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都市圈经济差异中对外贸易 因素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使得各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往来更加频繁、相互依赖性更高,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大环境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而不同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发展程度差距巨大,这种差异就会扩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关于对外贸易差距对经济差距的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不同区域外贸发展程度差异如何作用于经济差距,主要研究结论:对外贸易差距扩大经济差距、对外贸易差距缩小经济差距、对外贸易差距对经济差距没有影响,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同,研究对象的差异这命题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具体来说,京津冀地区与其他两大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而对外贸易中出口贸易的差距尤其显著,研究三地对外贸易对经济差距的影响对加强京津冀经济实力以及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之间的外贸差异现状和经济差异现状通过历年文献收集的原始数据,及相关计算进行详尽的阐述、度量和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外贸发展差异与经济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就如何缩小经济差距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文章通过以下思路进行分析与研究:
第一,对国内外关于外贸发展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类、总结和评述。
第二,对近年来三大都市圈外贸发展差异现状和经济差距现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度量和原因分析。
第三,就三大都市圈外贸发展的地区差异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机制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第四,就三大都市圈外贸发展的地区差异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第五,就如何缩小京津冀与珠、长三角外贸发展差距从而缩小经济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不单单分析三大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差距与经济增长差距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探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因素和途径,并从多个角度,对本论题进行研究:
一是: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在进行本文的写作前,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的阅读,并就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在对相关文献理论思考、探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本文论题的研究与写作。
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理论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在利用中国近年来相关原始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差距的机制和途径的同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检验,理性、客观的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差距的相互关系,努力做到理论解释实证,实证支持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三是:用数据来客观说明问题。本文实证部分利用 1994 年至 2014 年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各个省市数据整理计算而得,文章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等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1 国外相关理论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的主题,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产生了此命题的众多分支论题。在众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命题中,地区间经济差异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便是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对外贸易差距如何扩大经济差距的文章尚不多见,仅仅部分学者研究了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差距的关系,并且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证分析方面也都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2.1.1 外贸缩小经济差距论
Abramovitz(1986)认为经济上的落后事实上意味着经济加速增长的潜力,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主要由于资本与技术上的差别,而由于对外贸易的进行,落后国家或地区通过在贸易过程中对先进国家生产技术的学习与模仿,会逐渐缩小领先者和落后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而且由于国际贸易又可以促进资本的积累,落后经济体的经济会加速增长,技术赶超模型认为,国际贸易和对外开放是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国际贸易媒介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促进了经济增长收敛,有利于国家间经济差距的缩小。
1997 年,巴罗和萨拉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思想,提出了技术扩散模型,他们的研究更是直接指出对外贸易是促进技术外溢效应加速落后国家经济增长从而赶超发达国家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他们的研究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源于技术的进步,其经济差距收敛机制是技术模仿成本边际递增,而不是前面索罗-斯旺技术扩散模型的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他们认为技术模仿国家的成本是一定低于技术创新国的,因此落后国家会通过对外贸易等途径来学习模仿先进国家技术,起初,落后国家的模仿成本较低,这意味着其经济增长迅速,然而随着其经济的持续增长,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先进国家,一些部门生产技术需要创新才能进步,导致技术进步成本上升经济增速放缓。Ben-David 和 Loewy(1998)模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国际间的自由平等贸易将是生产经验、管理制度、技术知识外溢与扩散的主要途径,而落后国家又是技术外溢效应的主要受益方,这就意味着落后国家的经济更快速地增长,,逐渐缩小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的经济差距,但以上研究只针对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差异与贸易差异的关联性,并未涉及一个国家之间的不同地区外贸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性。
就一个国家之间的地区经济差距的相关文献来看,藤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1999)等在经济空间聚集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于产业聚集的影响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机制。他们的观点是,一国内部的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会由于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缩小。他们认为,在封闭的经济体内,为了节省运输成本、生产成本等国内企业会倾向于将工厂建设、资本投入在本国的经济中心,而随着企业越来越聚集,其他地区相关产业也会跟随前者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聚集地的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不断增大,实现对外贸易之后,各个厂商可以利用国外中间投入品和国外需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国内企业在中心地区聚集的积极性,于是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趋于下降。本类学者运用产业聚集效应解释一国外贸差距对经济差距的影响,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事实上,贸易不仅仅从产业聚集效应这一方面影响经济,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通过特定途径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
2.2 国内相关理论
2.2.1 对外贸易扩大经济差距
陈秀山和徐瑛(2004) 陈秀山和徐瑛(2004)建立了因子分析框架其中包含投入要素的质和量、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等,他们通过实证做出的结论显示,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随着时间推移其趋势不断扩大。万广华、陆铭和陈钊(2005)利用中国 1987 年至 2001 年之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运用了考克斯模型,以 FDI 和对外贸易作为解释变量,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发现无论是 FDI 还是对外贸易对省级经济差距影响显著为正,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由早期的 17%到后期的 22%。李斌和陈开军(2007)运用了中国 1981 年到 2003 年人均 GDP和进出口总额原始数据测算出相应的变异系数,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探究了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及对外贸易发展差异对于经济差距存在显著影响。张帆(2009)通过运用中国各地区 1992 至 2005 年的数据计算的基尼系数,同样运用因果关系检验法得出相似结论。李国柱和马树才(2007)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区域外贸发展的非均衡上,他们运用 1994 年至 2004 年的中国省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并且这种不均衡性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这是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赵伟与何莉(2007)运用 1978 年至 2006 年中国东、中、西部数据,通过分析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差异的四个机制:资本积累机制、技术溢出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同时运用实证分析探析了对外贸易影响地区间经济差距的途径,并得出对外贸易是加剧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胡大鹏(2002)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对外贸易与产业聚集效应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由于政府政策限制导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并不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聚集的直接原因,而资本流动才是产业聚集的根本原因,这就导致了地区间资本存量的差异从而扩大了人均收入上的差距,因此,他认为,在中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导致经济向沿海地区集聚,由此扩大而不是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温苗苗(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各个省市通过出口贸易快速拉动经济增长,而中部和西部省市无论是出口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如东部地区,这就导致出口部门闲置的大量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是中国内部出现经济增长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国内的这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同的区域之间对外贸易差距会显著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且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上区域间的对外贸易差距与区域间经济差距均存在正向相关性,因此对外贸易的差距是影响区域间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但他们只是笼统的以东中西部或各省市为划分标准,缺乏灵活性、时效性。
2.2.2 对外贸易缩小经济差距
国内的少数学者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魏尚进(2000)利用 1988 年至 1993 年间中国 100 个城市的数据分析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则有利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刘木平、舒元(2000)对经典的索罗-斯旺模型的修改,提出 6 个变量(分别为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利用外资额度、出口贸易额度以及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并运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各变量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发展能够使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收敛,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够缩小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
3 京津冀与珠、长三角外贸经济发展差异对比与分析..... 10
3.1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0
3.1.1 概念的定义............. 10
3.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0
4 京津冀与珠、长三角外贸发展差异加剧经济差距理论分析.............. 23
4.1 技术进步因素........................ 23
4.2 要素积累因素........................ 24
5 三大都市圈外贸发展差异对经济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30
5.1 变量的选择、数据的说明与模型的构建................ 30
5 京津冀外贸发展差异对经济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前面的章节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京津冀与珠三角、长三角对外贸易差距如何影响其经济差距,但是并没有对三大都市圈对外贸易差距与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程度进行严谨的数量分析。因此,本章将具体的剖析对外贸易发展差距对三地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关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各变量变异系数运用到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VAR),动态的分析对外贸易差距对整体的经济差距的影响关系,之后,运用 Granger 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探究外贸差距与经济差距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5.1 变量的选择、数据的说明与模型的构建
5.1.1 变量的选择
根据历年的统计年鉴寻找出 1994 年至 2014 年的三大都市圈的地区人均 GDP 作为原始数据,在对三大都市圈原始数据进行变异系数的计算,记为 VG,用它来代表三地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完整性将三大都市圈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作为原始数据,同样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变异系数将其作为三地外贸差距的变量,分别记为 VXM、VX、VM。
在构建模型之前需要三点说明:
第一,在分析三大都市圈对外贸易差距对其经济差距的影响之前,我们假设其他影响经济差距变量不变。
第二,在进行模型构建中,剔除经济的偶然性波动以及政策变化对变量到来的影响。
第三,前面的章节为了时效性数据间隔由 2001 年至 2014 年,计量部分为了数据的完整性、客观性,实证检验扩展到 1994 年至 2014 年。
5.1.2 数据的说明
本节京津冀都市圈相关数据通过 1994 年至 2014 年的《河北省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相关数据由 1994 年至 2014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珠江三角洲都市圈(范围是广东全省前面章节已有说明)相关数据由《广东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获得。
.......................
6 提高京津冀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目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近年来,依靠其扎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力以及物力资源、深厚的文化和政治底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除去珠三角、长三角都市圈之外的中国新的“第三增长极”。但在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迅速,但与珠三角、长三角都市圈的差距没有显著地缩小,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三大都市圈对外贸易的差距尤其是出口贸易上的巨大差距是影响其经济差距的显著因素。因此,就如何提升京津冀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京津冀缩小经济差距,甚至超越珠三角、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6.1 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促进外贸发展
京津冀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天津,这“两市一省”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建设,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与优势。北京作为首都其人力资本、科技水平优势明显,天津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港口设施完善,而河北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些优势都是及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三地之前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限制了三地优势互补,阻碍了京津冀都市圈贸易总体发展水平。
自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使得三地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目前来看这些合作仍然处在比较浅的层面,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完善的合作机制。就外贸方面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三地政府首先需要积极建立完整的对外贸易合作机制,成立长期专项小组,对京津冀相关外贸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并对三地外贸合作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相关部门量化打分,并给予相应的奖罚处理。其次,政府要积极建立三地外贸企业长期交流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明确各自的共赢点,通过比较也会使得三地企业更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在相互补充、促进的前提下,各企业会自觉的与其它企业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企业自身得到实惠,才会让协同发展战略更加顺利地落实下去。另外,就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充分尊重。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确保市场经济规律不被人为恶意的破坏,这是对经济能够健康的、持续的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才能有效的使三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该严格的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对破坏市场行为予以严惩。最后,就是打破行政层面的阻碍,使得三地资源、要素可以自由的流动,废除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壁垒,事实上自十八大以来,对于打破壁垒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北京市在《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中,也首次明确提出,北京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但要彻底击碎行政壁垒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8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