牌”“骡马队”,到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中的“国字号”新武器、新装备,一条阅兵路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一条阅兵路同时也反映了( )

①向多极化发展的国际政治格局②我国能实行强有力的人民民主专政③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④我国不断提高的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中宣部开展“双百”人物评选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主要体现了( )

A.政府切实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B.党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C.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中国共产党切实加强思想领导

篇三:高三政治教学及复习备考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三政治教学及复习备考需要解决的问题 编者按:受登封市教体局邀请,河南省基础教研室部分高考学科教研员于2012年3月、4月分批到登封市开展“送教农村”活动,就高中教材必修、选修模块内容广度与深度的把握及重点难点章节处理,新课程实施中有效教学策略及高中复习备考等问题,作专题报告。登封市教体局对此高度重视,提前征集了教师教学中的难以把握的问题,作为备课参考。本人觉得以下这些问题是广大高中政治教师高度关注的共性问题,很有集体合作探究的价值,因此,也在省高中教研中心政治学科中心组范围内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了答案征集(一种笔谈式的网络教研尝试),名师们各抒己见,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着实践智慧与思辨锋芒,值得大家分享、品味。

一、新课程高考政治学科已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要求学生具备四种能力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四是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1:怎样培养学生这四种能力?

郑州回中高级教师聂翔:关键在于区分学生类型,不同学生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应以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基础不好的学生应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主要是背诵记忆。(如有必要可送上部分实际例题)

三门峡一高特级教师高宏群:这四种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解答主观题的具体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侧重审题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侧重解题能力中的三个层次: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要培养上述能力,首先要把基础知识学习扎实;其次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注重主观题的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

焦作市教研室副主任、高级教师翟旭贵:目前,除了高三教师关注四种能力外,高一高二教师根本不关注四种能力,甚至一些学校、一些高三政治教师也不关注四种能力。这是一种弊端或者说我们的备考、我们的教学根本是无的放矢。 四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放在高三一年中,也不能仅仅通过做题训练来提升。应该把四种能力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种评价标准;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一种标准;作为教师优质课评选的一种标准。四种能力实际上新课程常规教学的一种常规要求,教师只要真正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组织教学,长期坚持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常规教学中来培养。

河师大附中教研组长郭亚洲:首先,这四种能力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它们没有严格的区分,只是对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层次和环节不同。从高考主观题的设问来看,可以说高考的出题大致可以分为“三部曲”,

即呈现问题(告诉我们有什么)——分析问题(主要分析为什么)——解决问题(共同寻找怎么做)。而这所有的问题最终是要和我们所学习的四门学科知识相链接。因此,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高考所有的材料无论内容和形式多么新颖,其实,材料本身就已经决定了答案。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是否有这种看完材料就能“一针见血”地发现材料指向的知识的能力和敏感性,说到底就是是否能够发现出题人的命题意图。

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绝对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达成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认清高二教学和高三教学的关系。很多教师总是以为高二教学主要是把两本教材处理完,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教材的知识,而应考的能力是在高三培养的。这种思想恰恰是弄反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时间培养的过程,而知识的记忆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和完成的。因此,在高二教学的过程中,因为任务不是特别重,时间相对比较充足,这就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为高三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认清课堂教学和高考应考之间的关系。有些老师可能觉得平时的课堂教学更强调书本知识的树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高考应考的能力是通过试题的训练来完成的。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持续性的在课堂上得到激发。因此,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该具有针对性、具有时效性,同时要结合教学案例进行精心设问,让案例变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这样即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认清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的关系。我们老师们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好学生绝对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所以,我们要认清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引导者,学生的角色是什么——主体。请老师们注意一个词:教师是引导而非主导。这意味着老师不能再是课堂的主宰者,那该是谁呢,当然只有学生。老师们,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教室这个地盘是谁的,谁的地盘谁做主呢?不容质疑,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地盘老师在做主。所以,当上课铃响起的时候,我们带着精心准备好的教案走进了我们的帝国,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我们的讲演。但是当我们发现我们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时候,当我们发现讲与不讲一个样、讲多讲少一个样、讲深讲浅一个样、

讲对讲错一个样的时候,我们会难以抑制地破口大骂:真是对牛弹琴。但是,老师们,对牛弹琴难道是牛的错吗?是谁在对牛弹琴。如果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就不会再想不开了。所以,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要敢于“放弃”,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地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充分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话,学生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驻马店市一高高级教师吴富安:我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四种能力的高考题当例题,和学生一起讨论要求、书本知识运用、学生失分点;第二步:模仿练、跟踪练。这里的难点是跟踪练的题是自己原创的。

问题2: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最难,总答不到点子上,怎么办? 郑州回中高级教师聂翔:论证探讨问题最难。描述阐释事物主要是找准描述的对象和角度,其实并不难。如何拿到点子上,主要是把知识体系化、网络化。(可以用实例说明)

三门峡一高特级教师高宏群:要探索出不同试题的解题方法;要审清题意,从多个角度回答;要适当记忆一些典型试题。

焦作市教研室副主任、高级教师翟旭贵: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也做不到,除了多练习、多总结,别无他法。

郑州市十一中高级教师王德长: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在这一能力上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信息采集不全,相关要素缺失;对一些重要细节关注不够,不能指出变化的趋势和特点;有纵向比较,没有横向的比较;有现象的比较,没有本质的提升。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材料是高考有效答题的前提,高考命题者的匠心独运体现在试题材料的设置上,许多试题的答案直接源于材料。阅读材料培养应该贯穿复习

过程的始终。用语文的方法阅读材料找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层层意;用哲学的思维分析材料找出逻辑结构、思想方法、本质意义;用政治理论的观点思辨材料找出教材知识、综合提炼、合理性分析。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该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该以主干知识为核心,建构知识网络;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以问题情境为依托,构建考点模块。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达到这一能力要求:一要熟练掌握教材,特别是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本质内涵;二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描述和阐释生活现象,并能把握生活的本质;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第一,重视基础主干知识,做到深刻理解,建立联系,灵活运用;第二,能够把情境上升到基本概念好基本观点层面;第三,答题要有理论支撑;第四,要重视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主动关注,全面深刻认识其本质,不但“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第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该能力中的辩证分析能力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训练。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的重点在探究,这是新课程高考的鲜明特点,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让学生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抽象与概括、类比、比较与分类,发散与收敛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基本的推理形式。第二,重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创新性思维。第三,加强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努力做到“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在这一方面具体说就是学科原理表述一定会科学准确无误;论证过程要做到序列化、要点化,段落化,语言简练、准确、全面地表达观点;论证问题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邓州市教研员、高级教师康全召: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诀窍也是有的,那就是把握好因果关系。可先粗读材料,再结合设问进行深度思考,问啥答啥,以合理为界限,不需要严格遵循教材之表述语言。

洛阳二实验副校长、特级教师王东:(这个问题,我理解不太深,所以给您找了个内容供参考)在获取和正确解读了试题信息、调动和运用了已有知识,并且把问题与知识之间的真实联系建立起来之后,就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有效得分的必要手段,体现在考试中,主要是指运用恰当的术语、缜密的逻辑、合理的形式、创新的思维组织答案的过程。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回答“有什么”或“是什么”的能力。描述事物就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描述事物的能力主

要表现在观察是否细致、全面,表达是否准确、简洁;阐释事物就是对事物的分析和解释,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显示着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外部表现与内在本质,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进行叙述或表述。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着眼点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够使用政治学科术语来正确表述政治现象,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具体地说有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观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使之意义完整。

【描述技巧】

(1)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由浅入深的过程。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表象作浅层次的说明。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是正确描述事物的前提。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描述,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用比较的方法、类比的方法进行描述,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采用合理的表述形式,都是描述事物必须注意的问题。

(2)政治学科中描述的对象是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现象,要求考生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以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条件,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规范使用学科术语,力求准确、全面、简洁、实用,不能模棱两可、不能似是而非,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对事物的性质、地位、条件、影响以及时空特点加以全方位地描述和阐释。

【阐释技巧】

(1)阐释事物就是在对事物外部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从整体上、本质上认识事物,揭示问题。这是一个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文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181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2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