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扶贫中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产业扶贫是实现我省贫困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开发性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需要企业力量的拉动,企业帮扶既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户科技素养,改善农户技术认知,并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新型农业。
为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山西省从 2013 年开始着手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项目”,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转型为目标,依托百家以上大中型企业,为吕梁山、太行山两大扶贫主战场上千个贫困村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和区域化,推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山西省原省委书记、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在农村调研时说“必须走产业扶贫道路”,并表示企业应作为产业扶贫的发展平台带动农村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流动,将社会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人文特征优势相结合,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撑,形成企业和农村相互促进、相互繁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山西省共拟定 516 个项目列入 2015 年“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名单,其中太原市 31 个、大同市 42 个、朔州市 32 个、忻州市 77 个、吕梁市78 个、晋中市 63 个、阳泉市 9 个、长治市 54 个、临汾市 71 个、运城市 35 个、晋城市 24 个①。“百企”以省属国有企业为龙头,包括中央、省内、市属各类国有、骨干及规模以上企业,例如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钢泥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山西龙源祥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山西东方物华农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千村”是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县,贫困人口集中、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 2300 元的贫困村,包括我省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通过实施“百企千村”开发工程,尤其是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发展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扶持与帮助,预计将形成一批年度投入产业开发资金亿元以上、开发土地面积万亩以上、带动千名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大型农业开发企业,到 2015 年带动贫困村 2000 个以上,培育发展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到 2020 年,带动贫困村 5000 个以上,支撑农民稳定增收和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产业开发体系全面形成,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企业产业扶贫开发领域的资产总额实现翻番,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全面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发展②。“百企”大多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进行产业化经营,例如,左权县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推行“五进五化”模式③,聘请山西农科院、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等五位专家对核桃园区进行技术指导,实现“专家进基地,种养科技化”。临汾市阳煤集团与吉县顶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年产 22 万吨苹果饮品深加工项目、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永和县建设 1 万亩酸枣基地、晋煤集团在隰县实施 20 万吨果品恒温库建设项目①,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文章中使用的数据来源。
第二章是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分析。首先,对农业技术扩散和农户行为改变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提出本文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农业技术扩散中农户行为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农业技术扩散中认知、采纳和效果三个阶段的文献进行回顾,对农业技术扩散中村干部对农户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村干部影响框架图。
第三章产业化扶贫中农户技术采纳的案例分析。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确定案例调查地点和调查内容,并对实地调研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究了农户技术采纳的过程与机制,并对比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中不同的村干部行为对农户技术采纳产生的影响差异。
第四章是农户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第三章案例分析总结并归纳了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从村委关系和村委活动参与两方面探究了村组织对农户的影响,从观念影响、风俗习惯和办事方法方面阐述了农村规范对农户的影响,并结合影响因素总结农户技术采纳的行为模式。
第五章是农户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村规范和村组织四个部分,通过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检验结果,分析各因素对农户技术认知、采纳及采纳效果评价的影响。
第六章为结论和展望。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提出改善和促进农业技术传播与采纳的对策和建议,为其他地区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提供理论参考,并对本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为日后完善和优化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方向。
.......................
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农业技术扩散既是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户接收农业技术并用于农业生产的行为改变过程。为此,信息学、传播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方面相关理论可为农业技术扩散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并帮助理解农户技术认知和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改变。
2.1.1 农业技术扩散相关理论
农业技术多属于分层次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论的创立者 C.E 香农(Shannon)提出信息传递的主动力是信息源与信宿之间信息含量的差异性。信息传播的主体分为信息的接受者和被接受者两类,信息的接受者接收到信息后又转化为传播者将信息传递给被接受者。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在 1948 最早提出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分析,提出“5W”传播模式,即谁传播(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Rogers)在 1962 年出版的《创新与扩散》一书中通过对玉米、番茄、农药等农业技术扩散过程首次系统性的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即创新技术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对象间实现应用的过程。
农业技术并不总是被人们接受的,当一项新技术的受众群体认为采纳该技术会提供更多的便利性、兼容性、可体验性并且减少了复杂性,那么这项技术才容易被采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是个人或其他个体做出是否采纳决定的精神活动,包括农业技术获得、农业技术说服、农业技术决定、技术实施和技术确认五个阶段,农业技术说服和技术决定是传播过程中关键环节,决定着农业技术实施效果。根据 Rogers 研究,创新扩散涉及技术创新者、开拓者、供给者三大主体,并伴随时间顺序依次出现,即技术创新者通过传播媒介使创新成果逐渐被开拓者采纳,使开拓者转化为新技术供给者对创新成果进行交流、推广并最终完成技术扩散过程。为此,农业技术扩散是农户技术认知到技术采纳的过程,最终通过对比农业技术采纳前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的改善说明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如图 2.1 所示。
..........................
2.2 农业技术扩散已有研究回顾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会使一项新的农业技术为更大范围、更多的人群所采用,促进相关地区和人群经济、社会或生态收益的提高(刘笑明,2007)。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在农业技术认知、技术采纳、影响因素、采纳效果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本文实现农户技术采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认知文献回顾
农业技术只有在被农户接受且采纳了的情况下才会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作用于农业生产并促进农户增收。农户对农业技术的认知是实现农业技术采纳的基础与前提。赵肖柯等(2012)对江西省 1077 户农户对农业技术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与农业技术的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邻里乡亲、农业示范户、大众媒体等信息渠道因素也显著影响种稻大户的农业新技术认知。农户间的互助行为、共享行为、农户对邻里以及对村委会的信任对农户技术采纳意愿影响显著(汪建等,2015)。李莎莎等(2015)基于粮食主产省 2172 户农户施肥技术认知调查表明,农户自身特点、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外部环境对农户的技术认知产生显著影响。贫困地区农户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基础设施缺乏和传统观念影响等导致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单一的生产方式。
农业技术信息认知形式上,仍旧以广播、电视、报纸、会议、文件、广告和口头传达等传统渠道为主,新型的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但很难被农民获取利用(李枫林等,2006)。张凡等(2013)对吉林省农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渠道的现状分析发现,农村电脑普及率低,农村偏僻、农民居住分散致使农村有线电视网的铺设、运行等费用相当,且维修力量不足。多数农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但出于风险的考虑不会立刻采用,有时因技术推广人员失职,给农民传递过时、错误的技术信息,对农民产生误导并带来经济损失。虽然在科技惠农相关政策下我国农村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贫困地区技术信息的获取仍然受到较大限制,农户对农业技术信息的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农户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低下,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贺文慧等,2006)。
农业技术采纳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区域基础设施状况、农业生产规模及专业化程度、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推广部门职能的发挥程度、农民的素质等是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Dridi, C.2005;刘笑明等,2007)。刘辉等(2006)以杨凌农业示范区分析表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人文条件、政治和市场机制分别决定着农业技术扩散内容和方式、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果,多种因素的综合会对农业技术扩散的起到加速或减缓作用。张慧颖等(2013)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提出创新特征、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的影响指标体系,创新特征包括相对优势、协调性、简易型、可试用性和可观察性,传播渠道包括大众传播媒介、人际关系网络和中介机构,社会系统要素主要包括市场、客观地理位置和政策环境三方面。曹建民等(2005)通过对水稻氮肥适地管理技术的农民参与式研究表明,农户是否为户主、性别、教育水平、农民是否经常参加农业劳动以及农户的土地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王永强等(2009)认为农业技术本身的适应性(适应气候变化、地狱土壤变化、种植复杂程度、技术产品市场优势等)、科研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的动力缺失、扩散环境中地区基础和交通设施状况、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业企业发育状况、通信状况、农村信贷政策等都是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
......................
3 产业化扶贫中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案例分析 .................. 13
3.1 调查地点 .............. 13
3.1.1 G 县 WT 村 ............... 13
3.1.2 Q 县 CR 村 .................... 14
4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4.1 村组织影响 ............... 23
4.1.1 村委关系 .................. 23
5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 33
5.1 模型选择 ............... 33
5.2 变量设置 ................ 34
5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通过对 WT 村和 CR 村农业技术采纳过程和采纳效果的比较分析,农户受个人内部因素和农村社会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两村农户在农业技术信息的认知、采纳和采纳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农户行为表现是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规范和村组织是造成农户行为差异的最主要特征。根据已有相关研究和实地调研表明,农村规范对农户技术认知会有间接负向影响,农村不好的风俗习惯、办事方法和农户的小农意识会阻碍农户对农业技术的认知,,从而认知程度的高低制约着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此外,农户村委活动的参与程度对农业技术的采纳产生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扩散是村委活动的一部分,农户村委活动参与积极性高,对农业技术学习热情也高,从而对农业技术采纳有促进作用。每一个农村地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不相同,并不是适合 CR 村的技术传播与采纳模式一定适用于 WT 村,但技术采纳效果不好的农村地区可以将 CR 村农业技术的扩散方式作为参考,并了解 WT 村农业技术难以实行的具体原因,尤其分析在技术采纳过程中阻碍农业技术采纳的因素,将阻碍因素的作用规避至最小,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本章将 WT 村和 CR 村农业技术扩散差异的原因作为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一般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检验该因素由个别问题推及到一般问题时的显著性,为我省其他地区农业技术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5.1 变量设置
a.因变量
本章以“认知-行为-效果”为实证分析框架,将因变量农业技术采纳分为农业技术认知、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农业技术采纳效果三大方面,其中,农业技术认知主要为农户对技术认知程度变量;农业技术采纳包括技术培训和技术资格两个变量;农业技术采纳效果分为效果感知和效果评价两个变量。每个因变量又具体包含不同的测量指标。
农业技术认知程度通过问卷中“您是否了解农业技术信息?”获得,该指标为三分类变量,不了解=1,一般了解=2,非常了解=3,以“不了解”作为参照类。农业技术采纳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技术资格两个变量,其中,农业技术培训通过问卷中“您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获得,该指标为“是”或“否”的二分类变量,否=1,是=2,以“否”为参照类;农业技术资格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级划分,通过问卷中“您有没有获得国家认证的农业技术资格等级?”获得,该指标为四分类变量,没有资格=1,初级资格=2,中级资格=3,高级资格及以上=4,以“没有资格”为参照类。农业技术采纳效果包括效果感知和效果评价两个变量,其中,效果感知通过问卷中“您认为农业技术对您有帮助么?”获得,该指标为三分类变量,没有帮助=1,帮助不大=2,很有帮助=3,以“没有帮助”为参考类。农业技术采纳效果评价通过问卷中“您认为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后有哪些变化?”获得,从 “工作效率是否提高”、“人际关系是否加强”、“收入水平是否增多”、“社会地位是否提高””四个方面进行了测量,四个指标均为二分类变量,否=1,是=2,以“否”为参照类。
b.自变量
自变量分为四个方面,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村规范和村组织。
农户个人特征包括农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政治面貌六个方面。其中,性别为二分类变量,男=1,女=2,以“女”为参照类。年龄为连续变量,通过问卷中“您什么时候出生”获得,为方便研究,将年龄最终划分为四分类变量,“25 岁及以下”赋值为 1,“26-35 岁”赋值为 2,“36-45 岁”赋值为 3,“46 岁及以上”赋值为 4,以“25 岁及以下”作为参照类;文化程度通过问卷中“您的受教育程度”获得,该指标为五分类变量,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或中专=3,大专=4,本科及以上=5,以“本科及以上”作为参照类;婚姻状况通过问卷中“您目前的婚姻状况”获得,该指标为二分类变量,未婚=1,已婚=2,以“未婚”为参照类;健康状况通过问卷中“您目前的健康状况如何?”获得,该指标为五分类变量,非常差=1,较差=2,一般=3,较好=4,非常好=5,以“非常差”作为参照类;政治面貌通过问卷中“您的政治面貌是”获得,该指标为四分类变量,群众=1,团员=2,中共党员=3,民主党派=4,以“民主党派”为参照类。
.......................
6 结论
6.1 结论
本文通过对 G 县 WT 村和 Q 县 CR 村“百企千村”产业扶贫情况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农村地区由于其农村社会环境差异会对产业扶贫效果以及农户技术认知和采纳情况产生不同影响。农村社会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村干部行为特征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村委活动组织差异,实证研究表明,当村干部行为能兼顾农户利益时,会促进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反之,村干部与农户利益不相关各自谋发展时,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往往只是空谈。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也会受自己周边“圈子”的影响,即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习俗方式等会对农户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向作用。但农村社会规范是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传承与积累,往往比较传统和守旧,所以农户受社会规范影响会对新事物的接收与传播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本文以农户技术认知、技术采纳和采纳效果为因变量,以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村规范和村组织为自变量,构建适用的模型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农户技术认知受村组织影响较为显著,农户村委活动参与会显著提升农户技术认知水平。农村社会规范中,长辈意见对农户认知程度的影响显著正相关,其他因素对农户技术认知影响不太显著。农户亲属是村干部与农户技术认知显著正相关,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户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对农业技术认知显著正相关,家庭农业收入越高,农户技术认知程度也越高。
(2)农业技术采纳中,农户参加村委活动意愿越强,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会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而农户受村干部影响越大,参加村委活动意愿越强,农户取得农业资格的可能性越大。除此之外,农业技术采纳还受农户个人特征影响较为显著,婚姻状况与农业技术培训显著正相关,已婚农户家庭更愿意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农户对取得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的影响最为显著,农村社会规范中只有当农户十分听取父母意见时对获得农业初级资格的影响较为显著,农户听取父母等长辈意见与农业技术培训负相关。
(3)农户技术采纳效果评价主要受村组织和农户个人特征影响较为显著,农户参与村委活动对技术效果评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不愿意或者有需要再参与村委活动对技术效果评价显著负向影响。个人特征中农户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技术采纳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对技术效果评价有显著负向影响,高中及以上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收入越低对技术效果评价越差。而农户对社会规范的一般认同会对技术采纳效果评价产生负向影响,其检验结果并不显著,这可能由于在界定社会规范时存在纰漏,也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5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