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技术水平成为国际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其表现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标准是产业发展的一种秩序和规则,是工业生产中的“公共语言”,是产品分工、集合的“链接点”,因此标准作为市场竞争规则的关键因素之一,成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通过获得知识产权、取得先发优势直接促进对外贸易,推动技术进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实施的基础是技术标准,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和战略制高点。标准已然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适用的规则,标准化也已经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如果掌握了标准化的主动权,便掌握了国际贸易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中国自 1978 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后,标准化建设发展迅速,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2016 年国家标准委印发《2016 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而山东省是实施标准化战略较早的省份同时也是参与制定修定标准最多的省份之一,2015 年山东质检局发起了第一批建设“山东标准”的战略计划,实施标准化创新、标准化试点、标准化示范以及推广应用项目共 276 项,制订及修订“山东标准”共 654 项。截止到 2015 年末,山东省共参与制定和主导制定了 64 项国际标准、3321 项国家标准、2190 项行业标准,累计发布地方标准 2347 项,分别比“十二五”初增加 120%、40.1%、22.1%、25.5%。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参与标准化竞争的能力还处于明显弱势,发达国家一直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行本国的标准化战略,试图掌握国际标准竞争中的主动权。而我国的标准化水平还不高,标准的科技含量还较低,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水平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山东省的机电贸易便受到了这种差距的影响。机电产品是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支柱产品,自 2001 年中国入世后,山东省机电产品进入出口贸易的增长黄金期,2004 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完成 97.2 亿美元,首次取代服装纺织成为山东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并且连续十二年成为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2002-2007 年间山东省机电产品年出口增幅始终保持在 30%-50%左右,机电产品出口额更是占据了山东省出口贸易总额的四成,山东省机电出口企业曾经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匪浅。但是,2008 年以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机电产品所涉及的贸易标准品类繁杂,并且相关国际标准数量繁多且更新频繁,导致山东省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虽然整体呈现增长状态,但年增幅趋缓,连续呈现下滑势头,甚至一度出现增长率为负的情况,出口波动较大。目前,机电出口企业、行业团体以及山东省政府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标准化对国际贸易产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山东省政府、机电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必须对标准化有清晰的认识。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标准化基本原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比较系统的关于标准化的理论著作是 1934 年约翰·盖拉德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Gaillard 最早把标准化作为一门学问进行探讨,试图深入探讨标准化的原理以及定义,在提高其理论层面的基础上探究标准化的实践意义,论述了标准化的诸多开创性理论和实践内容,开拓了向全世界传播标准化思想的道路。Seaman[美]1953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标准化是一门科学吗?》的论文。1968 年,Meissner[德]又发表了同一题目的论文,对标准化的科学性进行探讨。印度学者魏尔曼 1980 年首次将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对其做了全面探讨,撰写了《标准化是一门新学科》。到 20 世纪中后期,国际标准化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标准化原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标准化原理的著作。桑德斯(T.R.B Sanders)于 1972年出版了《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书中首次系统地总结了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的西方工业化国家关于标准化的工作经验,并且围绕着标准化的作用、目的并且从修订、制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七原理”,认为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社会增长的复杂性。同年,日本政法大学教授松浦四郎用“负熵”的概念解释了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并在其著作《工业标准化原理》中提出了松浦四郎经验公式,开辟了一条研究标准化的新思路,他认为标准化的开端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简化,标准化就是让事物从无序状态恢复到有序,标准化活动就是为反对生活中熵的增加而做出的努力。
早期的标准化研究中,标准化被认为是纯技术领域的问题,马歇尔是最早研究标准化的经济学家,1919 年,在其《工业与贸易》一书中,马歇尔开始高度重视生产和贸易中的标准化问题,并且详细分析了标准化在市场交易及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条件和意义,同时给出了明确的结论,这些分析和结论是目前研究标准化经济学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此后,标准化一直未被当作正式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到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经济学家在研究 ICT 产业的发展过程时,才开始对标准化进行经济学研究。Hemenway's(1975)第一个对标准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产业范围内自愿标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其专著中指出,在缺失完备的兼容性标准时,容易导致效率损失。David (1987)总结了各种关于标准的经济作用,从标准能够解决何种经济问题出发,将标准分为四类,即品种简化标准、兼容性与接口标准、信息和测度标准及最低限度质量和安全标准,通过分类,详细论述了各类标准的经济功能,这种分类得到了广泛应用。2001 年荷兰 Erasmus 大学的 Henk de Vries 教授在 IEEE 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标准化是一门学科吗?》的论文,2011 年在中国标准化杂志上发表《标准化——多学科领域研究》,试图将标准化的特性与一个系统的科学清单相对照,找出对标准化研究有贡献的相关学科,并且论证研究标准化需要通过多学科的特殊方法。
..........................
第 2 章 标准化对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
2.1 技术进步促进出口贸易的理论依据
2.1.1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从技术要素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是古典贸易理论的思想本质。李嘉图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是由不同地区生产技术的差异所引起的,这种相对差别是构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且,这种差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国应集中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就是说,在劳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各国商品可以流动的前提下, 对一个国家的生产和贸易来说,最有利的是一直集中生产该国具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产品,一个国家现有的贸易模式和国际分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技术的水平,生产技术的竞争优势也就决定了该国的贸易模式。李嘉图模型给出了国际技术水平差距如何影响贸易模式和国际分工的简单框架,暗含了国际贸易模式和技术分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思想。
2.1.2技术差距理论
真正从动态角度看待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是 1961 年波斯纳(Posner)提出的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论认为两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是两国贸易的基础,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该技术被模仿,两国间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缩小。技术差距理论中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要素,将不同国家之间所存在的生产技术的差异和这些国家之间产生的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将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视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关键性因素。
2.1.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 年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形态的变化特征,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动态扩展。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要经历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技术发展水平国家的相对优势不同,动态解释了技术进步与比较优势变化的关系。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的支撑了国际贸易的流向取决于两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的观点。
..........................
2.2 标准化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分析
2.2.1 标准化为技术创新积累信息,为持续创新提供平台
标准化以生产技术经验的积累为前提,通过将技术经验标准化,为新技术的出现打下基础,从而促进持续的技术创新。由于技术标准及其相关草案像专利文件一样,涵盖了当时的研究现状和生产技术的相关信息,当该技术被确定为正式标准时,便可以被大众公开获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在公开的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与此同时,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之间可以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技术共享和技术知识的转移。这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技术创新过程中查阅和获取信息的成本,节约费用率和信息流,从而提升生产技术创新发展的效率,为技术进步奠定基础,为技术竞争力的提高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公开的标准信息知识贯穿了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为技术研究人员对于生产技术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经验积累,同时,为技术的再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信息来源。在标准的施行进程中,通常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新的经验和生产技术会被纳入,形成新的标准,进行技术经验的再次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再创新。标准的制定对应着生产技术的创新,标准的实施对应着生产技术的普及,标准的修订对应着生产技术的再创新,因此,标准化为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提供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由此可知,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以标准化为平台,技术创新在标准化持续的积累信息的基础上,节约了成本,加快了技术创新效率,使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实现成为可能。
.........................
第 3 章 标准化发展现状 ............... 26
3.1 国际标准化概况 ............ 26
3.2 我国标准化发展现状 ......... 27
第 4 章 标准化对山东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35
4.1 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35
4.1.1.出口规模 ................. 35
第 5 章 政策建议 ................... 46
5.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标准化体系...................... 46
5.2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 ............ 47
第 4 章 标准化对山东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目前,学者们关于标准与出口贸易的研究中已引入较多理论模型,阐述标准与出口贸易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并建立了多种计量模型,引入标准存量进行实证研究,支撑了标准化促进出口贸易的论点。本文缩小样本选取范围,选取山东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机电产品,研究标准化与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
4.1 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根据海关月报的分类方法,机电产品可分为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仪器仪表、运输工具、金属制品和其他六大类,下面还细分为许多小类。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机电产品主要涵盖了其中的第十六大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第 84 和 85 章,第十七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的第 86 到 89 章。
4.1.1 出口规模
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与山东省总出口的増速变化趋势基本相符,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幅有所减缓,虽然 2014 年增幅回升,山东省机电产品的出口仍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由图 4-1 可知,山东机电产品出口规模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中,2000-2007 年间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均保持在 20%-50%,处于黄金增长期,在 2008-2013五年中,2009 年山东机电出口遭遇低谷,年增长率呈现 11.1%的负增长,2011 年出口状态良好,出口额首次突破 500 亿美元,而 2012-2013 年出口额未有明显增长,虽然 2014 年山东省机电出口增长率回升,但整体上呈现低迷态势,出口形势严峻。
.........................
第 5 章 政策建议
本文综合了标准化基本原理、标准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及作用机制分析,把样本研究范围具体到山东省,研究标准化对山东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上文的研究发现,标准化在长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有力的拉动了山东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因此,要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多层次改善标准化水平,提高山东机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我省机电产品的对外贸易。
5.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标准化体系
世贸组织规定,应以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制定或认可的相关国际标准为基础来制定相应的技术条约、标准以及评定程序等。国际标准是世界范围内认可,具有高质量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是国际上前沿科技水平的最佳体现,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水平,是世界各国之间处理经济活动纠纷和调节标准的基础。根据上文介绍,国际标准应包括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标准,以及标准化组织承认并确立发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应与国际标准接轨,通过适应性的分析验证,经过修改或等同转化为我国相关标准,并按照我国标准的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和发布。
改善我国相关标准的适用性和标准化水准的最高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尽量借鉴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然而,我国很多行业和领域的相关标准还没能够及时与所采纳的国际标准进行相应的修订和更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标准在转化为我国标准后的适用性。所以,在广泛采纳国际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否适应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加以实时修订和同步更新,以便在提高我国标准化的科技水平的同时,提高相关国际标准在我国具体领域的适用性,逐步改善标准化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做到与国际标准化接轨。与此同时,应当及时对我国标准的使用时限及复审周期做出适应性规定,并做到及时的修订、更新、确立以及废止,以增强相关标准的时效性。在提高国内标准的制定效率,增加标准存量的同时,提高国内标准的质量和水平,使我国的标准化水平和标准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充分发挥标准化拉动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
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被动的适应于国际上制定的相关标准准则,而应当更充分更主动地参与到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尤其是提高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应当把政府主导的标准化模式向由市场主导的标准化模式转变。在我国的标准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并通过政府部门的推广,应用于生产和消费,所以政府在其中主导和参与的成分较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领域的企业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使现存的标准制定模式得到转化改善,就要降低政府的行政领导性作用,增强政府作为技术标准的协调者和监督者的作用。换句话说,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使我国标准制定模式得到转化和改善,政府应该重新确立政府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标准化制定模式,让企业作为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切实提高和改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实质性水平。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7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