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博士论文 >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16-05-09 09:0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举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座谈会于2015年12月3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座谈会紧紧围绕仔细领会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开研讨。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出席并讲话,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主持座谈会,卫兴华、汪海波、王瑞璞、李晓西、张宇、蔡继明、王健等著名学者及专家五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会议代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卫兴华认为,在国内学术界充斥着大量的西方经济学,但非常缺乏系统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体系,我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边缘化的地步,,需要能够加快提出一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海波提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现在的对外投资也是世界第三位了。这样一个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局面,面临着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迫切需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指导经济实践。与会代表还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王瑞璞提出,马克思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当时的资本主义商品运转提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的循环理论、社会资本周转理论、扩大再生产理论、国民收入和再分配理论等等,最终形成政治经济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仅包括经济的内容,还包括政治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宇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为了实现人民发展,为了满足人民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利益制度;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五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是坚持对外开放体制。大多数与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等等一系列丰富内容。

三、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任务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指出,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领会其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贵在坚持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王健认为,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建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模型,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供求模型,建立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学模型等等。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考虑到争夺话语权问题,也要考虑到与西方经济学学者的交流平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则指出,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学,他主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吸收养料,丰富宏观经济学体系。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作为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学若干成果之一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产物,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最崭新的概括,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主脉络的深刻把握,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论断的拓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基础,是搞好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理论遵循,是弘扬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观念和方法论都带来了很大变化,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执笔人:周跃辉,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助理研究员。)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43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3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