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吉林大学诗人群”的生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6-09-21 07:27

第一章  建校后至文革时期的吉林大学诗人


一、诗人得以产生和创作的学术环境

自 1946 年吉林大学成立,到 1952 年,吉林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2 年,吉林大学的文科学科调整为中文、历史、法律、经济、俄文 5 个系。1953 年 9 月,吉林大学首次正式招收研究生。1958 年,著名诗人郭沫若亲自题写了吉林大学的校名。同年秋天,邓小平为吉林大学题词:“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品德和真实本领的年青一代的根本道路”,指引了吉林大学的学术前进方向和教学目标。

(一)建校之初至文革初始时的学术环境

国家中央高教部对吉林大学的师资和学生培养十分重视,于 1952 年将北京大学、大连工学院等全国多所优秀院校的大批优秀教师和重点学科的许多优秀学生调到吉林大学任教和学习。国家对吉林大学办学的重视,使得吉林大学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师资骨干力量。这些优秀的教师们敬业奉献,孜孜不倦的在吉林大学里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向吉林大学的学子们传授着他们优良的品德和丰富的学术知识。他们为吉林大学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和指导着吉林大学的莘莘学子不断前行。

在吉林大学这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里,吉林大学学生们的诗歌思想得以不断活跃。在这一时期,芦萍、黄淮、乔迈、吴开晋、丁国成、党国栋、颜延奎等一批优秀的诗人就是在吉林大学这种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

(二)文革时期的历史环境和学校的思想氛围

1966 年,我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议上通过并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这部通知又称《五一六通知》,《五一六通知》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开始,自此,长达十年的文革时期到来。在这十年期间,国家政权被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在 1966 年至 1976 年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吉林大学此时的课堂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工作都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学校内的教学活动被迫中止,“上山下乡”和各种劳动改造的政策使得学校的师生开始不断流失。虽然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暗中保护下,学校的许多珍贵文献资料得以保存,老教师们珍藏多年的书籍未被全部破坏,但在整体上,吉林大学的学术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


二、建校之初的吉林大学代表诗人

从吉林大学建校之初到文革结束的这三十年时间里,在吉林大学中,从教师到学生陆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吉林大学一直大力支持学生们创办诗歌刊物,鼓励学生们发表诗歌作品,不遗余力的用自己的力量孕育着置身于它之中的诗人们。吉林大学作为吉林大学诗人们的母校,在这一时期为芦萍、黄淮、吴开晋、乔迈、党国栋、颜延奎等多位吉林大学诗人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土壤和养料。

(一)诗人废名

废名,本名冯文炳,1901 年出生于湖北黄梅,1967 年病逝于吉林长春,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诗人。废名于 1922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1929 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1949 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52 年,废名被调往东北人民大学(即今天的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 年任中文系主任。废名先后被评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废名是“京派文学”的主要作家,在诗歌、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曾为语丝社的成员。废名自 1917 年开始接触新文学,从在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学习时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和小说,并广泛接触胡适、周作人等新文学人物,开始创作新诗。废名的新诗作品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他深受西方现代派诗风的影响,崇尚意象的跳跃和诗意的蕴藉,同时,废名深厚的国学底蕴又使他自然地承传了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朦胧、含蓄的诗学主张。

废名诗学观的核心是新诗要具有诗的内容和散文的形式。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他的诗歌风格简约、凝炼,注重营造诗歌作品的意境之美,具有散文化倾向。废名时常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常常将禅意、佛理融入诗中。废名的代表诗作有《冬夜》、《栽花》、《灯》、《十二月十九夜》、《街头》等,著有诗论《谈新诗》。

(二)诗人公木

公木,生于 1910 年,我国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教育家,是我国著名曲目《英雄赞歌》和《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作者。原名张永年、张松甫,张松如,河北束鹿人。1938 年,公木在抗大政治部任时事政策干事并自此开始从事诗歌创作。1939 年公木在延安创作了《八路军进行曲》,1949 年此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曲目,1965 年这首曲目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1年公木开始担任政治部的文艺室主任和《部队文艺》的主编,1945 年至 1954 年在东北从事宣传、教育和文艺工作。

1962 年,公木到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员,历任中文系主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公木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公木诗选》、《公木旧体诗抄》等,诗论集《诗论》、《中国诗歌史论》、《中国古典诗论》、《第三自然界概论》、《中国文化与诗学》及《中国诗歌史》、《毛泽东诗词鉴赏》等诗学著作。

......................


第二章  “新时期”的吉林大学诗人


一、崛起的“吉林大学诗人群”

文革结束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这一阶段是吉林大学诗人群最为繁荣的时期。在 1977 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吉林大学开始正式招收本科大学生,一批怀揣文学梦想的知识青年步入了吉林大学的校园。这些年轻学生在当时社会思想大解放的环境下,开始通过诗歌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这一时期,吉林大学以自己雄厚的师资力量、开放的办学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出了多位优秀诗人,使吉林大学诗人群迅速崛起。

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邹进、白光、兰亚明、张晶、陈晓明、丁临一、包临轩、苏历铭、伐柯、马波、张锋、丁宗皓、于维东、李富根、曲枫、野舟、佟大山、马大勇、杨富波、柴国斌、白玮(非鱼)、曹钧、王乃学、李学成、陈永珍、华本良、王占友、鹿玲、杜笑岩、田松等诗人都是这一时期的吉林大学诗人群的成员。在这一阶段,这些吉林大学的诗人们创办了被全国的诗人、学生们所熟知的诗歌刊物和文学社团,为中国校园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当时大学生诗歌发展的方向,吉林大学也因此成为中国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重要阵地。

(一)诗歌蓬勃发展的文学大环境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不但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昌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和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对刚刚考入大学的大学生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这股文化浪潮的影响,全国各地百余所高校的大批爱文学、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大学生们犹如火山爆发一样,自发地掀起了文学创作的热潮。

文革结束后的大学校园,文化启蒙、思想解放和知识爆炸的气氛浓重。当时,“恰逢《现代文学史》课程刚刚开禁”,一时间《现代文学史》课程几乎在全国各高校里同期开课。受此影响,全国各省市的大学校园里,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了一场学生创办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的盛大态势。大学生们以天下为己任,特别是在七七、七八级的大学生中,学生间的文学结社大面积兴起,创办社团、诗刊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

.........................


二、“新时期”的吉林大学代表诗人

(一)诗人徐敬亚的诗歌创作及其诗歌理论

徐敬亚,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现为海南大学教授,我国第一届青春诗会的参与人。1949 年,徐敬亚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8 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 年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的徐敬亚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吉林省《参花》杂志编辑部工作。1985 年,徐敬亚迁居深圳,开始在《深圳青年报》做副刊部编辑,一年后,徐敬亚以《深圳青年报》为平台,联合多位诗人组办了“1986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展”。

徐敬亚的代表性作品有荣获首届《星星》诗刊创作奖的诗歌《长征,长征》;获得我国诗歌期刊《诗参考》评选的经典现代诗诗歌奖的诗论《隐匿者之光》;代表诗作还有《既然》、《我恨》、《青海,你迷人的大眼睛》等。1985 年,徐敬亚获《拉萨日报》评选的“全国十大青年诗人”称号。2006 年,徐敬亚以其在诗歌领域杰出的成绩获得了“第三代诗人”为其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在 2007 年末,徐敬亚在《2007 年中国诗歌排行榜》被评为“年度诗歌批评家”。徐敬亚在诗歌评论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隐匿者之光》等都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976 年,徐敬亚开始在《吉林日报》等多家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1979 年6 月,徐敬亚的代表作品《早春之歌》在我国著名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领域的重要地位。在大学就读期间,徐敬亚与班级同学一同组织成立了《赤子心》诗社,大二结业时,他写作了诗歌评论文章《复苏的缪斯——1976 至 1979 中国诗坛三年回顾》,该文章在全国诗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复苏的缪斯》一文一经发表,中国当代诗歌领域被其震动,徐敬亚先进的诗歌思想在当时的新一代诗人中收获了大量的赞许,这篇诗歌评论奠定了徐敬亚“八十年代青年诗坛诗歌批评第一人”的地位。

1980 年 7 月,《诗刊》杂志社筹办了第一届《青春诗会》,徐敬亚作为当代诗歌领域的新秀成为与会成员。参加《青春诗会》是徐敬亚诗歌成长的重要助力,徐敬亚回忆,“这次诗会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它让我见到了未来几年推动中国诗歌的最主要的力量。见到了老的力量,重要的是见到了新的力量。所以我现在也认为,首届青春诗会收获最大的是徐敬亚,我是最大的赢家,诗会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感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全局,提供了俯瞰全局的绝好机会。这都不能不使我产生其他的想法。”在参加《青春诗会》之后,徐敬亚于 1981 年创作了自己的又一篇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评中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1982 年,辽宁师范学院的内部刊物《新叶》文学杂志刊载了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篇文章。1983 年,徐敬亚这篇诗歌评论被公开发表在《当代文艺思潮》杂志上。诗论甫一发表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议,更是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一场地震。中国文化界由此展开了一场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浪潮,紧随而来的,还有中国当代诗歌领域就此诗论对当时中国的整个朦胧诗运动的批判。吉林省作家协会为了“肃清流毒”,邀请了众多诗歌作者参加《崛起的诗群》专题批判研讨。据诗学界的统计和整理,在这一时期,撰文批评《崛起的诗群》一文的诗人和评论家有近百人。

........................


第三章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吉林大学诗人 ................... 36

一、20 世纪 90 年代“吉林大学诗人群”代表诗人的创作 .......... 36

(一)王小妮 90 年代后的诗歌创作 ............... 36

(二)苏历铭 90 年代后的诗歌创作 ..................... 37


第三章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吉林大学诗人


一、20 世纪 90 年代“吉林大学诗人群”代表诗人的创作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曾经活跃于中国诗坛上的,许多为人所熟悉的吉林大学诗人的名字,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吉林大学诗人群的诗人们对诗歌的热爱是不变的,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纵使中国当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消退,许多在 80 年代崛起的吉林大学诗人却拿起自己写诗的笔,以新一轮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新一阶段的诗歌创作之中。

诗人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邹进、白光、兰亚明、包临轩、苏历铭、伐柯、马波、张锋、丁宗皓、于维东、李富根、杜占明、曲枫、野舟、佟大山、马大勇、杨富波、柴国斌、方伟、李海滨、兰继业、白玮(非鱼)等在 20 世纪 80年代就已在中国当代诗坛响当当的吉林大学诗人们,从未真正的远离过诗歌的世界。在他们中间,或许有人曾经间断过诗歌创作,或许有人曾经进入过自己诗歌创作的低迷时期,但无一例外的,在沉淀之后,他们重新回归了诗坛,以自己对诗歌的热爱,继续坚持诗歌创作。其中,王小妮和苏历铭是这段时期吉林大学诗人群中颇为高产和极富影响力的两位诗人。

(一)王小妮 90 年代后的诗歌创作

1993 年,王小妮从自己诗歌创作的沉寂中走出,写作了风格低沉,充满忧伤气息的一组长诗《看望朋友》,这首诗歌使王小妮再次攥住世人的眼睛,回归到当代诗坛之中。《看望朋友》一共由十三首短诗组成,写作过程长达一年。在诗歌中,王小妮细腻的表达了自己在多年后重新回到故都看望友人时的心境变化。诗歌从作者在诗中与久别的友人的充满情谊的对话,展现出王小妮再看故都时因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产生出的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的时代变化之感。

王小妮 90 年代之后的诗歌创作,在诗歌的艺术上和她自己的思想认知上都已经展现出成熟之态。在长诗《看望朋友》之后,王小妮笔下流出的诗作普遍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她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如《重新做一个诗人》、《白纸的内部》、《悬空而挂》、《看到土豆》、《一块布的背叛》等都包含着一种“自然与超然”的哲思。王小妮的诗作《重新做一个诗人》包含了《工作》和《晴朗》两首小诗。这两首诗歌描绘了一位女诗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出王小妮在面对生活琐事时的平和心态,诗作真实的反映了一位在喧嚣的大都市生存的女性诗人的日常工作状态,表达了王小妮在诗人的光晕淡化之后所获得的一种安稳、平静的心理状态。

.......................


结语

时光荏苒,吉林大学已经走过了七十个春秋。在这期间,吉林大学中诗人辈出,他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诗作、提出极有影响力的诗歌理论,更是形成了吉林大学诗人群这一优秀的诗人群体。吉林大学诗人群中的诗人们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公木、吴开晋、芦萍、黄淮、党国栋、丁国成、徐敬亚、曲有源、王小妮、吕贵品、苏历铭、包临轩、伐柯、周青民、原散羊、何雪峰等大量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都是吉林大学诗人群的成员。

吉林大学诗人群的诗人们取得的这些成绩,与吉林大学这个孕育人才的摇篮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吉林大学名师大家们的思想和品格促动了吉林大学始终保有一种开放、自由、进取的学术氛围和思想环境。学子们在吉林大学得到了良师们的悉心教导和众多支持,各种学生诗社、诗歌刊物在校园中组办的如火如荼。在这种氛围下,许多吉林大学的学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和诗歌评论文章,从而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

吉林大学诗人群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自己重要的地位,其生成与发展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吉林大学诗人群在诗歌领域结出的累累硕果,更是引领了几代诗歌爱好者的诗歌创作。

当然,与中国诗歌创作态势相一致,吉林大学诗人群在近年来也处于一种低潮期,但相信有吉林大学作为坚强的后盾,吉林大学诗人群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取得更加丰沛的成果。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9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9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5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