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2 06:30

第一章 绪论

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否确保发挥其在高等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履行自身的职业使命、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关键在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否能支撑起自身的职责。当前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知识体系来支撑,而从相关学者的调研结果来看,具有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知识背景的高校辅导员在人数方面并不占绝对性的优势,比如根据学者朱红春所做的实地调研,在其所取的样本中高校辅导员人数占前三名的专业门类分别为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和法学(教育学和法学所占人数相同),其所占人数分别为 135、59、44、44,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31.9%、13.9%、10.4%、10.4%,①其中具有工学知识背景的高校辅导员的人数远超过具有教育学知识背景的高校辅导员的人数。综上所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关键在于培养其职业能力。

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


一、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生成依据

转型期高校精神层面的内涵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里的各种要素与环节之间在紧密联系之中良性互动,在彼此促进之中协调运转,形成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局面,实现一种令人满意的动态平衡和整体效益;并且在和谐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始终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和学习状态;学校的育人、科研、文化传播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整体利益和师生的个人利益得以充分实现。①在社会转型期中,社会类型发生着整体性、结构性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便会由于新旧之际的转换而产生不和谐因素(道德裂变、道德困境等),这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特征之一。基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我国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体现在高校内涵建设的要求上便是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所面对的现实境况是校园内的不和谐因素,学生方面的不和谐因素是校园不和谐因素的主要来源,如学生突发事件、学生恶性事件等。这些学生方面的不和谐因素具有紧急性、突发性等特点。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有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责任;作为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高校辅导员有义务去构建和谐的学生文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中高校辅导员应具有应急能力,即能够应对学生突发事件,通过判断和分析来解决学生问题,从而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二、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通过分析我国社会转型发展对国家政策、高校、大学生、辅导员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以社会转型期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转型期高校的内涵建设、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多重挑战以及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要求等为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组成元素(如表 2.1 所示)。然后对组成元素的内涵范围与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组成元素进行逻辑规整,即按照各个组成元素的内涵范围进行合并与归类并调整各个元素的名称,最终确定构成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能力元素,并分析了它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具体内涵(如表 2.2 所示)。

第三章 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7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述..................27
二、调查结果分析................34
三、调查结果讨论........................63
第四章 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问题分析.................65
一、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65
二、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68
第五章 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措施................73
一、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搭建优质研修平台........73
二、高校需因校制宜,打造优质校级培养平台.............76

第五章 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搭建优质研修平台

虽然从整体上而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在能力维度上不存在差异,但在能力功能层面上是具有差别的,这种差别的产生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一是辅导员所在高校的类型属性,二是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群体的特征。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高职高专。这三种类型的大学在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校园环境等方面是具有差异的,并且这三种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群体的总体特征也是不同的。由于高校辅导员依托于高校平台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因而在高校类型属性和大学生群体特征上的差异势必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导致辅导员职业能力在能力功能层面上出现差异。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高校辅导员总体的职业能力水平呈不均衡状态,不同类型高校的辅导员在职业能力水平方面存在差异。正因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能力功能层面上存在差别和在现实的能力水平方面存在不均衡问题,因而在制定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有关的政策时需将这些“差别”与“不均衡”考虑其中,不但要从辅导员的整体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还需要重视政策体系的内涵建设,从辅导员群体内部的区别出发来制定从属性政策,从而细化基于辅导员整体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

二、高校需因校制宜,,打造优质校级培养平台

学者 Raunner 提出了“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形成理论,他将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从低到高分为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专业人员和专家这五个阶段。①基于“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形成理论,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进行阶段划分,根据每一个发展阶段提出相应的培养目标,从而形成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目标体系。具体情况如图 5.2 所示,参照学者 Raunner 所划分的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对应地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划分为新入职的辅导员、工作初期的辅导员、工作多年的辅导员、资深辅导员以及专家型辅导员等五个阶段,高校可以按照本校辅导员队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这五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前三个阶段可以依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年限来划分,后两个阶段除了要考虑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外还要结合考虑辅导员的能力水平,并且专家型辅导员的能力水平要高于资深辅导员的能力水平。然后,依据每一个发展阶段制定对应的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动态的目标体系。培养目标体系的动态性一方面体现在目标体系本身的层次性上,从目标 A到目标 E,其培养要求的层次是依次递增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引导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动态发展上。总体而言,制定动态的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在于高校如何依据本校辅导员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本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
......


结 语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带来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变化,从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在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时势必需要依托于整个社会环境背景,这种研究思路不仅瞻性。从实质上来说,“社会转型期”是以一种动态性的对比视角对我国当前社会状态的定位,从横向层面上看,社会转型期是一种社会过渡时期,它是原有的社会之“型”在完全转变为新的社会之“型”的过程中的社会状态;从纵向层面上看,社会转型有两个转型系统,一个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转型发展所组成的转型系统,另一个是人的转型系统;并且两个转型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转型期”这一社会状态定位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当前社会动态发展的实质,有利于拓展分析高校辅导员所处环境变化的研究思路,因而本人选择依托于“社会转型期”来展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8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8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a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