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基于小令三音节词牌韵律节奏的视觉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2 07:00

绪 论 

央视二零一六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谭维维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被网民刷爆了朋友圈,多家媒体盛赞“太震撼”。在此之前,谭维维首次和陕西华阴老腔尝试性的合作表演了《给你一点颜色》,网上视频的点击播放量以惊人的速度突破百万,网民的留言与转发也堪称了“霸屏”模式,甚至被崔健称赞为“民谣与摇滚教科书级的表演”。为什么会这么火?有网友表示:“这里面有中国人沉淀了几千年的洪荒之力!”而在内容上挖掘更深下去,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使得五十六个民族有自己的特有的音乐表达方式,“乐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与民族之间融合,尤其是宋朝时期是我国音乐与文学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在这一阶段我们有了“中国词曲音乐”的黄金时代。 宋词是诗歌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宋词的曲调大多都是先前流传下来或者是当时民间传唱的民歌,又或者是宫廷所流行的曲式和调子。宋词婉转的或是壮阔的意境都是由诗歌的不同的词牌名决定的。这个“现在存有百余个词牌名,我们常见的有《忆江南》、《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不同的词牌有着不同的韵律格式,所以结构复杂。无论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宋词的特殊性都为其提供了极高的研究价值。 
........

第一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现在人们长期处于各类传播媒介并依赖于这些媒介维持着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行为。但是大众的要求更加挑剔,推动着媒介的更迭,,也推动着视觉设计的革新,也逐渐的改变着大众对传统审美的习惯。 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文字的阅读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越来越不具有刺激性,读者更加亲赖于视觉图像图形上的创新。这样的现象也为本课题的设计和表现方式的研究上提供了思路。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青睐。而在疆域辽阔的中华大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政治和社会环境影响,诗歌和文体的呈现也有很大的变化,形成宋词这样‘可诵可唱’的、具有独特韵律格式的、浓郁东方色彩的文体。 在新的时代的感召下,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也应该在传统的优秀文化中不断的汲取营养,取得设计灵感,重新契合,找寻到一个新的图像表达精神,最后形成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尽管我们处在多类传播载体构造的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之中,所以我们更要使经典的文化得以传承。希望通过此次实验,引起大家对宋朝词曲的韵律格式的关注,通过视觉化的转变,可以将这种抽象的韵律格式以轻松的方式,在我们的时代以新的面貌呈现在观者面前。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来自于中国的宋词诗歌的魅力。 
.........

第一章 宋词词牌的概括 

第一节 宋词词牌名的历史背景及分类 
词,兴于唐,发展于五代,胜于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词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可以配合乐器吟唱的乐府诗。词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和乐府,这也和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民族交流密不可分。所以也产生了的不同的派系,也表达着不同的风格和内容,每一种风格都有独特的意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还具有独特的声律并受声律制约,词人要严格遵守这样的定式填词,所以便有了词牌名。 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他的固定形式[1]。所以“词”其实不是作出来的,是作词的人按“词牌名”填出来的,按谱填词。经过对宋词词牌名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常用的词牌名有几百个,不同的词牌名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填词的人根据不同的心情可以选择不同的词牌。诗词开篇就有平起、仄起的起句方式,有平韵、仄韵的押韵方式,句中有平声、仄声、可平可仄的平仄关系。后人根据篇幅的多少,将宋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最为通用的区分是将小令规范于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一般在五十八字至九十字之间,长调一般是指九十一字以上。为了方便研究,本文举例避开了词牌名中有别名的一些词牌,比如《金人捧露盘》又名《铜人捧露盘引》,又称《上西平》和《西平曲》。这一类词牌名并未划入此次研究中。在我们所常见的二音节词牌名中,小令数量很少,只有有两个,分别是《渔父》和《子夜》。中调有一个《河传》。长调中的二音节词牌则比较多,有《疏影》、《多丽》、《六丑》、《眉抚》和《西河》等。 三音节词牌名中小令占的最多,有五十六个词牌名,像我们常见的《如梦令》、《菩萨蛮》、《人月圆》、《清平乐》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中调有近三十个,有《蝶恋花》、《钗头凤》、《渔家傲》等。长调有《雨霖铃》、《沁园春》和《满江红》等,共计也有将近四十个。 
..............

第二节 宋词的特色曲调——小令三音节词牌
令,也称令词。特别之处就是因为大多来源于民歌。在古代也称之为“小曲”,字少调短,在唐代比较发达,在格律上相近,因此唐五代的文人更容易接受小令这一文体。     不同的小令三音节词牌都有着不同的来源,有着不同的声律,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小令三音节词牌都和所描写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声律使这些词牌有了性格。比如豪情壮志的《念奴娇》,比如《长相思》一般写男女爱情,比如渔歌子的内容也和渔家生活有关,更显得田园闲适,而《忆江南》内容也以写江南风物为主。但是词本身的风格并不影响本次研究的主题——韵律节奏。 本文所用到的词牌格律知识依据的是龙榆生先生所著的《唐宋词格律》,这是一本比较权威专门介绍唐宋词体制格律的书。我们知道,每一词牌都有“定格”和“变格”,又称“正体”和“变体”,它们的句读、平仄和韵位稍有差异。在词牌名格律的研究中,“定格”为最多使用的格式,而所谓的第一“变格”和第二“变格”等,只是在“正格”基础上,在某些地方将平韵改作仄韵,仄韵改作平韵。变格的产生,会影响词原本的节奏韵律,节奏韵律的变化,会影响整首词的小情绪。为了研究的权威性,本文暂时不讨论相关词牌的“变格”形式,选取其中的“定格”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 在挑选小令三音节词牌时根据词牌名的来源选择,风格容易类似。不同风格的词牌又容易造成节奏对比不明显的情况。在研究了大量的小令三音节词牌名之后,确定还是要坚持以 “节奏韵律”这一核心,根据词牌所表现的不同韵律节奏进行对比,一是押平韵的词牌一般情绪较为平缓、欢快;二是押仄韵的词牌情绪一般比较激烈,急促;三是平仄转换的词牌情绪一般起伏较大,转折性强。这也为古典诗词的视觉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

第一章  宋词词牌的概括....3 
第一节  宋词词牌名的历史背景及分类......3     
第二节  宋词特色曲调——小令三音节词牌.....4 
第二章  小令三音节词牌的视觉化研究....6 
第一节  以《菩萨蛮》等三个词牌为例的主形象设计..........6     
第二节  衍生品设计..........14 

第二章 小令三音节词牌的视觉化研究 

根据韵律节奏的研究,还有对大量小令三音节词牌的筛选,最后选择了《菩萨蛮》、《如梦令》和《渔歌子》为范例。三个词牌不仅是传颂度高,历来名作颇多,都是经典之作。《如梦令》仄韵明显,情感表达急促,却又用叠句和平声的特色为这首词增加了亮点。《渔歌子》,观其名便可知其闲适,娓娓道来,中间的两个小短句增加了俏皮感。《菩萨蛮》节奏上有明显的起伏,平仄交替往复,很有特色,这三首词牌都十分合适。中国人对文字和音韵的研究登峰造极,运用“平上去入”四声,讲究韵律和回旋的节奏。而宋词的这种节奏是具有节奏和韵律,文人的创作都需要遵循先前的设定。即使同一个词牌被千百遍的演绎,但是其节奏却不会变化。所以这次也试图遵循着节奏和韵律,用现代的视觉元素表现宋词的特色魅力——词牌的韵律节奏。 

第一节 以《菩萨蛮》等三个词牌为例的主形象设计 

在词牌的韵律格式的表现中,平仄关系通常会用特定的图形或称之为符号来表示。在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一书中是用 ‘-’表示平声、‘+’表示可平可仄、‘|’表示仄声,韵脚处使用文字标注。但是日常生活中表现平仄关系的图形中使用最广、认可度最高,表现最全面图形表现是:‘○’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表示平韵、‘▲’表示仄韵。可以看出,图形都是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平声会使用较平和的图形,横着的竖线或者圆,其他的表现也很好理解。在艺术上表达中,西方十分擅长使用几何图形,这也是在艺术的表达中跟我们民族有很大的差异的地方。在工业造物的长期驱使下,西方强调使用原则和规律,所以更多的是机械性。西方艺术的背后是科学,这种讲究理性,走“唯理”、“唯形”的表达。而这种理性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和平仄关系的图形表现十分切合,所以这次研究尝试使用这五个图形作为此次小令三音节词牌韵律节奏视觉化的基本元素。

基于小令三音节词牌韵律节奏的视觉化研究

 

...........

结 论 

词曲的曲调与视觉艺术之间一定是存在的联系,往往被称之为为艺术的“通感(Synaesthesia)”。这也是为什么音乐与美术总是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个可以长期研究的课题。通过宋词中“小令”、“三音节词牌”的韵律与图形建立关联,以“押平韵”、“押仄韵”、“平仄转换”所带来的不同韵律感受的疾走转换为依据,是“小令三音节词牌”视觉在线,并通过“菩萨蛮”、“如梦令”、“渔歌子”加以应用,并进行衍生品开发。最后,这次视觉转化过程也基本完成了最初的目的。 线条与块面的关系不论是在西方艺术里还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雕塑还有民族图案都尽显线条和块面,其功能就是为造型。所以在此次研究中,我尝试了一种前人没有尝试过的途径,抛弃了简单将诗词意境视觉化的路数,将传统的韵律与线条和块面相结合,使用全新的视觉元素,希望能够体现出宋词的核心内容,实现宋词的格律与视觉化设计的对接,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最后形成了具有韵律节奏的图形。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8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8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c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