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论文_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7篇)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7篇)
2014-03-07 18:26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有人参与
(一)
一、转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想要在马克思大众化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只有领导者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重要性,才能在根本上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最大的助力。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带能把思想政治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将其作为实事、大事来抓,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自身行为向广大教职传达马克思主义思想共识,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校内每一个部门,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另外,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学校还应制定相应工作机制,例如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发思想政治教师可以更积极的投入到教育过程中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杜绝出现以学术、经济论高低的现象,将所有教师放在同一水平上,在学校范围内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同时,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对思想政治教师参与研究提供全方面保障,使其可以心无旁骛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工作质量,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社会形势还是学生思想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要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术性、理论性以及逻辑性比较强,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来讲,学生很快就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来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选择适合学生口味的方法教学。例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教师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现状进行结合,提出几个学生比较熟悉和具有探讨意义的论点“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点的提出都与我国社会建设与改革的重大问题,可以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大道理、深理论的教学方式,应该选择学生比较熟知的表达方式,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将高高在上的理论知识变得平易近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
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条件,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比较高,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首先,教师应该不断进行学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断提升自身准也水平。其次,马克思主义主旨是解放全人类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因此教师还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充满自信的向学生传达马克思主义,进而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要求教师要不断开阔眼界,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以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意识影响学生,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进而与其产生共鸣,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结束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产生动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师资上面进行改革,创新传统教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
作者:黄良 单位:内蒙古大学
(二)
一、高校档案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爱国爱校教育的功能
在高校档案中的文献、声像与实物资料中,记述了学校艰难的创业发展历程,表现了学校形成的光荣传统。许多历史悠久的高校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事情,那时候国家战乱,生活艰苦,先辈教师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苦心孤诣、艰难前行。如西南联大,成立于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短暂的一生。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百位院士,生动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先辈教师们不屈不挠的爱国奋斗精神。这些珍贵的史料真实的再现了学校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记载了老一代先辈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奉献。这些鲜活的事例是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直观教材。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高校师生们的思想,开展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探索社会与人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渴望成才,有着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需要学校教师引导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校档案中,记载了许多前辈学者为实现教育兴国的理想,为培养新中国的人才,呕心沥血、努力进取、献身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他们淡泊名利、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热爱科学,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仍一心教书育人,踏踏实实搞科研,为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该利用高校档案馆(室)保存的大量历史知名人士珍贵资料的优势,把名人如何立志报国并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如何把自己宏大的理想和眼下脚踏实地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的经历用来教育青年教师和学生。激发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敬业爱生、严谨治学,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光荣职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掌握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治学之道。
(三)科研创新精神的教育功能
科研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它已成为各国抢占社会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核心。高等学校既是人才培养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其职责和使命就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高等学校作为科研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重大原创性成果和技术攻关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创新人才,更不能缺乏科研创新精神。在当前不少高校,弥漫着科研浮躁情绪,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有所缺失,一些教师忙于兼职、忙于社会事务,无暇潜心科研,而又想评职称、获奖励、升任职务、取得导师资格等,就只能粗制滥造,甚至不惜违背学术道德。而一些学生为了毕业而写论文,东拼西凑,毫无创新。这些已经成为当前不少高校科研发展的诟病。因此,倡导和培育科研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科研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记载了先辈学者在科研活动中的情况、成果、经验与教训,从自然材料到科研手段、科研过程,以及计划管理、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课题申报书与立项材料、研究成果的统计材料、科研成果的表彰与奖励文件等,这不仅反映了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也反映了高校先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对前沿科技的艰辛探索历程。这些档案材料反映了在学习和做研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多出原创性成果,还需要踏踏实实、练好研究方法的基本功,同时坚持严谨的科学作风。充分利用科研档案进行教育,能够增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责任感与自豪感,激励他们树立“板凳一坐十年冷”的严谨治学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激发创造热情,把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风气,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培养锻炼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高校档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方式与路径
高校档案作为一种具有原始记录属性的文化载体,其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其他的载体所不能取代的。但是目前在一些高校,这些丰富的档案资源还只是作为单纯的档案资源存在,并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利用。2008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并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提出:“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可以申请创设爱国教育基地。”这就要求高校档案部门要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整理与开发档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档案征集,做好分类建档工作
高校档案馆(室)在依法接收学校各职能部门归档材料的同时,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注意做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资料及相关活动档案的征集工作,努力做到档案资料真实性、典型性与生动性相统一,为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在做好校史征集、名人档案征集、教学科研奖励档案征集等常规性工作基础上,特别是要根据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结合高校校友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积极主动地从事或协助相关部门建立校友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和社团档案。
(1)校友档案。校友是学校极其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杰出校友的成长轨迹、校友对学生声誉的传播和捐赠支持等,是母校建设发展的精神资源、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高校档案馆(室)要注意收集整理杰出校友的手迹、手稿、信札、日记、声像、谱牒、自传、著作、讲义、证书等档案;征集和编辑杰出校友的学习、工作经历、奋斗历史和工作成绩;校友参加国内外重大社会、学术、比赛活动的文字材料(聘书、奖状、代表证、证书、通知等)、实物(奖品、纪念品)和照片资料等;以及校友与国家、省市领导人、社会知名人士合影的照片及得到的文稿、题词、批示、手迹、录音带、录像带、记录、文章及刊有相关报道的出版物等;还有他们对母校的怀念感恩之情、激励学弟学妹的寄语及对母校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整理校友档案,揭示校友成长的足迹,对大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传统学生档案的有益补充,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思想道德情况,是综合评价学生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也是社会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是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守信意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应侧重于行为操守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学生承诺书、学习成绩、品行说明、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
(3)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多是独生子女,身处一个全新的环境,有些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适应能力比较差等,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造成人际关系恐惧、焦虑和抑郁等症状。高校除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外,还应该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形成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档可采用谈话法、观察法、问卷法、心理测评以及制作症状自评等方法,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性格、气质、亲友关系、自我认识、人际协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4)社团档案。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补充。建立社团档案,不仅对社团活动的开展、评估及有效引导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实际。社团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团组织的建立、历史沿革、校园活动开展以及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态等。
2.深入挖掘馆藏内容,研制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产品
高校档案人员要研究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档案知识需求,深入挖掘馆藏内容,从馆藏的纸质、图片、实物和音像档案中,筛选、提炼出能够使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认同和受到启迪的信息资料,以推进档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高校档案馆(室)可根据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需求,加强专业方法和现代技术的采用,对档案馆(室)藏的单一的、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开发,根据不同的需要研制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产品。例如,编写学校发展史、专业发展史、学科与专业发展史的书籍;编辑出版画册、声像资料、纪念品、明信片;建立数据库、图片库、实物展示室等。通过这些产品的传播达到文化流通与思想培育的目的。
(二)举办各种专题宣传教育展览
为了挖掘馆藏文化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档案馆(室)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与开设思想政治公共课的系部、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联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宣传教育展览,开展档案文化专题活动。如建党纪念日来临之际,举办“优秀党员事迹展”,介绍优秀师生党员的先进事迹、心路历程。在校庆之际,举办“知名校友图片与事迹展”。展示杰出校友在各领域的突出成就、先进事迹,能褒扬校友为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彰显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雄厚的办学实力,塑造学校品牌,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教师节来临之际,可以举办“教授风采展”。宣传学校的专家教授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突出成就、先进事迹,展现他们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潜心科研、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举办“科研校史”展。联合教学院系和科研部门,开展科研专题活动。通过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科研成果汇报展、科研成果应用展等活动,大力倡导师生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学习致用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建设和运行高校档案网站
高校档案是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在信息网络社会,构建档案信息化,建立和运行网络化的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档案工作的基本趋势。学者普遍认为:“大学档案馆网站首先要结合本校科研、教学、行政工作开发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馆(室)网站,除了学籍查询系统、档案论文数据库、校史信息、馆藏特色、特殊档案展览等之外,还应建立网上校史陈列馆,设立在线展览、专题文献、史海钩沉、老照片、珍档荟萃等栏目,并将一些音频、视频档案文化放在网上,使档案文化在网络传播上多样化。网站应根据馆藏档案制作出融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的网页,方便师生查阅浏览。同时,还应该利用档案资料制作录像片、幻灯片等声像资料供教学使用。实践证明,把真实的档案进行艺术处理,配以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立体地传达高尚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档案知识的情感和兴趣。
(四)利用好校史馆平台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校史馆(或称校史陈列馆、校史博物馆)。高校校史馆是以馆藏档案为主,辅之以向教职工、校友及社会各界征集的能反映学校发展历史、重大事件及著名人物的手稿、照片、实物等各种史料,通过整理加工,以一定的主线将其以陈列、展览等多种形式对校内外人士长期开放的场所。校史馆是高校传统教育的课堂、宣传学校的窗口、联系校友的平台、校史研究的基地、活跃校园的阵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载体。校史馆展示的档案,突出宣传了高校的历史地位和取得的育人科研成就。通过对档案的解读和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加深了解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史、自身学校的发展史和学科建设发展史,了解校歌、校徽、校风、校训等学校文化内涵,增强他们对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注,激发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主人翁责任感,激励他们把自己的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现实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自我,奉献社会。校史馆展示的一些珍贵实物档案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党政领导或知名人士的题词手迹、赠送的书画原稿、与外界交流交往中的礼品,历次校庆以及重大活动的图片、徽章、纪念品,国内外各种活动或比赛中获得的奖励证书、奖状、奖杯等。这些荣誉是对广大师生进行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发全校师生爱校情感的最好场所。高校档案馆(室)应与其它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参观组织工作和讲解培训工作。除了在新生入学时集中组织新生参观外,平时还可以安排专题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作者:首小琴 单位:广东惠州学院
(三)
一、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意义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3年6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但他们对新媒体的评判能力和自媒体运用能力不足,使得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尤为重要。主要表现为:
(一)有利于大学生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去伪存真
新媒体信息具有双层结构:一层表现为图像、色彩、声音等直观信息,另一层则表现为需要受众用心体会的信息内涵、价值取向等潜在信息。传统媒体时代,信息通过信息人的“把关”和价值提炼才得以传达给受众,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增多,海量信息涌向大学生,大学生虽然信息获取能力出色但判断能力不足,容易迷失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不辨真假。因此,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特别是提升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对于大学生获取直观信息后的潜在信息,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十分重要。
(二)有利于大学生在主动传播信息时有的放矢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不仅是海量信息的受众者,更是自媒体的传播者。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并且传播者和受众间强大的互动性能使一条普通的信息发出,就在社会中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微博、个人主页、微信、论坛等让人眼花缭乱的自媒体形式,容易让大学生在主动传播信息时不知如何选择。因此,要做到准确、有效、符合法律法规的最优传播,需要大学生们了解何种传播内容需要何种传播途径、采取何种表述形式有效表述。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特别是提升大学生使用和参与新媒体的能力、对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迫在眉睫。
(三)有利于大学生在信息互动中全面发展
首先,新媒体便利和迅速的信息获取途径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帮助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形态,通过“提问”、“求助”、“调查”、“搜索”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判断和解读,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其次,新媒体的使用为大学生思想交流提供了平台,来自不同的年龄、阶层、民族的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相互的碰撞有利于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自我的反省。再次,新媒体的使用也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机会,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的媒介群落,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二、新媒体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
传统的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不仅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信息来源的隐匿性、传播的开放性使得海量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虚假和不良的信息。大学生们价值观尚未定型,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御能力有限。但同时,好奇心和对权威信息质疑、排斥的心理又容易使他们对虚假或不良的信息产生兴趣,难以从获取的海量信息中对垃圾信息进行有效过滤,会导致大学生们失去理性思考,甚至懒于研究和思考而产生“自媒体依赖症”。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手段,将新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新媒体的使用为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平等、便利的沟通平台。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隐匿性的特征,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诉求和质疑;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用语传达给他们;师生间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创建交互式的学习,师生同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同一时间不同的空间下实现多元互动、信息交流、共同进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新媒体时代,媒体技术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沟通的主要途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可以培养他们对新媒体的使用和参与能力、对新媒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反思能力和对新媒体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从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约内化,有效实现主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环境使得当前高校的育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环境、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想。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新媒体的普及应用赋予了大学生新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刻认识新媒体信息对社会,特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方所产生的影响。既要看到新媒体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更要重视新媒体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力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二)培养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新媒体素养尚属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媒体素养处于自发状态,媒体素养水平参差不平,提升自我媒体素养十分紧迫。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升自我对新媒体的使用、创造和传播等能力,而且应掌握新媒体中有关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带头遵守网络、移动传媒行为规范。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新媒体素养,才能正确的、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以自己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塑造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赢得学生信赖,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教育工作者不再是信息传播的权威,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放弃教师身份的权威和对教育制度的依赖,把自己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通过个人的知识、个性、行为与人格魅力等内在因素使自己的权威真正地根植于自己的“内功修炼”,才能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新时代的大学生,赢得学生发自于内心的尊敬与爱戴。实际操作中,首先,教育者熟练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沟通技巧。例如利用微博、主页、微信建立主题新颖,紧跟网络风尚的自媒体平台,吸引大学生参与和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其次,教育者放低姿态,以网友、博友和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积极关注学生个人的微博、主页、说说等自媒体平台,通过点滴的关注不动声色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适当予以回应和引导,开展个性化教育;再次,依托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一批在大学生中思想先进、学习成绩优秀、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骨干分子作为“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环境中的模范作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构筑有效的网络化教育模式。
(四)建立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首先,正确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教育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材料,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教育。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利用不同新媒体技术,将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其次,融合校园新旧媒体资源,提升校园媒体综合效应。新旧校园媒体虽然对立,但不应该相互取代,如能互补形成有机整体,则教育效果将达到最大化;再次,发挥校园自媒体优势,开展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的各级部门及学生群体应建立自己的官方主页、微博、微信,第一时间传播各类信息,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在课余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把新媒体技术应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融为一体;最后,加强校园新媒体的监管,建立校园新媒体自律体系。建立校园新媒体信息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从源头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确保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向导。提升校园网络危机公关能力,积极应对各种网络突发事件,尽可能消除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设立专职网络管理员,对校园网络信息和网络危机事件进行处理,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稳定的校园网络环境。
作者:官巧燕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四)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完善以及个人情操的陶冶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有助于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所以我们必须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覆盖的功能,这一点可以有效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当中,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去填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之处。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隐性教育是一种隐蔽的教育形式,它与显性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并没有直接带有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受教育的对象能够在无压力和无意识之下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的一部分。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单纯依靠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借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和强化。
(4)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完善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一直是最为主要的目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学生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舆论、制度、环境、暗示等方面的元素来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二、目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大学生素质的完善负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发现这些问题,并且寻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一些高校的管理者不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管理过程当中,高校的领导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领导应当立足于校园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的校风、校规、学风等方面进行统一的部署,所以高校领导所作出的决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如今有一些高校的领导并没有意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对其并不是特别地重视,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新形势下,高校领导应当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
2.在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用缺失。现如今一些高校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使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化,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庸,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还是过度依赖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方面,依然套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从而不利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力度还不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足,高校当中所实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一小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拥有许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被认真地开发和利用,这也使得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
4.我国高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发比较滞后。由于现阶段一些高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特别地重视,导致我国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比较滞后,实际教育与理论之间产生脱节,许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设想变成一纸空谈。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非学术性的特征,其并不是直接的道德教学,而是要通过一些教育活动或者教育环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关联度也不高,这也造成了高校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理论不能够很好地联系到实践当中。
三、推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征,这也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被高校所忽视,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的教育潜能和作用,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1.充分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主要指的是高校的校园物质环境。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元素,所以高校校园当中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应当从构建高校校园环境入手,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校园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高校的建筑和设施应当进行设计和合理布局,要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性,要带给大学生美的感受和教育意义。高校还应当注重校园的绿化和净化工作,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还应当让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校园的建设活动当中来,让他们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他们拥有集体的荣誉感,这对学校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充分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高校的文化载体主要指的是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高校应当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高校应当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大力发展富有高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在高校当中弘扬大学精神,这样可以有效改善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以及精神面貌。要营造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学术探索中来。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使他们在活动当中受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熏陶,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创新力。高校要加大对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工作,使高校校园当中弥漫着积极、向上、文明、健康、和谐的良好风气,这也有利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个人修养的培养。
3.充分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载体。高校需要完善自身的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能够明确高校的法制观念。通过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思想和遵守文明纪律的行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保证一切工作合理有序进行的前提,这些规章制度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能够有理可循。在构建高校各项制度的过程当中要坚持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教育性的原则,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规章制度应当符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特点。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当落实到位,使各项规章制度都能够被合理地贯彻和执行。
4.充分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媒载体。高校可以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获取知识和资源,所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渠道。高校可以在网络上上传一些正面的信息,从而使大学生在上网的同时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明确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去看待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成长。
作者:徐刚 杨涛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五)
一、从名校公开课看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
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课上假设一些具体的道德情境让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在《杀人道德的侧面》这节课中,桑德尔讲了一个故事:“电车司机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手刹失灵了,在不远处有5位工人在检修,撞上去这5个人必死无疑,他又发现前方几十米处有一个岔路口,那里有1个工人在工作,当时可以选择开向岔路口,撞那一个人,从而使那5人得救。你认为,哪种方案是正确的?”桑德尔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道德疑难问题或者设计出的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呈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的道德思维能力。《公正课》的内容包括谋杀的道德侧面、道德的最高准则、什么是公平的起点、社会的需求等问题。它暗含着教育者的导向和选择,旨在引导同学们一起评判、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这种具有隐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往往会收到很好的实际效果,避免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潜意识的逆反抵触心理。
2.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不仅是向学科方向渗透,而且向社会服务和社会环境渗透。每门课程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或人格教育。美国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比如志愿者服务、慈善工作,还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行全方位渗透。课堂教学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美国大学通过开设公民科、人文科、历史科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类课程,包括伦理学、宗教、美国宪法、政治与社会制度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名校公开课中不仅人文类课程中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在自然科学中也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经典力学》《电和磁》,斯坦福的《机器人学》《人机交互研讨》,耶鲁大学的《新生有机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探索》等课程,把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公民道德培养结合起来,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和伦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探讨,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名校公开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对教学内容的启示
考察现有的国外名校公开课,我们发现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等内容,美国的每种教育都有各自的实施方式和侧重点,比如:爱国主义主要是通过历史教育来实现的,也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忠于国家、认同美国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学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目标定位立足实际、定位不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社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等,学术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分析美国名校公开课,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性鲜明,另一种是政治性比较淡化。譬如:《心灵生活》《人性》《哲学与死亡》这些课程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主要是因为设置的内容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他们的人生具有启发意义。“像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世界的爱情哲学》和《7个颠覆你思想的演讲》、哈佛大学的《幸福》、普林斯顿大学的《人性》这些有意思的题目在我们国内的课程里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些题目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就理论讲理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同时紧密联系实际。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清楚基本理论观点,而且应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说明和评述,在评述中阐明理论。要注重对当前社会思潮的评析,以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重要武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正面事例的宣讲,可适当选用一些反面教材,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认知来判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2.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侧重于显性方法,显性方法在教学方法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有利于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显性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光靠显形方法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借鉴运用隐性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善于把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由于网络公开课的盛行,网上出现“淘课族”,“淘课”者们体验到了没有功利目的、全凭兴趣的学习生活。国外名校公开课受追捧,主要原因在于渐进的和互动的授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讲课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且更喜欢和学生互动,这样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尊重他们的独特个性,以激发为主,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真正主人。名校公开课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启发式教学。南开大学的一位学生说:“我看了一些国外的网络课程,我认为这些课程对开拓思维是有一定帮助的。可以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能有和国际大师接触的机会,和国际接轨,同时对锻炼辩证思维和开拓思路很有帮助。”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的结尾语中说,“这门课程旨在唤醒你们永不停息的理性思考,探索路在何方。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通过对国外名校公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其传达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吸引人。我国的思政课堂上,教师使用了不少前沿的媒体技术,可是教学效果却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相反,逃课的人数却越来越多,原因在于很多课程只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基础性知识,仅仅将教材的内容挪到了投影的页面上,而缺乏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思维碰撞。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课程结束时学生脑海中没有激荡起任何思辩的涟漪,思想的水面依旧风平浪静。有网友说:“看了耶鲁大学的《死亡》,像是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居然还有这么有趣的哲学课!”富有幽默感和语言感染力的教授、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及良好的课堂互动是她从未想象过的。公开课上名师们的讲述内容看似随意,但实则是特意设置的教学内容和互动交流。因此,思政课要注重优化和提升教学内容,着重改革教学方法,体现大学的创新和开放精神,为学生营造一种远离标准牢笼、勇于质疑的精神氛围,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张晓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六)
一、家长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参与意识淡薄
由于受到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学历低、没文化、不懂教育,学生的教育和学习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而自己只应负责满足子女的吃、穿、用等日常生活需求就可以了;有些家长则认为子女考上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体现,子女的教育已经不再需要自己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家长们也就逐渐失去了与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意愿。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会把学校要求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看作是校方在推卸责任,是学校和教师无能的表现。
(二)参与目的模糊
一些家长即使参与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但却没有明确的目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关注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只是一味地听从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安排。如在家长会上,往往都是由学校领导、教师,或者是专家在不停地讲,从学校的发展历史、师资力量到学校的专业设置、科研成果、发展战略,动辄就是数个小时,家长只能坐在下面被动地听,而实际效果却是家长越听越迷茫。即使当学生在学校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往往也是教师让家长怎么配合,家长就怎么配合,在学校和教师面前,家长很少有机会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显得非常被动。(三)参与方式单一目前,家长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家长与学校和教师的联系沟通主要是通过家长座谈会、电话和访问学校等比较传统的渠道进行,而且频度和程度也是比较低的,远远不能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家长提出的要求。
二、家长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在现实中影响家长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很多,涉及社会、学校、教师和家庭等多个层面。因此,我们探索如何实现家长有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也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基于社会层面的策略
1.加大宣传,营造家长参与的浓郁氛围。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该加大对高校工作,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都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让广大学生家长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充分意识到自己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2.完善政策,明确家长参与的权利范围。家长的参与必须要有政策的支持,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家长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从法律上来保证家长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权。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国外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家校合作的相关经验,“制定国家、地方、学校各级法律和规章制度,明文规定家长参与的权利范围、各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使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家长在参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就不会再感到畏首畏尾、不知所措了。
(二)基于学校层面的策略
1.提供各种平台,建立家长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制度。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家长参与方式单一的局面,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创建家校协商的机制和交流平台,为家长提供民主、平等参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机会,充分尊重家长们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家长和学校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既为家长的有效参与提供了合适的平台,又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家长座谈会的传统模式,使家长座谈会由以前领导、教师、专家一言堂的宣讲会、告状会、报告会,转变为与家长真诚沟通、平等交流的研讨会、总结会、改进会,使家长会真正成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平台;寻找全方位、多渠道的家校沟通方式,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电话、家校联系簿等渠道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体,通过校信通、校园网、QQ、E-mail、辅导员博客、微信等现代化的平台,使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2.做好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参与能力。家长培训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在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学科和资源优势成立专门的“家长学校”,并配备专职的教师进行授课,或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编写家长学校教材,或“家长手册”,把大学生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规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等有机融合起来,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授,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不断地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提高自己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能力。
(三)基于教师层面的策略
1.更新理念,端正态度,认识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教师要改变以自己作为唯一的教学权威的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识到学生的教育不是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就能做好的,只有与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虽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教育,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教师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把家长当作合作的伙伴,才能尊重家长参与的权利,真正做到与家长的双向互动,使家长顺利地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
2.注重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艺术性。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特别是辅导员教师,他们管理的班级多,学生的数量也很大,因此他们无法一一熟悉所有的学生及他们的父母,只有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是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时,他们才会与家长进行交涉,交涉的方式一般都是电话联系,通报学生在学校接受处分的情况,甚至抱怨家长对学生疏于管教、要求不严、纵容姑息等等。这样的交流方式简单、粗暴,时间久了会极大地打击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教师与家长的对立,出现家长抱怨教师不尽力,教师抱怨家长不配合,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教师应该注意自己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时的方式,尽量使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既能把问题说清楚,又能帮家长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同时又不伤害家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四)基于家长层面的策略
1.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对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使得家长的参与经常会出现严重的越位、错位或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了家长职责的迷失。因此,家长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首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家长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局外人”,他们没有知情权,也没有发言权,所能做的只是规规矩矩地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来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所谓的参与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是家长参与的一种最为传统的支持者角色。如今,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家长的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大的权利,他们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但有知情权,而且还有建议权,甚至是决策权,家长已由过去的作为“局外人”的支持者角色,逐渐转变为了一种作为“局内人”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角色。
2.明确自己的职责。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家长要认识到,虽然高校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这绝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也不是家长对子女所有的教育期望都能实现;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认识到自身的参与对子女教育的积极影响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与学校教师之间开展真诚的对话与合作,增进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真正明确自己在参与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形成教育的合力。
作者:贺艳洁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七)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1、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信息的高速传播及全球化视野。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成为大学生学习、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等社会行为极为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但网络法制建设的滞后、网络技术的不完善、大学生的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渴望,为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留下了可乘之机,导致部分意志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大学生陷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行为失范的境况,有的甚至走上歧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我国社会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传统的、外来的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大学生要在积极吸纳世界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能够经受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悖的、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相抵触的种种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不可否认,目前一些大学生“三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
(2)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优越感很强。自小生活在父母家人创造的“理想”环境中,极为缺乏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现实环境的磨练。据调查显示,当
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期望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其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成长的优渥的生活环境。
2、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二者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价值体系中作为被教育者的大学生是主体,作为教育者的教育工作者是客体。在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存在一种价值关系,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帮助自己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教育工作者则凭借自身的知识、能力特别是人格魅力,满足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需要。把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来认识和对待,教育工作者才会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设身处地的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感受出发来思考如何开展教育工作,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心悦诚服、自觉自愿的接受来自教育者的影响和引导,从而实现教育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当他们需要接受外界的教育时,他们是主体;当他们开始并进行自我教育时就成了客体。这也表明,大学生本身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满足自身成长需要,从而也就具有了自我价值。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内在动因,而大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只有汇聚双方的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理论阵地。是由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来完成的。学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和测试模式,教师手中拿的是统编的教材,都必须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计划,就理论讲理论。学生也只是把此类课程作为“死记硬背”科目、应付考试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说教乏味,教学形式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联系实际,也不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担依然由专职辅导员身肩。
2、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任务大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承担。理论课教师在上课期间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理论谈理论,极少与青年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研究;而辅导员虽一直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却大多忙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即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也无暇让自己沉淀下来去思考并进行理论研究。这就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想脱离。
3、理论与实践出现反差,大学生丧失信任感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通过讲座、报告会、政治学习、谈心、座谈、主题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来进行灌输和开展的。但,处在政治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学生,面对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看到的听到的社会问题存在反差,而疑问迷惑彷徨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往往对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信任感。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人们长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进行概括总结出来的,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系统化认识。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6号文件中,比较集中的概括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指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按照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可将其分为三类。一是课堂教学,这类活动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直接交流,这类活动主要是指在课余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理论素养、人格魅力与学生进行直接谈话交流;三是校内外素质拓展,这类活动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并不断地指导着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正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它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证实而完善,或遭到否定而修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研究的现实依据;它要求理论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否则,停滞的理论将会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循环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有效循环系统,使系统内部机构环环相扣,从而做到决策正确、指挥畅通、执行坚决、监督有力、反馈及时,真正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先进行广泛的宣传,然后在深入基层、检查督促的同时,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推动一般,最后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纠正错误,以进入新的循环。
2、群体合力原则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力。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之一。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主体工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反应出的许多问题,其外在表现是学习动机,深层反映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教书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
(2)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转化力。良好的环境,校风、学风关键在于科学的管理。教育中蕴含着管理,管理就是实际的教育。只教不管,学校就没有正常秩序,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必须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转化力的作用。
(3)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升华力。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的心理态势,他们渴望有一展才华的舞台;他们迫切要求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希望有能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寻找丰富自我、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学校应尽量贴近学生,了解学生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下、在大学精神的鼓舞下,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观念,精神境界得到逐步升华。
3、创新发展原则
事物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大学生的思想趋近于动态的平衡。遵循创新发展原则,即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新形势、新情况,树立新观念、创立新体系、寻求新思路、拓展新渠道、增添新内容,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综上所述,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和人格,同时要注意自身修养提升,发挥好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要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也要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决定作用。在坚持好整体循环、群体合力、创新发展三大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渠道。
作者:翟蒲杰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关键词阅读:
延伸阅读:
最新期刊阅读全部
最新论文阅读全部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8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19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