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
1 绪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路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态势,因与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别,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同时也对高校道德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网络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极具重要价值的课题。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已有 413 万多家网站,6.7 亿网民。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思想、技术、能力的重要阵地,受到网络及网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对网络文化建设以及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一直极为关注和重视。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网络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加强高校道德教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
选题的目的旨在通过对网络文化的详细了解,系统分析网络文化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及原因,为提升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提出有效对策。
1.1.2 选题意义
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文化自兴起之时,就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国各大校园,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他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以及生活状态等方面影响甚大。高校是为国家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道德教育首当其冲。然网络新时代的到来,虽给我国高校传统文化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带来一些新思路、新机遇,但更多的是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因此,深入探讨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道教育工作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道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统一的称谓。自二十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道德失范问题,于是西方国家兴起了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在这些研究中,有些以哲学作为切入点,如杜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围绕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途径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道德教育理论。它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等特征;有些以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他在其著作《自由学习》中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是有意义的。此外,罗杰斯以“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他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面临对自身有意义的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方法供学生选择、采用契约法帮学生确定学习方法和目标、利用各领域知识帮助学生成为知识探索者、帮助学生挖掘同伴间的指导作用、有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探究环境、促使学生直接体验程序教学、为学生提供信任和坦诚的交往情景以及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有些以社会学为研究基础,以涂尔干为代表的运用社会学观点创建社会学德育理论,在他的教育理论中,道德被定义为符合预先指定原则的规范行为,旨在把个人行为的随意性消除,使得其行为达到规范的标准;还有些以宗教、语言学、逻辑学等等视角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西方学者在道德教育上颇有成绩。近十几年来,与高校道德教育相关的外国论著主要有:美国学者波顿·克拉克的《高德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赫尔穆特·施密特的《全球化与道德重建》、英国著名学者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等。
虽然,国外学者对道德教育研究成果颇丰,但遗憾的是,他们从网络文化视角对道德教育尤其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研究总体匮乏,他们研究的重点仍是侧重于校园文化和学生价值观念的研究。我们在借鉴这些外国高校道德教育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必须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2 网络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
网络文化作为新型的文化态势已渗透到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也对高校道德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网络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消极影响带来的冲击,提升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把握好网络文化的概念,厘清网络文化的特征、结构和功能,及网络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1 网络文化的内涵分析
2.1.1 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迈进了全新的网络时代,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态势——网络文化。那么,网络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中西方学者各有看法、众说纷纭。
西方学者西尔弗(D. SILVER)认为网络文化是存在于互联网的和可能由互联网创造的文化以及讲述这些文化和文化产品的故事的一种集合。David Porter 则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
国内学者就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学者匡文波先生早在 1999 年发表的《论网络文化》一文中指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是一种与现实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新文化”。学者陶善耕、宋学清主编的 《网络文化管理研究》 将网络文化界定为:“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多样的文化信息,从而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王文宏主编的《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认为“网络文化是通过互联网生成的包含网络媒介、技术、信息发出者、信息接受者、语境和文本等要素在内的一整套符号表意系统。”袁世斌认为:“网络文化由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要素组成。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属于物质层面,网络行为要受到制度的制约,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万峰则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
综合以上中西方学者的几种典型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所反映的对网络文化理解的差异性虽都与学者们当时的地域、时代条件有关,但他们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将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作为前提。因此,从总体上看,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前提,运用特殊的语言、视觉和声响等手段进行信息、文化传播的一种现代的新型文化态势。
.........................
2.2 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2.2.1 道德教育的概念界定
道德教育是 20 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这一专门术语,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 1902 年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外,尤重德育”。
道德教育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建国之前,我国对于道德教育概念的理解受西方道德教育概念界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中国之后,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科技以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学者对道德教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如董纯才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将社会思想和道德理论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顾明远将道德教育解释为“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著作《德育新论》中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反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可以看出,道德教育概念的发展由原来简单的目标和要求,逐渐扩展到包括觉悟、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品质、习惯以及评判善恶美丑等等,调节着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2.2.2 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同道德教育概念一样,都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客观环境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由之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三部分,逐步发展成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四部分。从概念上看,只不过是在原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法制教育的概念,但实际上,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内容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a.思想教育。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包含三方面,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世界观在思想教育中处主导地位,它决定了人生观的发展方向;而人生观的发展则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三者联系密切,缺一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择业观教育、恋爱观教育三方面。其中,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另一方面是个人理想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b.道德教育。在我国,道德教育最初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两方面。集体主义是社会注意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是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集体主义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社会公德教育重点在“公”,要求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道德观教育内容也有了新的扩展,即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共荣生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更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
3 网络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15
3.1 对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15
3.1.1 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新平台................15
4 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建议......................23
4.1 主动构建高校道德教育新营地.......................23
4.1.1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23
4 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建议
4.1 主动构建高校道德教育新营地
4.1.1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国家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内核因素,是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稳定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 5 月 4 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人口,确立全国各族人民均认同的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社会发展,国家前途,人民幸福。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承载着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是新兴事物最快的接受和运用者。网络文化的渗透,无时无刻不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用先进网络文化引导、教化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凝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实质,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必须要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道德教育之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正面教育,用儒家经典学说、道德经等经典道德教育典籍或是实例占领网上道德教育阵地,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丰富生动的校园网络活动,有利对高校道德教育进行全方位渗透。高校道德教育要树立超前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获取资料速度快、内容新等特点捕获校园网络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从活动中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譬如,授课上,可以将传统室内课堂搬至收容所、敬老院等义工场所,让学生走出校园,从实践中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领略现代道德教育的内涵。学校社团一颗组建一支关于道德教育的宣传分队,在校园网络上通过文字、图片、影音或是动画等学生易接受、愿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宣传等等。丰富生动的校园网络道德教育活动,还应该结合广大师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组织师生进行网络专题讨论会,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自我教育,教师可以用自身经历或道德模范实际感召青年学生,帮助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拓宽思路,进行更具针对性教育。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国内外经典、时事以及意识形态中敏感的话题开展教育活动。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及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手段增强道德教育吸引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
结语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该论题的目的和意义,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程度,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网络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概念、特征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阐明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第三部分着重就网络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系统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四方面原因。最后,第四部分依据文章前三部分的分析提出四点切实可行的对策。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希望。常言道,做事先做人。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情操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国家发展的主流思潮。如今,互联网的发展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提到“文化强、则国强,网络文化强国”的新理念。可以看出,网络的发展成果惠及 13 亿中国人民,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影响愈来愈大,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进行变革,做好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工作。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3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