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试论张恨水小说中的民俗描写
发布时间:2016-09-28 06:31
彭静在《张恨水小说的民俗学意义》一文中指出俄罗斯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认为: “‘习俗’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面孔的人物,一种不可思议、不可实现的幻象。”法国理论家丹纳说,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 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二、论文提纲
[1] 张伍.我的父亲张恨水[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101
[2] 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38[3] 董海梅.张恨水小说的民间叙事性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09.
[4] 谢昭新.地域文化与张恨水的文学创作[J].安徽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9(2):177-180.
[5] 朱周斌.张恨水小说文本中的新思[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71-75.
[6] 燕世超.论张恨水环境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悲剧意蕴[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0,16(4):15-20.
[7] 薛熹祯[韩].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版图”——从鲁迅、张恨水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风景与民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38-45
[8] 温奉桥.论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5-9
[9] 彭静.张恨水小说的民俗学意义[J].研究理论界, 2010(10):141-142
[10] 谢家顺.张恨水小说民俗学阐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年会, 2010:87-93
,
本文编号:125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5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