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资源富集地区银行信贷风险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6-09-21 07:24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核心带,是全国少有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43万亿元,约占陕西省95%、全国三分之一,是国家确定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成长型资源城市。多年来,榆林市在能源经济主导下,经济金融高速增长,成为陕西省发展的引擎。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榆林和大多资源富集地区发展模式十分相似,以能源或下游产业为经济主体,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二产内部工业占比在90%左右,对矿产资源依赖很强。同时,榆林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以传统的存贷款资产负债业务为主,大部分信贷资金投放到大型国有或地方政府支持的能源产业项目或者相关加工、运输产业,形成金融紧密依靠能源产业的单一局面。

虽然“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是否实证存在尚有争议,但随着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及能源结构调整、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价格持续走低等影响,大量资源富集省份或地区经济发展滞缓,甚至陷入衰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2年以来,榆林经济主要指标多数下行,结构性矛盾凸显,单一产业结构造成的发展瓶颈制约、信用环境破坏造成的融资困难、能源行业低迷运行造成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等问题成为榆林面临的难题,“资源诅咒”效应逐步显现。尤其在2014年以来,榆林市金融机构风险集中暴露,不良贷款呈现出井喷态势。

从全国范围看,榆林市并非个案。实际上,从数年前鄂尔多斯风险暴露开始,资源富集型城市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风险已受到广泛关注。房地产泡沫破裂、民间融资资金链断裂,信用体系崩塌等情况,已经成为此类城市共性的问题,以及风险共同的传导路径,与之伴随的信贷资产不良率快速攀升也难以避免。截至2015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第10个季度环比上升,达到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在全国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以榆林为代表的资源富集地区在当前及未来都必将成为不良贷款爆发的核心区域。因此,对该类型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具有很强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选取研究典型资源富集地区的样本,应当有三个必要因素:一是该地区与大多资源富集城市或地区在经济结构、发展路径方面类似,经历了高速期和下行期,具有普遍性;二是该地区相对问题比较突出,并且对资源依赖强,资源价格与经济增长相关性高,具有典型性;三是该地区银行信贷风险已经得到充分暴露,在研究上具备可行性。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榆林市与相关地区经济、金融对比,既对其经济发言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加以概述,更说明了榆林市作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阐述榆林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着重分析其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路径,以此反映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及信贷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调研的方法,选取重点地区、重点机构,实地走访榆林市经济结构、风险程度不同的六个县,与二十余家金融机构开展座谈,并具体分析了一家典型性法人商业银行的全部贷款结构,归纳总结出共性及突出问题。

另外,本文在分析时,将宏观数据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既从宏观角度入手分析经济层面、产业层面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也从商业银行微观经营角度分析了存在的弊病。最后,从两者风险传导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


2 榆林市作为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分析


2.1 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经济发展经历了高速及放缓阶段

2.1.1 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1998年榆林市获批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以来,其经济规模10多年来一直世纪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骤然加快,在2013年风险暴露前,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成为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2014年,榆林经济总量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005.74亿元,占陕西省的16.99%,较2010年的1756.7亿元增长71.10%,年均增长率达到12.62%;常住人口口径下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9005元,约合14546美元,其中最近四年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加值为1048.07亿元,占全市年均GDP的38.25%。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业发展也非常瞩目,在2013之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榆林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仅为96.12亿元,贷款余额为82.96亿元。到201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30.93亿元,是2000年的25.3倍,其中2011年存款增速还高达26.8%;贷款余额1803.85亿元,是2000年的21.74倍,其中2010年增速达到29.6%。

2.1.2 经济放缓阶段

近几年,榆林市经济发展明显放缓。2013年GDP同比增长率为8.8%,2014年增长率为9%;2015年增长率仅为4.3%,低于全国2.6个百分点,低于陕西省3.7个百分点。榆林市GDP已连续五年增速呈连续下滑态势,可以说提前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与国家和地区转方式、调结构总体发展目标及经济大环境相吻合。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主要工业产品库存依然处于高位,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2015年榆林市规模以上企业停产30户,较2014年增加7户,停产面达4.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达到244户,较2014年增加53户,亏损额达43.4亿元。相应地,金融业发展也转入中速发展,2014年开始银行存贷款均为个位数增长,2015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94亿元,较上年增长6.7%;人民币贷款余额2033亿元,较上年增长仅5.02%,存贷款增速均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同时,金融机构风险持续暴露,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双升”,不良率已远远超过全国,部分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2015年末,榆林市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比率同比提升了147.70%,较2013年末大增859.82%。

.........................


2.2 资源型城市特点突出,产业结构单一

2.2.1 二次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从产业结构看,榆林市多年始终呈现出“一产薄弱、二产独大、三产缓慢”的格局。二次产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且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能源化工领域,经济整体的高速增长也高度依赖工业增加值。2010至2014年,一、二、三次产业平均比例为4.80:70.72:24.48,最失衡的2012年比例为4.5:73.3:22.2;5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占GDP的67.42%,年均增长11.5%,在某种程度其决定全市稳增长目标能否实现。

从发展模式看,榆林市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小且物价指数高。2010至2014年,榆林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占GDP的61.01%,年均增长16.78%,高出经济平均增速4.16个百分点,对经济高速增长贡献最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占GDP的10.46%,年均增长14.16%,高出经济平均增速1.54个百分点,说明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老百姓消费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期间CPI也从最高值6.6%连年下滑至2.1%,一定程度表明榆林市高成本的生活环境在进一步改善。就榆林市总体经济而言,虽然当地政府在调结构、转变方式上采取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但整体上仍属于投资拉动和工业主导的能源型经济结构。

资源富集地区银行信贷风险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2.2.2 与类似城市比较:榆林情况较为典型

与同在鄂尔多斯盆地、同为资源富集城市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延安市、山西省吕梁市相比,榆林市产业结构更加单一,经济增速也更快。

4个城市近年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各市GDP比2010年都大幅增长。其中,榆林市无论从总增速到单一年度增速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城市。

........................


3 榆林市银行信贷风险的宏观视角及微观视角分析......................8

3.1 宏观视角:信贷整体风险特点及危害..................8

3.1.1 银行及小贷公司信贷风险呈加速爆发态势......................8

4 信贷风险的成因及传导路径分析..................12

4.1 路径一:银行信贷集中度高遭遇资源价格下跌.....................12

4.1.1 煤炭价格成为经济动力,其他行业被挤出明显.................12

5 对商业银行经营建议................20

5.1 树立逆周期风险管理意识..........20

5.2 加强风险监控和管理............20


5 对商业银行经营建议


5.1 树立逆周期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机构、尤其是法人机构,应当重视市场长期波动的风险,完善动态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战略的长远性和审慎性,建立逆周期管理。在经济上行期、发展期,重视风险管控,降低信贷行业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充分计提损失准备,切实落实绩效薪酬延迟支付制度;在经济下行期,迅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快速调整信贷结构和理念,积极拓展新兴行业客户授信,帮助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虽然从现阶段来看,各家银行工作重心在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处置上,但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审慎性应当是贯穿每一家银行始终的。在当前去产能、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向国家战略新兴行业和政策导向行业转移;毒刺企业加快产业升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严格限制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压缩贷款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进入新常态,,地方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对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研究分析和预判研判,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来克服环境因素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并努力成为新常态的适应者和引领者。在完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基础上,深刻认识和清楚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坚守县域法人地位不动摇,坚持深耕精耕“三农”和小微企业这一金融服务的蓝海,通过适销的信贷产品、及时的金融支持、周到的流程服务、高效的风险管理来巩固老客户和发展新客户。加强产品和流程创新,不断提高市场渗透力,重视资金业务,可通过大额存单、优质债券、同业业务等手段和渠道,盘活闲置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以取得更好的收益。

........................


6 结论

虽然“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的实证仍有待研究,但在近几年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已成为经济、金融风险的重灾区,实体经济风险迅速传导至金融行业。从本文分析结果来看,这些城市的信贷风险虽然在爆发的时间点、起因、风险暴露速度以及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在传导路径上基本都呈现出能源价格上涨—企业效益提升、居民收入提升—引发投资热潮—银行信贷及民间资本大量流入—资源、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拉动投资过热—能源价格下跌—投资亏损、煤炭企业资金链断裂—民间融资、银行贷款形成不良—信用体系破坏—企业融资难、其他行业资金链断裂—信贷风险加剧的基本形态。

在资源价格上涨期,煤矿已不再是为了生产经营的实体经济基础,而是变成了一件被用来投机的商品。采矿权转让的价格迅速攀升,大大超过了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速度,泡沫十分严重。矿产热快速拉升了社会投资预期收益率,正规金融机构资金及民间融资资金因逐利性而迅速流入,其他行业因收益率低被挤出,资源配置的集中度高。资金和人力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房地产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也加大了对当地信贷规模的投放速度,经营的审慎性降低。

经济周期发生变化,风险迅猛爆发,矿产价格泡沫破裂难以遏制。银行信贷扩张期导致行业集中度的风险被充分暴露,矿产及其相关上下游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经济放缓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资金外流,房地产价格下跌,房地产企业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形成不良。民间融资资金链断裂,与银行信贷相互交织,风险迅速传染。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政府及金融机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都应当抑制扩张冲动,建立宏观审慎思维,加强逆周期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及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9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9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d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