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2 07:04

导论


本文以“巍山彝族打歌”为研究主体,以舞蹈形态为研究侧重点,旨在对巍山各地域的“彝族打歌”进行深入和具体的分析。通过提取“巍山彝族打歌”的典型舞畴,将其作用于高校代表性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之中,以期实现“巍山彝族打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形态转换的构想。 1.“巍山彝族打歌”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其中舞蹈部分是能够最直观、最生动体现巍山彝族各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巍山彝族打歌”历史渊源的阐述与发展现状的记录,以及对其舞蹈形态深入、具体的描述与分析,以填补在舞蹈本体研究方面的缺失,为彝族民间舞蹈的后续研究提供佐证,有利于进一步地保护、传承、弘扬“彝族打歌”文化。 2.“巍山彝族打歌”是巍山彝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提取其典型舞畴、乃至提炼优质基因,将其作用于高校的舞蹈教材之中,实现将“巍山彝族打歌”转换为教学形态的构想,形成“巍山彝族打歌”代表性民间舞蹈教材,以丰富云南彝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材。并且作为教学型的“巍山彝族打歌”是架起原生型与舞台型之间的桥梁。 3.通过对“巍山彝族打歌”这一个案研究为范例,为将来专业舞蹈教学、表演、创作、研究等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加强彝族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多样性的保护,为舞蹈学学科的发展,乃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伸做出微薄的贡献。

“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一、 “巍山彝族打歌”概述 


(一) “巍山彝族打歌”的历史渊源

关于巍山彝族的族源,有的专家认为是土著民族;有的认为是氐羌后裔,虽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巍山“土著人”与一些迁徙族群相互融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据有关资料记载,彝族是最早生活在巍山这片神奇而古老地方的民族,在两汉时称之为“嶲、昆明”,唐代称“乌蛮”,元明清时称“罗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彝族先民早期主要生活在巍山坝子地区,在明代设卫屯田后开始逐渐转向山区生活.巍山彝族按本族自称可分为两支:一支是在全县广泛分布的“腊罗拔”,它是巍山彝族的主体部分;另一支是清代末期从外地迁入的“格尼拔”,主要分布在青华乡,人数较少。如今都统称为“腊罗拔”,译成汉语即“崇拜虎、龙的民族”。勤劳朴实、聪慧善良、坚强勇敢的彝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本民族历史与独具特色的文化。 “彝族打歌”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山彝族打歌”是以人体为载体的、非物质的“活态文化”,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它的发展源头尚不明晰,但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从未断流。至今渗透到彝族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 异彩纷呈的“巍山彝族打歌”

“东山打歌”通常以芦笙坐阵、大刀助阵。吹芦笙者是整场“打歌”的引领者,所吹的音乐有一套完整的谱系,不得随意更改。一个完整的芦笙调共有 32 拍。有时,笛子也会随之加入用以伴奏。而大刀则是“东山打歌”必须使用的器具,这也许和“打歌”起源于部落战争有关系,古时用大刀来搏斗,今时用大刀来打拍子。刀把磕地声与脚步踏地声一齐发声,气势磅礴。“打歌”时,以 16 拍为基础韵律,在第 9 拍与第 10 拍时舞步会突然休止,是“东山打歌”的独特之处。男子舞刀,两人成对而舞,刀法多变,套路完整;女子手甩一或两条绣花长毛巾,起步时以腰为轴,上下身呈“弓”形,舞步庄重而典雅,整体逆时针转动的速度较为缓慢。“东山打歌”调舒缓古朴,一个调子表达一句话,用一个衬句开头,再接上一句有实际含义的句子(也称正调),环环相扣。较为常见的衬词为“苏哩嘿~苏哩嘿~”。“打歌”时,男子头戴黑色瓜皮帽或黑布、白布包头,身穿蓝白上衣,外罩对襟领褂或皮褂,手戴金银戒指等首饰,下身穿宽脚裤,脚穿绣花布鞋或黑布鞋;女子服饰色彩多为大红大绿,配上精细的刺绣装饰,十分绚丽夺目,较为华丽富贵。而头饰从盘头、绕头到首饰佩戴都十分讲究,少女、新娘、少妇和老人等头饰都各不相同。东山女性还喜欢在身后腰部背一个用羊毛擀制而成的圆形毡子裹背,上绣太阳和月亮,在其上方绣有一对蜘蛛,相传是在远古时代蜘蛛曾救过彝族祖先,而为后人牢记和感激。[26]总之,“东山打歌”整体风格特点为节奏缓慢,,古朴庄重,含蓄典雅,颇有南诏王室之遗风。


二、  当代民间“巍山彝族打歌”的舞蹈形态 .......... 17 

(一)“巍山彝族打歌”的现代呈现形式 .................. 17 
(二)“普通舞体”与“特殊舞体”呈现形态的对比分析 ......... 41 
三、  “巍山彝族打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形态转换之构想 ...... 49 
(一)前提条件 .... 49 
(二)方法步骤 ..... 52 
(三)呈现形式 ............... 79 
(四)教学应用价值 ..................... 86 
结语 ..................... 89 


三、 “巍山彝族打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 形态转换之构想


(一) 前提条件

舞蹈是一门视听觉的表现性艺术,要将“巍山彝族打歌”纳入舞蹈教材,首先要求它要具有可视性。而“巍山彝族打歌”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中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艺术价值尤为突出。在舞蹈方面,“巍山彝族打歌”脚下动作居多,如跺、踏、跳等脚部动作,再配合身体的旋转、拧扭、前俯后仰与手部的拍打、击掌等动作,需要身体各部位有机统一、协调配合,其简单的舞蹈动作中又蕴藏着复杂多变,使得观者目不暇接。各地的“打歌”又风格各异,各具美感,可视性较强,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在音乐方面,巍山各个地方的“打歌调”都各不相同,曲调丰富且各具特色,再加上芦笙、笛子等乐器的配合,并使之不断改进;而“打歌调”中即兴填入的歌词大多是健康向上的内容,能体现出真善美的价值选择,从而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在舞蹈中,“打歌者”唱调及配以呼喊声,带给观者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刺激,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再者,在“打歌”的服饰方面,也使得它更具有可视性,“打歌者”身着各式各样的盛装进行“打歌”,在舞动中,巍山各地的彝族服饰更加绚丽,与此同时,其服饰也为舞蹈增添了美感与魅力,“打歌场”上成了赛技、赛装、赛美的平台。由此可见,“巍山彝族打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总之,“巍山彝族打歌”具有代表性、训练性及观赏性,使其进入高校从而转换为教学形态提供了可能性。

(二) 方法步骤 

本教材的教学对象为高校舞蹈专业大二或大三表演班的学生.其原因是,这个年级的学生有一定专业舞蹈础,“形”上的问题差不多已解决,但“情”以及“以情带动形”即舞蹈表现力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与提高,而本教材均是以“情”来作为编创动机,对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提升其表现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组合的教学中,笔者将涉入“表演心理”以启发学生。而对舞蹈表演心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创造规定情境和塑造形象的能力,是从舞蹈技能向舞蹈表演转化所必需的中介和桥梁,从而使学生能发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
......


结语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巍山彝族打歌”,以“活态”的形式世代相传至今。又因历史、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使得分布在巍山各地域的“彝族打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笔者在当代民间“百花齐放”的“巍山彝族打歌”中选择“东山打歌”、“五印打歌”与“马鞍山打歌”,进行以舞为核心物,歌、乐为伴同物的研究。通过对“普通舞体”和“特殊舞体”呈现三种“打歌”的舞蹈形态予以详细地描述与深入地研究,且将不同舞体呈现同一种“打歌”的舞蹈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舞蹈形态、心态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运用历时与共时相互参照的方法,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辨识度,从而影响到“巍山彝族打歌”转换为教学形态之前对其素材内容选择的取舍。再透过三种“打歌”之间舞蹈形态的对比研究,探析三者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并将三者的独特之处进行“因子分解、特征提取”,对其提炼、加工、整理,以运用于高校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将“巍山彝族打歌”转换为教学形态之构想,让其文化特异性在教学组合中得以凸显。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8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8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1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