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8 06:28

1绪论


1.1选題背脯念义

在第三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趋向于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来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东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后发者,正在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和地区愈来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实践中,区域内部形成了东盟、"东盟+1"、"东盟+3"等区域性组织。此后的东亚区域的经济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市场驱动,自由贸易协定的制度推进成为新的动力。在上述东亚区域集团的助力下,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使得东亚地区成为经济全球化下最具活力的区域。

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大潮中,大陆无疑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自加入WTO后,大陆便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署,其对外经济合作方式也逐渐由通过多边机制参与向多边和双边"双轮"驱动参与转变。目前,大陆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己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东亚各国都在赶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顺风车",纷纷与中国大陆签巧区域贸易协定,共享自由贸易及东亚经济整合的利益。而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被排除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之外,其区位优势在逐渐的丧失,边缘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简称ECFA)签订之前,台湾只与中美洲几个"有邦交的"小国了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且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ECFA的签订无疑成为两岸经济合作关系密切的风向标,在此之后,新西兰、新加坡等国才将商议已久的与台湾签订经济合作协定或经济伙伴协定的构想提上议程,台湾的双边贸易协定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在ECFA项目下,海峽两岸贸易发展迅速,2013年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则继续保持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顺差来源地的地位。而ECFA框架下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却在签署后迟迟未能实施,台湾在经贸自由化进程中步伐变得缓慢。2015年6月1日,大陆与韩国自由贸易区成立,并于2015年12月20日开始实施。台湾与韩国经济结构相近,对大陆出口重叠部分达60%^上,这无疑会对台湾的经济及两岸的经贸合作带来影响。

为此,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评估两岸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和福利效应,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引导两岸产业绕过"陷阱",获得"馆饼",以利于互利共赢的开放型战略的实施,这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主题。

......................


1.2文献综述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两岸经贸合作",鉴于大陆与台湾同属东亚,其合作路径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解决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这一问题应以东亚国家经济一体化路径为基础。故本部分将从:东亚经济一体化路径及两岸经贸合作路培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

1.2.1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倾径的研究

尽管全球自由贸易协定CFTA)浪潮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己初见端倪,东亚经济体却久久未发展出任何有意义的覆盖全区域的经济合作方案。直到近10年,东亚区域的贸易和金融合作相互依存度加深,加剧了东亚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加之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东亚认同感的上升,东亚己逐步形成了多边、双边和跨区域叠加的一体化模式,且合作进程在不断加快。

1.2.1.1国外研究

国际上对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巧是从东盟开始的,且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学者研巧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信心。早在20世纪90年代,Bilson Kuras(1993)就通过研究表明:外交、政治利益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东盟乃至东亚各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因。由于北美现存的优惠贸易安排(PTA)稀释了美洲自由贸易协定(FTAA)的带来的贸易利得,东亚国家作为后发者形成的贸易联盟的影响力要高于美国的自由贸易区,且"东盟10+3"FTA是对东亚地区所有国家最为有利的区域一体化模式。此后的Francois and Wignaraja(2008)和Kawai and Wignaraja(2011)通过构建普适性的CGE模型验证了"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重耍性,W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存在通过贸易便利化和相关基础设施达改进降低贸易成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为对象,分析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成员的差昇性对整体经济效益和福利效应的影响,得出中日郭均参与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协议对于东亚区内各国都有重耍的意义。谈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成果,Kawai(2005)人为东亚各经济体通过外部自由化、国内结构性改革和市场主导的全球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己实现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Pomfrct:and Sourdi(2009)利用澳大利亚的数据分析将结果合理推演到东亚贸易区域化得出,东亚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各国的贸易成本相对于其他地区贸易成本有明显的下降,并依此提出促进贸易发展和优化区域价值链的政策建议。

.....................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理论

2.1.1鲍德温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理论"是由日内瓦国际研究院的Baldwin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他关注了美洲地区自由贸易区签订的事实:由美加双边自由贸易区到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继而发展到美国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格局,并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来解释这…现象,继而解释20世纪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

该理论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在国家需要遁过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来适应各个经济利益集团要求组建或者参加FTA的过程中,来自国内政治利益集团的政策诉求和来自贸易伙伴国与其他国家建立FTA的外部压力是影响国家决策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当贸易伙伴国同其他国家建立FTA后,双方的商品关税壁垒就会下降,从而使得双方产品在对方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给原贸易协定签订国的生产者带来不利影响,对贸易政策改变非常敏感的国内生产者和出口商将会组成利益集团要求国家改变贸易政策,重新获得由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利得;另一方面,如果原贸易伙伴国改变了贸易政策,更大范围的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则本国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就会检讨本国的贸易政策,加快推动建立FTA的范围和速度,或者直接参加FTA。由此以来,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国家之间的FTA缔约行为频发,越来越多的FTA发生。并且,由于在区域经济互动中总是存在主导者,以往分散的FTA会自动向核瓜贸易集团靠巧。"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该地区产生,它表现为国内政治力量的作用推动自由贸易区的连续建立,分散的FTA纷纷向主要贸易集团靠扰,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一张推倒,其余的将会接连倒向中心。

"多米诺骨牌"理论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表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了FTA排序的因果关系。Baldwin(2005)认为,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作用下,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也将形成由双边FTA合作为开端向整个东亚区域蔓延的发展路径。

......................


2.2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铃点

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个经济体推进国际经贸活动,构筑国际经贸关系的首要机制。近二三十年来,东亚地区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吸引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纵观东亚区域的经济合作,东亚各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具有以下特点: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东亚区内"东盟"、"东盟+1"和"东盟+3"等区域性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反过来又助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使得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合作范围和领域扩大。

在新一轮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以中国大陆、东盟、韩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扮演着最为活跃的角色,双边FTA成为其参与区域合作的主要形式。己签署的贸易协定无论从涵盖的合作范围还是自由化程度来看均得到了提高,并己给东亚区内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带来了增长且优化了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结合仍处于谈判及研究阶段的区域贸易协定,可以预计随着这些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其在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东亚区内经济一体化已形成"轮轴一福条"格局.,并且由中国大陆、东盟、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充当"轮轴"的角色。韩国己于51个国家(地区)签订了FTA,其GDP总和占全世界总量的61%。自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于2015年6月1日签订后,韩国已与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W及中国大陆正式签署FTA,并正式步入FTA"轮轴国"的行列。中国大陆也己签署了14个自由贸协定,涉及了包括东盟、韩国、新加坡等东亚经济体的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升级谈判已于2015年11月22日结束,中日韩自贸协定、RCEP的谈判也在持续推动中。新加坡是东亚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最积极、推进速度最快,参加或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

......................


3东亚经济化形势与两岸经贸合作发展.................13

3.1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特点............13

3.1.1合作以双边FTA为主并形成"轮轴—辐条"格局...........13

4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可能路径.................18

4.1东亚经济一体化下两岸经贸关系的变化.................18

5两岸经贸合作可能路径范畴下的有效路径分析..............31

5.1分析方法和对象..........31


6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6.1两岸经贸合作的有效路径选择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浪潮下,两岸经贸合作空间向国际拓展已成必然。一方面,大陆参与并主导着多个区域性合作协定;另一方面,台湾在ECFA后更积极的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以求合作范围的拓展并取得了进展,未来扩展"国际经济空间"的重点放在推动加入RCEP和TPP上。在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三大区域性集团中,RCEP是两岸经贸合作的优选。

RCEP是东盟10国与周边国家所建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形成的"扩大版",不同于TPP对现行 WTO机制在环保、劳工、原产地和政府采购等领域条款的拔高和超越,RCEP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更适应东亚园家的发展阶段,符合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现有的RCEP成员来看,日本、韩国、东盟10国均为大陆和台湾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现有的紧密地经贸联系为两岸共同参与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盟是台湾的顺差来源地,东盟国家尤其是越南、泰国等是台湾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制品的主要出口国;台湾商品与韩国商品在东南亚市场、中国大陆市场及日本市场上有很强的替代性。一旦RCEP达成实质性协定并实施,韩国产品将进一步挤占台湾产品在传统市场上的份额,投资的自由化也将打乳台湾在岛外的分工体系。大陆己经是RCEP的核心成员,在双边领域己经与东盟和韩国展开一体化合作,但面对东亚经济一体化拓展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还需要通过在RCEP制度规则制定,产业开放程度、开放次序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5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5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4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