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研究
第一章 导论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突破该问题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货币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有效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解决现阶段社会经济面临的问题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资金短缺所导致的金融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失衡问题依然存在,培育健全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已成为现阶段西部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难点,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应受到重点关注。基于这一背景,本章相继阐述了研究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思路、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1 研究背景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农村金融也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变革和调整。农村金融不仅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性特征,同时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创新,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对协助相关政府部门落实惠农支农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国家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多种政策工具对农业生产给予支持和保护。为了稳定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06 年,中国银监会通过政策调整,对于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降低了准入门槛。银监会政策的调整标志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从机构改革迈入了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农村金融的改革必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面临良好机遇,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制度环境等因素制约,农村金融发展明显滞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户生产活动的日益复杂和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导致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日趋扩大。而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都需要资金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资金的有效配置会显著影响农村经济。但是西部地区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导致金融资源供给减少,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制约了市场配置效率成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高效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从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概念界定及配置效率的内涵出发,依据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的决定要素,提出适合西部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2)立足于西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求主体视角,通过供求现状分析总结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的特征,分析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给主体的运行效率与信贷效率,需求主体的融资可获性与资金利用率。(3)立足于西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总体视角,从市场的深化程度、竞争力度、开放程度、部门效率四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市场配置效率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4)对造成市场配置低效的内在根源进行探讨,依据西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需主体的行为选择,从供需层面对配置低效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西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的总体方案构想,以及配套措施与对策建议。
.........
第二章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理论基础
2.1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概念界定
经济学对市场配置的定义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由此,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可以界定为金融市场供给主体、需求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交易费用①),为适应金融资源供求关系的变化,以期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市场的配置作用是指金融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时,是否能够使得资源的供需双方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情况下达到最大效用,从而总体层面上实现市场对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农村金融市场配置主要包括市场上金融资源配置的数量(总量和结构)和质量(效率)两方面内容,前者指农村金融资源在时间与地域上的分布,效率则是指金融功能发挥的程度,是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与结果。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总量规模较大,大量的农业资金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金融支持和动力。但是如何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在实体经济运行中,良好的市场能够有效灵活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同时准确传递市场供求信息,高效实现资源在时空上的合理配置。与此同时,市场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优势,例如利用利益杠杆积极调动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行为,推动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市场竞争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达到有限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
2.2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理论依据
效率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核心内容,由于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产生了效率的概念,即对于稀缺的资源实施合理分配并最大化利用,使其生产的产品尽可能达到最多状态,以满足来自于不同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经济上的效率可以分为资源运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资源运用效率”。其是指资源拥有主体如何有效支配和使用自己可支配资源,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并且避免浪费,即有效利用既定生产要素以达到最大产出。资源运用主体通常指一个单位,即一个区域单位或者一个部门单元。生产效率可进一步划分成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生产的技术效率是说明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和产出量之间的比率关系。假定要素的投入没有产生资源的浪费,达到了生产最优,就可以称为有技术效率的。在生产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技术效率。而经济效率被定义为生产中尽量减少投入而达到更多的产出,即是在生产时到达成本最低,而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率。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也可以被称为“经济制度的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指的是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不同单位、不同区域或不同行业间进行合理有效分配而达到最优产出。这种效率是将不同资源有效使用在最适宜的部门或者方向。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又被称为帕累托效率,这种效率是将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后,应该达到若不使某人的状况差一些就不能让另一个人变得更好一些的程度。两者的区别在于: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技术等手段可以实现资源运用效率。而利用生产要素的外部流动,或者是制度安排等途径才能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同时这两种效率又存在紧密联系:即在宏观层面对于资源配置不当,会导致一些生产行业或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反之,如果微观单位能够实现较高效率,有利于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从而为资源合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
第三章 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给主体运行效率....30
3.1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给现状.........30
3.1.1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信贷供给规模.....30
3.1.2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信贷供给结构.....32
3.2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给主体运行效率分析......34
3.3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分析......42
3.4 本章小结......51
第四章 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体融资可获性...52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地区代表性.........52
4.2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需求现状.........55
4.3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体融资可获性分析.........59
4.4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体资金利用率分析.........68
4.4.1 农户资金利用率分析....69
4.4.2 农村中小企业资金利用率分析.........73
4.5 本章小结......76
第五章 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77
5.1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77
5.2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水平评价.......81
5.3 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90
5.4 本章小结......96
第八章 提升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的配套措施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给主体运行效率及信贷效率的分析得出,,只有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运行效率呈现提升趋势,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行效率都呈现直线下降趋势,虽然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在多数省域达到有效但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对需求主体融资可获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需求主体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同时对资金利用率进行实证发现,样本地区农户融资资金利用率表现出了递增趋势,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资金利用率表现出了逐年下降趋势。依据第五章对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水平低下的研究结论,第六章分析了市场配置低效的内在根源及形成机制,第七章提出了市场配置效率提升的总体方案构想。市场配置的目的是依照市场价格既保证供给方提供足够的金融资源和服务,又满足需求方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因此,要提升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就需要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健全金融支农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政策扶持,优化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配套措施予以支持。
结论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尤其是 2006 年底以全面降低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为主要内容的新政策,其探索与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实践的发展要求正确理论作为指导,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本论文以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了翔实的数据,奠定了研究基础。从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事实出发,基于不同视角评价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解释市场配置低效的内在根源与形成机制,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为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提升以及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探索。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需主体及市场配置效率的分析,主要形成以下研究结论:
(1)通过对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概念、配置机制及配置效率内涵的界定,认为市场配置效率的决定要素主要包括农村正规金融供给能力、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创新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基于市场供需主体视角的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不仅强调市场总体层面的配置效率,如果市场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对于金融资源都能够实现高效利用,那么农村金融市场配置就是有效的,反之,则认为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低下。
(2)西部地区只有农业发展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提升趋势,样本期间平均的TFP 指数为 1.213;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银行面临技术退步与效率低下的双重约束,平均的 TFP 指数为 0.86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率下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TFP 指数均值分别为 0.635,0.974。总体来看,西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供给主体的运行效率较低。同时,西部地区农业信贷供给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综合效率在多数省域达到有效但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数、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效率指数、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显著影响农业信贷供给效率。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8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