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选题报告:广州市出入境管理中“三非”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8 06:31

选 题 报 告 主 要 内 容


1. 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2011年至2015年,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都取得了重大进步。根据该规划的方案,我国将创新管理方式,深化各项改革。“互利互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提出,,应大量引进国外高尖端人才。国家新一轮的政策体现了对深化改革和发展事业的决心。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应根据“可持续化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与世界接轨,全面发展。从2012到2015五年的时间里,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必将涌入更多的海外人士。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合理的管理这部分在华海外人士,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于此同时,该部分人口的管理工作与“十二五”期间的很多实际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譬如引进国外优秀人员,将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人资部门工作的关键点,以此促进 “十二五”规划中“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而对“三非”外国人,既“非法就业”、“非法居留”和“非法入境”的三类外籍人士进行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十二五”的重点“法制建设”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落实情况的有效检验。当前我国现行的有关出入境管理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出境入境管理条例》。但目前基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以出入境监管为重点的外管方式上,探究方向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出适当调整。签证、护照、出入境检查及有关组织的构建仍然是讨论的关键点,没有有效关注外籍人士在境内居住、深造、工作、融合等相关问题。把出入境监管视为重点的外管做法,牵扯了我国外管实践中过多的工作人员,而且主要集中在审核签证和检查出境上,无法实现对来华外籍人士的有效动态监管,尚未建立一支完善的外管队伍,外管工作实践起来困难重重。从实际情况来看,涉外人员触犯法律的基本类型主要是“三非问题”以及违背住宿登记法规的案件。另外,涉外违法案件越来越多,涉毒案件在所有涉外案件中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三非”案件中少数外国人有主观恶意违法情节。我们在对非法居留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时发现,多数违法人员的签证逾期,是由于未重视签证规定,,或者疏忽大意造成的,但是,也有不少违法者的非法居留带有明显主观故意,甚至有恶意违法的情节。一系列涉外违法犯罪案件,例如大规模的跨国卖淫、伪造签证和偷渡的案件逐年攀升,这大大挑战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与治安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在外籍人士“三非问题”有关方面的监管理念与实践工作都不是很成熟。通过结合笔者的常规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广州市出入境部门在监管“三非”外籍人士的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对在华境内“三非”外籍人士有效监管的科学模式,构建与完善“三非”外籍人士的社会监管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究,切实解决当下国内在对外籍人士监管工作中出现的“三非问题”,大力提升中国对在华外籍人士的监管水平,构建一套动态、科学、可行的监管模式。同时,通过自身工作实践和本文深入的思考,为广州出入境管理部门加快职能转变,以创新的思考形成有效管理机制,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实现出入境的有效管理,并实现出入境管理工作未来的科学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现状分析
1.2.2国内现状分析
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
    2.2 案例的选取及分析  
        2.2.1 案例的选取  
        2.2.2 案例分析
第3章 广州出入境管理中“三非”治理情况分析
   3.1广州“三非”治理现状
   3.1.1 有效治理情况分析
   3.1.2 无效治理情况分析
    3.2广州现行出入境管理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3.2.1 现行出入境管理机制  
       3.2.2 现行出入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4.2.2加强内部协调和对外协作  
        4.2.3培养专业化外管民警  
        4.2.4加强“三非”治理保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3.1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
4. 课题的创新性
5. 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惠德.  论外国人管理的概念及内容[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2(05)
[2]叶氢.  走向有序统一:三非外国人治理研究[J]. 政法学刊. 2011(02)
[3]傅义强.  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J]. 世界民族. 2011(03)
[4]陈萍.  论我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向移民法的转变[D]. 山东大学 2014
[5]梁淑英.  非法入境难民的处理原则[J]. 法学杂志. 2008(06)
[6]徐军华.  非法移民的概念及其法律化[J]. 理论月刊. 2011(06)
[7]李琦.  吉林中朝边境地区境外边民“三非”问题研究[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02)
[8]徐军华,李新.  非法移民国际法律控制中的双边合作机制——以中国的实践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05)
[9]岳峥雪.  中缅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10]李其荣.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难民问题的研究[J]. 南洋问题研究. 2009(02)
[11]闫锐锋.  外国人在华就业管理制度研究[D]. 兰州大学 2013
[12]李琦.  边境地区境外边民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研究[J]. 犯罪研究. 2011(01)
[13]曾伟,刘建昌.  浅论加强公安派出所的外国人管理[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1)
[14]高祖贵,姚琨.  国际移民问题概况、影响及管理[J]. 国际资料信息. 2010(08)
[15]鸿鸣.  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16]贾征,刘化杰著.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17]肖炜蘅.  扼制还是纵容?——浅析美国移民制度对中国非法移民的影响[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5(04)
[18]季明,陈冀,李舒.  外国人在华非法就业新动向[J]. 瞭望. 2010(10)
[19]许敏.  “三非问题”的政府对策分析[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3)
[20]戚兆洲.  广州“三非”外国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兰州大学 2013
[21]何洪波.  从经济学角度谈非法入境活动的原因和对策[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0(06)
[22]梁淑英 主编.外国人在华待遇[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23]王莉.  我国现行出入境管理法刍议[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24]张杰.  从“菲佣”现象透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国人就业管理[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1(05)
[25]梁茂信著.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6]陈冀,李舒,季明.  外国人管理新课题[J]. 瞭望. 2011(10)
[27]李芳田.  国际移民及其政策研究[D]. 南开大学 2012
[28]祝洁明,邵磊.  建设我国出入境和谐法治局面的思考[J].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
[29]邹志峰,张翘楚主编.外国人管理培训教程[M].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1
[30]翁鸣.  外国人入境后地方公安治理对策研究[D]. 苏州大学 2011
[31]李玉洁.  德宏边境地区“三非”外国人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2(05)
[32]章雅荻.  从非传统安全角度看中国沿海非法移民问题原因及对策[J]. 八桂侨刊. 2012(04)
[33]沈惠章.  试论公安派出所涉外警务工作的创新[J].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
[34]王敏.  广州市外国人居住管理问题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5]曾伟.  新形势下柳州市公安机关外国人管理工作的思考[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S1)
[36]朱振明.  中国的睦邻外交与中缅关系[J].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09(02)
[37]姜铭.  依法管理来华外国人问题研究[D]. 浙江大学 2011
[38]王海勤.  广州外国人警务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D]. 兰州大学 2011
[39]刘忠梅.  外国人在华非法务工法律规制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40]朱江.  中日外国人入出境(国)管理比较研究[D]. 武汉大学 2005
[41] P Kuruk.Protecting folklore under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 A re-appraisal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rights in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 2009
[42] Melody K. Milbrandt.Postmodernism in Art Education:Content for Life. Art Education . 2010
[43] Dennis E. Fehr.Promise and Paradox:Art Education in the Postmodern Arena.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 2013
[44]Thomas greaves.”tribal rights”in brush and stabinsky[eds.]valuing local knowledge:indigenous peopl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2011
[45]WendB.wendland.Intelleetual Property,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WIPO Exploratory Program. . APri1 2012
[46]Antoine Pecoud.  The UN Convention on Migrant Worker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Management[J]. Global Society . 2011 (3)
[47]Arthur Efland.The School Art Style:A Functional Analysi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 2010
[48]UNU-IAS."The Role of Registers & Databases i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UNU-IAS Report . 2012
[49]Protecting Folklore Under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s:A Reappraisal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Rights in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 2009
[50]OwenParker,JamesBrassett.Contingent Borders, Ambiguous Ethics: Migrant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 2011(2)




本文编号:125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5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2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