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师论文 >

发散与聚合问题建构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0-22 06:34

引言

本研究关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具体认知阶段:问题建构阶段,因为问题建构阶段是问题解决过程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阶段。过去大量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之前引导被试集中努力于问题建构可以提高创造力(Redmond,Mumford,&Teach,1993;Peiter-Palman,Herman,&Yammarino,2008;Reiter-Palman,&Robinson,2009;Reiter-Palman,2011)。这些研究通过一系列方法来引导被试进行问题建构,然而纵观这些方法可以发现,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强调的是发散思维的应用。用发散思维进行问题建构,强调发现问题一些不常见的方面,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创造力,但是过多的信息有可能会对个体造成干扰从而影响问题解决。同时,有许多研究已经表明,问题解决能力实际上是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那么用聚合的方式进行问题建构会对问题解决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到底哪种问题建构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呢?上述问题正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

...........


1 文献综述


1.1 创造力

托兰斯于 1962 年编制了一项用于测量低年级个体发散思维能力的测验,包括 3幅模棱两可的图画,让被试尽可能多的想出这样的图形可能代表哪些事物。1966 年,托兰斯根据自己的研究编制了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包括言语测验、图形测验、以及听觉形象测验三个部分。言语测验有提问题、猜后果、产品改造、猜原因、不寻常问题、不寻常用途和设想 7 个子测验;图形测验包含线条/圆圈测验、图画完形、图画构造三个子测验;听觉形象测验包括声音和想象、象声词和想象两个部分。测量维度包括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该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创造力测验。除了上述最常用的测验之外,Wallach-Kogan 创造性测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性测验、威廉姆斯创造性测验等也经常被研究者使用。


1.2 创造性问题解决

多维尔等人(Dorval el al.)将其修改为4成分8阶段:1.了解挑战:1)寻找机会;2)寻找资料;3)发现问题;2.产生构想:4)激发点子;3.准备行动的计划:5)发展解法;6)寻求接受;4.计划实行的方式:7)评估过程;8)设计流程(Isaksen,S. G.,Dorval,& Treffinger,2000)。虽然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者们都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解决模型,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创造性问题解决包含了以下 4 个核心过程: (a)问题识别和建构(b)观点生成(c)观点评价(d)观点选择(Reiter-Palmon & Illies,2004)。问题架构涉及问题的识别和构建。在构建好当前的问题之后就是观点生成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大部分研究所关注的阶段。大量观点形成以后,就是依照一定的标准(如新颖性、适用性)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最后,最合适的观点被选出并实施。


3 实验研究.........................16

3.1 预实验 ...........16
3.2 主实验 ......................19
4 结果分析................25
4.1 操纵检验................. 25
4.2 描述统计..............25
4.3 假设检验...................27
5 讨论.......................41
5.1 研究结果的讨论 ................41
5.2 研究意义..................43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43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中的发散问题建构并没有像大多数前人研究中那样促进问题解决(例如,Mumford et al.,1996,1997; Redmond et al.,1993; Reiter-Palmon et al.,1997,1998).这种没有促进效应的结果并不是第一次出现,Wigert(2011)的研究也并没有发现发散问题建构能有效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上述不一致的结果,共同说明问题建构不一定都能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结果呢?可能是任务属性(难度、复杂度、模糊度……)也可能是指导语的问题。假设不成立也说明了围绕这一研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为什么在这一样本中,这种方法不能促进创造力?什么样的情况下问题建构才能真正有效?通过分析问题建构方式在对解决方案创造性的两个维度有用性和新颖性的影响,可以发现,在有用性维度,先发散后聚合组与控制组以及发散组都差异显著,但是与聚合思维组差异不显著。聚合思维组的有用性平均值也比其他两组的要高一点。同样的,在解决方案的新颖性维度上,发散组的均值也比控制组和聚合组要高,,与先发散后聚合组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了新颖性可能与发散思维有关,有用性可能与聚合思维有关。

5.2 研究意义

创造力对个体和组织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不断发展进步十分重要,更好地理解创造过程的具体步骤,可以为如何更好地促进创造力提供思路。本研究发现,有意地指导被试进行问题建构可以提高被试问题解决的创造性,而且以先发散后聚合的方式指导被试进行问题建构,最有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上述结果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当我们需要一个高品质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显式定义各种问题要素(目标、限制条件等),再集中精力解决最重要的元素。在人才选拔方面,本研究也给出了一些启示。当今社会对创造性人才越来越重视,如果把一个团队看作一个个体,那么他最好既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兼具优秀的分析评价与选择的聚合思维能力,因此在组建团队的时候,要即重视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有想象力、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才,也要重视那些有聚合思维、能从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慧眼识金、找出关键信息的人才。特别是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太多的无关信息充斥在周围,聚合思维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


6 结论


过去的问题解决研究主要关注在观点生成阶段如何激发个体的发散思维,然而创造性观点的生成需要以一个有效的问题建构为前提,而且,仅靠发散思维本身并不能构成创造力的全部。本研究试图揭示问题建构过程中的一些规律,特别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有意指导被试进行问题建构可以显著地提高被试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成绩。(2)创造力水平高的个体相应的也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问题解决。(3)在进行问题建构的时候,发散思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新颖性,聚合思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有用性。只进行发散或者聚合都不能有效地提高创造性问题解决,先发散地全面考虑问题的多个方面,然后用聚合思维评价和选择最重要的方面,这样的问题建构方式最有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4)先发散后聚合能有效提高低创造力水平被试的创造性问题解决;只聚合问题建构会明显地抑制高创造力水平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48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48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7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