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获奖者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本文关键词: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获奖者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对上海交通大学1999~2013年间全国优博论文和优博论文提名获奖者学术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探寻优秀博士学术职业发展的特点。经数据分析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全国优博论文和优博论文提名获奖者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很大,尤其是全国优博论文获奖者在学术职业道路上发展很快,并且比优博论文提名获奖者发展得更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加强对优秀博士发展质量的研究三点建议。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
【关键词】: 全国优博 优博提名 职业发展 研究生教育
【分类号】:G643.8
【正文快照】: 教育部自1999年首次开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简称“全国优博论文”)评选工作,至2013年共开展了15次。从2003年起,在每年评选出全国优博论文的同时,还会产生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简称“优博论文提名”)。无论是全国优博论文作者还是优博论文提名者,都是博士中的佼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裴世保;李方元;;“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信息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年02期
2 赵卫华;;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职业成就比较——基于全国博士质量调查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张新平;;我国大学学术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刘桂海;关于学校体育“元理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巨乃岐;王恒桓;田华丽;;再论科学精神[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刘玉清;经济类期刊如何实现选题创新[J];编辑之友;2004年02期
6 杜春海;;论儿童科学文艺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李春芳;;两种文化的困惑与现代教育的人文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2期
8 高二旺;;试析默顿“无私利性”规范的渊源和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李尚卫;唐朝友;;“教育科学”辨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缪成长;;默顿和齐曼的科学观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彦雨;;科学文本研究的神话范式及其转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卢艳君;;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王嘉毅;梁永平;;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卢艳君;;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吴淑娥;王育宝;黄振雷;仲伟周;;基于SEM的科技园区企业科技投入与产出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申期;;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决定命运的理性思索[A];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贺建芹;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及其适当性反思[D];山东大学;2011年
6 许广;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杨连生;大学学术团队管理模式与组织效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苏玉娟;科恩的科学编史思想与方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超;约翰·齐曼的科学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小风;科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构关系探析[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二旺;默顿“无私利性”科学规范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亚萍;政府决策中专家咨询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许易茜;内蒙古科技特派员激励理念与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梁艳艳;社区建设中的“脱域”现象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赵一铤;我国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梁鹏举;我国中小学生技术思维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巍;论大众传播时代媒体的科学理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郁美娟;黄燕;张凯;;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策研究——基于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12期
2 欧阳锋;;科学中的积累优势理论——默顿及其学派的探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丽;沈红;;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J];江苏高教;2007年05期
2 张英丽;沈红;;学术职业:国内研究进展与文献述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1期
3 李志峰;沈红;;学术职业发展: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 ;“管理主义”阻碍高校学术职业权威[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21期
5 李志峰;龚春芬;;论学术职业的权力、权威与声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 宋旭红;;学术职业精神气质的遗传印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7 李志峰;;中国高校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基于高深知识的视角[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志峰;;论高校学术职业国际竞争战略及其表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1期
9 张英丽;;美国学术职业的竞争力[J];职业时空;2009年03期
10 李志峰;;高校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关系及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范葳 梁建强;学术职业变革引学界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蔡双喜;解析“学术职业”中的性别政治[N];中国妇女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应密;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志峰;中国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开洁;中国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岑金;学术职业的“新陈代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盈盈;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晓龙;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吸引力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博;聘任制下教师权益保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顾恒;留苏群体学术职业生涯与新中国高等教育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汪善;研究型高校女海归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获奖者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33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